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3209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2022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验基地名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葡萄“变”美酒B.树根“变”根雕

C.玉石“变”印章D.玩具机器人“变”形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B.

加热液体

C.

点燃酒精灯D.

称量NaOH固体

3.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或做法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现象或做法

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易晾干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B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C

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

铝表面易形成致密氧化膜

D

用洗洁精洗去餐盘上的油渍

洗洁精能溶解油渍

A.AB.BC.CD.D

4.花清瘟胶囊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功效,其成分中含有一种名为绿原酸的物质,下列有关绿原酸(C16H18O9)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54g

B.绿原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绿原酸由16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9个氧原子构成

D.绿原酸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CO2和H2O

5.近日央视报道:

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种合成甲醇的新工艺,其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过程中共涉及3种氧化物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2:

3

6.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A.Fe(NO3)2B.Cu(NO3)2和Fe(NO3)2

C.AgNO3和Fe(NO3)2D.AgNO3和Cu(NO3)2

7.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的是

A.

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B.

往氢氧化钙溶液中逐滴加入蒸馏水

C.

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钾溶液

D.

将足量粉末状金属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8.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方法

A

ZnSO4溶液(CuSO4)

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

NaOH溶液【Ca(OH)2】

加适量Na2CO3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再加适量盐酸

C

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

KNO3(NaCl)

加足量的水溶解,然后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A.AB.BC.CD.D

二、填空题

9.填空:

(1)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将下列化学物质的标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A.金刚石   B.干冰   C.碳酸钠   D.氧化钙

①可用于切制大理石的是______。

②可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的是______。

③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

④可用做食品干燥剂的是______。

(2)化学用语简明、直观的表达了物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而且国际通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化学用语按要求填空。

①2个氧分子______。

②液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③氢氧化亚铁______。

10.化学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1)图中A、B、C、D粒子共表示______种元素。

(2)A、B、C、D中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3)B与C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4)晶体硅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原料,如图E是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中x的值是______;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______(填字母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1.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g。

(2)在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用“<”、“=”或“>”连接)。

(3)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均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溶质质量分数:

乙>甲=丙

B.溶液质量:

丙>乙>甲

C.溶剂质量:

无法确定

三、推断题

12.在下面关系图中,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且丁由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组成,F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A是一种常见液体,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甲是_______,F是__________,H是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E:

______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反应。

(3)与A物质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四、实验题

13.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一些常见的实验装置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

该制取装置还可用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______(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

五、科学探究题

14.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他们对溶质的成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查阅资料】Ca2+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

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二:

NaOH溶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

(2)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一

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1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______成立

步骤二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酚酞溶液变红

(3)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填字母)。

A.CaCl2                 B.Na2CO3             C.NaOH            D.Na2CO3和NaOH

(4)如果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会看到有气泡生成,其原理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反思】

(5)下列物质中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12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BaC12溶液               ②Ca(NO3)2溶液            ③Ca(OH)2溶液             ④Ba(OH)2溶液

(6)步骤一中加入过量CaC1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六、计算题

15.绿色环保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我市锰矿资源丰富,某电解锰厂排放的废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硫酸,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取该废液样品100g,加入某碱性M物质充分反应后得到的相关数据如右下图(废液中其它物质不与M物质反应)。

请根据相关知识和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经济和效果考虑,该电解锰厂应选择什么物质除去废液中硫酸?

(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3)计算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葡萄“变”美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树根“变”根雕,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玉石“变”印章,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玩具机器人“变”形,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A

【解析】

【详解】

A、稀释浓硫酸,酸入水且搅拌,选项A正确;

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三分之一,选项B不正确;

C、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选项C不正确;

D、称量氢氧化钠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烧杯中称量,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易晾干,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A正确;

B、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由于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是由于铝表面易形成致密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的进行,故C正确;

D、用洗洁精去餐盘上的油渍,是由于洗洁精能乳化油渍,故D错误。

故选:

D。

4.D

【解析】

【详解】

A.绿原酸的化学式为C16H18O9,则相对分子质量=12

16+1

18+16

9=354,相对分子质量没有单位,故A错误;

B.绿原酸的化学式为C16H18O9,则绿原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B错误;

C.绿原酸的化学式为C16H18O9,没有说明绿原酸的分子个数,无法确定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故C错误;

D.绿原酸的化学式为C16H18O9,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绿原酸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CO2和H2O,故D正确;

故选:

D。

5.C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微观构成,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关的分析、计算。

【详解】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

反应过程中没有涉及氧化物,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比为2:

1或1:

2。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微观示意图的分析,学会利用微观的观点及微观示意图的意义对反应基本类型判断及化学变化的微观信息的获取等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6.A

【解析】

【详解】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氢>铜>银。

由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说明滤渣中含有铁,即铁粉过量。

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当有铁剩余时,说明硝酸铜和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滤液中无硝酸铜和硝酸银,只有生成的硝酸亚铁。

所以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Fe(NO3)2。

故选A。

7.D

【解析】

【详解】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固体质量不会减小到零,错误;B、氢氧化钙溶液的pH值大于7,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后,溶液的浓度减小,碱性减弱,溶液的pH减小,但不会等于7、小于7,错误;C、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钾溶液,碳酸钾先消耗盐酸,盐酸完全消耗后再与氯化钙反应,沉淀不能从零开始,错误;D、镁的活动性强,所以反应速率快,足量的镁、铁与等质量的盐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相等,正确。

故选D。

点睛:

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8.A

【解析】

【详解】

A、过量的锌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符合题意;

B、Ca(OH)2能与适量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后在加适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会与稀盐酸反应,从而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与二氧化碳,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适量水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

(1)    A    C    B    D

(2)    2O2    

    Fe(OH)2

【解析】

(1)

①金刚石的硬度大,能用来切制大理石;

②碳酸钠广泛用于可以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③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④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可以用于食品干燥剂。

(2)

①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氧分子表示为2O2;

②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故液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③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是:

正前负后,再利用十字交叉法书写,亚铁离子为+2价,氢氧根离子为-1价,氢氧化亚铁表示为Fe(OH)2。

10.

(1)三##3

(2)C

(3)MgCl2

(4)    14    A

【解析】

(1)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即图中A、B、C、D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

(2)

在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故A、B、C、D中属于阴离子的是C;

(3)

B是镁离子,C是氯离子,B与C所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其化学式为MgCl2;

(4)

图E是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中x表示硅原子的原子序数,则x为14;在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则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A的化学性质相似,因为最外层都是4个电子。

11.    40    乙>甲=丙    C

【解析】

【详解】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故填:

40。

(2)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乙的溶解度最大,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即二者的溶解度相等,且小于乙的溶解度;故填:

乙>甲=丙。

(3)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甲、乙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丙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根据

可知,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也就越大,t1℃时乙的溶解度>t1℃时甲溶解度>t2℃时丙的溶解度,所以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此选项错误;

B、由于没有说明三种溶液的具体质量,所以在降温后无法比较最终溶液质量,此选项错误;

C、由于没有说明三种溶液的具体质量,所以在降温后无法比较最终溶剂质量,此选项正确。

故选:

C。

12.    H2    NH3    Fe2O3    

    化合    H2O2

【解析】

【分析】

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且丁由地壳中含量第二位的金属元素组成,所以丁是铁,F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气体,所以F是氨气,A是一种常见液体,所以A是水,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C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B会与单质丙反应,所以B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钙,丙是碳,G是一氧化碳,H是氧化铁或四氧化三铁,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A是水,E是氢氧化钙,B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B是二氧化碳,所以甲是氢气,乙是氧气,丙是碳,所以乙是O2,F是NH3。

【详解】

 

(1)由以上分析知:

甲是氢气;F是氨气;H可以是氧化铁,化学式分别是:

H2、NH3、Fe2O3;

(2)D→E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3)与水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是H2O2。

13.

(1)长颈漏斗

(2)    BC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震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3)没有

【解析】

(1)

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2)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故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选择的收集装置为C;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震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该制取装置还可用来制取氧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没有明显影响,是因为有多少体积的气体进入集气瓶,就有多少体积的水排入量筒。

14.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一    Ca(OH)2、CaCO3##CaCO3、Ca(OH)2    C    

    ③④##④③    将碳酸钠全部除去,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解析】

【详解】

[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1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有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滤液呈碱性,则原样品中含氢氧化钠,故猜想一正确;

(3)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的氢氧化钙沉淀Ca(OH)2、反应生成的CaCO3;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4)如果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会看到有气泡生成,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的同时还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反思]

(5)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l2溶液的是③④,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钡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6)步骤一中加入过量CaC12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除去,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

(1)熟石灰

(2)复分解反应

(3)解:

设废液中溶质硫酸的质量为

,则:

则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答:

废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4.9%。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题干信息,某电解锰厂排放的废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硫酸,加入某碱性M物质来除去废液中的硫酸,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可以选择熟石灰处理该废水中的硫酸,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熟石灰是一种碱,能与酸反应,且其价格较为便宜,因此用熟石灰来中和废液中的硫酸。

故填:

熟石灰。

(2)通过分析可知,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

复分解反应。

(3)通过分析可知,向100g废液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由图像信息可知,当加入3.7g氢氧化钙时,废液的pH=7,即此时氢氧化钙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详见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