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2989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docx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

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

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

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

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

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

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

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二人既然都是诗坛巨擘,自然不免会有人拿两人来互相比较。

这种比较历史上一直就在进行着,形成了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李白杜甫并驾齐驱。

严羽就认为: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另一派则认为李高于杜,徐積:

“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第三派以为杜高过李,元稹: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奧乎!

”白居易也有过杜高于李的评述。

  这些评价,多少都带着个人的喜好和风格的追求,显得并不十分准确和客观。

要做比较,就必须有一些标准。

下面我试着在几个方面来做一个简略的比较。

  1、从产量来说,李白的诗今存近一千首,但散失不少,杜甫传世一千四百余首,数量上两人旗鼓相当;从质量,或者更准确地讲——精品率来讲,由于李白的诗多即兴而发,少事雕琢,所以部分诗作显得内容比较松散、题材比较重复,词句声律不够严谨。

杜甫的诗歌,除去应酬之作,大部分诗言之有物,也比较经得起捶打推敲。

所以王世贞有云:

“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

  2、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

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

他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

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3、从文采和意境上来讲,两人各有千秋。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才学甚高。

他的诗歌有的语言一眼看去十分平易,但是由于发诸真情,一样能够打动人心,如果他诗兴遄飞,使用激情洋溢的词句,那就更加意境开阔,加上想象雄奇,能够带领读者上天入地,引人入胜。

他另外一部分诗的特点是疏旷潇洒、清新飘逸,哪怕随意挥洒都可成诗。

杜甫家学渊源,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也是少年天才。

其诗歌讲求遣词用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的精炼严整,非常人所能及。

这样的语言使得杜甫的诗以浑厚而鲜明的意境为主。

总的来说,两人的文采实在是伯仲难分、不相上下。

  4、从风格上来讲,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诗歌,其个人的风格特点明显,有的雄浑虬劲,有的清新飘逸,有的豪放不羁,有的汪洋恣肆,总之是纵横飘逸,发兴无端;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特征是以沉郁顿挫,凝重精美著称,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崛的文字。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

“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做人沉著,所以诗沉著。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比如同写友谊,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杜甫的“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比较,一个飘逸,一个沉郁,体现出两种风格。

  5、从诗歌的意象选择与运用来看,李诗的意象特别的富于变幻和具有多色调。

这一方面源于李诗意象范围的开放性;另一方面,李白诗歌意象的奇幻色彩还主要地得益于他的恣意的夸张和奇特卓异的想象。

如他写时光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就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木暮成雪。

”其感染力比经典的“逝者如斯夫”(孔子语)要强烈得多;他写山峰之高就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他写雪花之大就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写楼台之高就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另外,李白似乎特别喜欢以巨额的数量词来作量的夸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此类句子在李白诗中真是俯拾皆是。

同时,出身豪富,素喜挥霍的李白还特别喜欢物质珍奇的铺张夸耀。

他一喝酒,就要“斗酒十千恣欢谑”,“烹羊宰牛且为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所饰用驱使的器物也莫不是人间珍品:

“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盖非此不足以显示其人身份品格之高贵,非此不足以渲染其人气概之壮伟超迈。

世间万物尽可任他纵情驱使享用,却没有任何外物可以驱使高贵的诗人。

这就是天才的李白,自由浪漫的李白。

相形之下,杜甫的诗歌虽也多有高妙的想象,然其意象还是显得比较质实,这与他始终关怀现实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同时,相对来说,杜甫不象李白那样使气豪纵,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自娱自适,自我满足。

而对于物质方面的享受则视之甚淡。

这在他的《江村》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甚至在宴请好友时,面对粗陋的酒蔬,他也只是报以歉然的一笑: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在至交好友面前,他并不讳言自己的慵怠与清贫。

实际上更主要的是诗人更看重人与人之间那一份相知相得的融融情味,而非表面上的殷勤与物质的铺张。

这显然与诗人恬淡的心境直接有关。

  6、从体裁上讲,李白更擅长乐府古诗、绝句,而且写得极精彩,其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七言绝句更是冠绝唐人。

其诗气象宏大,格调雄浑,感情豪迈,境界开阔,清新自然,余味无穷。

相对来讲他不太喜欢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其律诗数量比较少,但是也有精品。

同时,李白也留下了若干词作和散文。

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的作品各体兼工,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以律诗、绝句为主,加上一部分排律古诗,他的近体律诗,特别是七律写的尤其出色。

此外,杜甫的叙事诗歌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7、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李白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

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

李白和杜甫是好友。

杜甫有过多首追忆或者敬仰李白的诗作,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梦李白》,《春日忆李白》。

杜甫对李白的敬重和推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甫人品性格的诚挚谦和,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李白的过人魅力。

  8、从人生道路来讲,李白和杜甫是不同的。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

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

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

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之中。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

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

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

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名句。

  李白和杜甫的殊途,也源于儒、道的殊途。

儒和道代表了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深沉凝重,后者率性恣肆,分别造就了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时代选择激情,历史选择深刻”,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很难有标准来衡量两者之间的优劣高下,同样也没有标准来评判儒道两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哪个更加深远,它们两者只是不同,这种不同造就的是两个同样伟大的诗人。

别林斯基说: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向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思想和感情的代表。

李白和杜甫的伟大皆在于此。

李白的诗中,狂放、抑郁、希望、失望相互交织、冲突,他的狂笑长吟中笑出了吟出了他“大济苍生”、“海县清一”的抱负和人们无力笑出吟出的血泪。

杜甫的诗中,理想、现实、黑暗、光明、愤慨、伤怀相互结合碰撞,他的记实之笔道出了他推己及人的兼济之心,压缩凝结了大众无力承载的苦难。

他们是时代的歌者,是精神的创作者,是不朽的缔造者。

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是社会和历史的痛苦和幸福,他们代表了社会、时代、人类的感情和思想。

李白和杜甫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了殊途同归的大同境界。

尽管他们走的路并不相同,但他们同样怀着崇高的理想、执著的追求,以自己各自的方式不懈地奋斗着。

  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

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比较,李白像是飘然出世的令狐冲,杜甫则似执著入世的郭靖。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把中国诗歌艺术推向顶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正如韩愈所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两个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

要比较的话,如果不夹杂个人的喜好、体验和人生观,真的是一件难事,但也真是一件颇有趣的事。

  个人修为尚浅,不敢对两位巨豪轻下评价,但是他们的经历不同,风格不同,性格不同,甚至很多时候写诗的目的也不同,所以,其实总体上没有可比性。

比较粗略,仅是抛砖引玉。

自度歪诗总结个人观点,正是:

  李杜诗篇万载传,

  嘉咏才羡二圣贤。

  辞工情切推子美,

  逸采纵横看青莲。

  参考书目: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西诗鉴赏与翻译》辜正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