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3217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课 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docx

第6课北京的春节第二单元教案

6.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课文,体会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

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

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

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五、课堂达标

1.读拼音写词语。

fěi cuì jiǎo bàn   fēngzhēng(       )  (        )   (        )

biān pào    xiǎo mài       sì yuàn

(       )  (        )    (        )

2.形近字组词。

拌(    )旬(    )  醋(    )   饺(    )

伴(    )甸(    )  醒(    )   皎(    )

3.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间断(jiān jiàn)  万象更新(ɡēnɡɡ ɡɡènɡ)  

差不多(chā chà)  正月(zhēnɡɡ zhènɡ)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

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

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达标检测

1.读拼音,写词语

jiǎozifěicuìbiānpàozhēnzilìzisìyuàn

()()()()()()

zhāngdēngjiécǎiwànxiànggēngxīn

()()

2.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里。

彩:

颜色

彩色的丝绸

称赞、夸奖的欢呼声

花样,精彩的成分

戏剧、舞蹈正式演出前的化妆排演

获胜的预兆

彩排()喝彩()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张灯结彩()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2.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7.藏戏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矿业、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

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3.你课前查了那些资料?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

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文,思考:

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

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

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

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

要求: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

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

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五、课堂总结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

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

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六、课堂达标检测

1.读拼音写汉字。

jiānɡɡ   shì     jùn       nuó

( )绳  (  )图 (  )俏   婀(   )

边(  ) 擦(  )  严(  )  (   )动

2.把词语补充完整。

哄( )大笑  两面三( )( )心所欲  ( )哉游哉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江水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藏戏

戴面具演出

特点没有舞台

三五天没结束

形成为民造福开创藏戏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3.默读课文,按表格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全文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

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堂达标检测

1.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数以千计(shù shǔ) 处事(chǔ chù) 空地(kōnɡkònɡ)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拥而至  喜( )洋洋  遮天(  )地  整齐( )一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绿色的世界

 

9.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多音字组词。

kēnɡ(  )    diào(  )    fēn(    )

吭           调        分

hánɡ(  )      tiáo(  )   fèn(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天盖地 (  )然起敬 美不( )收 能歌(  )舞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

3.讨论:

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四、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小组同学交流:

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

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

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

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

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

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

想象那样的情景:

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

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

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六、课堂达标检测

1.照样子写词语。

(1)载歌载舞(ABAC)

(2)五颜六色(含数字)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空。

不仅……还……   纵使……也……     虽然……但……

(1)(   )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2)花儿(   )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    )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3)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   )生活再苦,感觉(   )是甜的。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

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2)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

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4.引导大家总结:

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

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四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

并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交流对本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

2.课所列的两首古诗,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3.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内外结合起来组织学生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累,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载歌载舞(zàizǎi)肃然起敬(sùshù)铺天盖地(pūpù)

激昂(ángyáng)韵味(yùnyìn)扼杀(èniè)

2.从课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热烈激昂的()寂寞而单调的()随风摇曳的()

飞奔的()爱美的()密密的()

沙哑的()妩媚的()深邃的()

二、导入

(回顾本单元的收获)本组课文是以民风民俗俗主题的,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以课文为例畅谈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教师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请学生自由朗读,看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2)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

如《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等。

(3)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民俗的特点的。

二、日积月累。

1.古诗出示,正确朗读。

(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自行掌握。

2.积累《元日》。

(1)了解作者,感知文章。

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2)在诗中了解到的古代的哪些春节习俗?

(3)欣赏本诗: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4)初读《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读准字音,明白字义。

(5)了解作者,感知文章。

皮日休(约833--?

),字逸少,襄阳人。

诗与陆龟蒙齐名,有《皮子文薮》。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6)细读古文名句,谈谈自己对句子的初步理解和感悟。

古诗今译:

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

三、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

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试着给下面的句子在不同的地方加上标点,看能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

(1)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

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

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

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

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四、练习题。

1.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成语。

2.积累自己喜欢的节日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