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59093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Word下载.docx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

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

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

1

情。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

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

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

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

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

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

用韩愈的话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

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

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

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

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

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

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

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

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

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

”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悟李白与杜甫

要谈李白与杜甫,似乎不知天高地厚。

但在教学中每每涉及两人,无论何种教材都把无不将两人的作品列为必读篇目。

也就迫使我不得不进一步了解,以弥补过去自己对两人一鳞半爪的的认识。

同时将所读所想记录下来,即是现在这些文字。

李白、杜甫的诗都有几大本,可谓如海之深广,真不知从何处起锚。

思前想后从两人酬唱诗入手也可说是海中行船的一种方式。

读杜甫的诗,有关李白的还真不少。

光《唐诗三百首》中就有5、6首。

《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

如:

《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

他们相会于洛阳,之后便同高适一起游于梁宋。

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

"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

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

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

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

如《春日忆李白》: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可惜我们没有在李白的诗中看到他对杜诗的评价。

或许是因为当时杜甫的诗还没有什么名气。

从《沙丘城下寄杜甫》我们只看到李白把视为杜甫可思之友:

我来竞何如,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成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在《戏赠杜甫》一诗对杜甫作诗苦吟还多有讥讽之意如: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杜甫诗中也对李白诗才超群,但反受排斥,郁郁不得志而鸣不平。

如《梦李白》中有诗句: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然而这何尝又不是他自己以后的处境,甚至可以说后两句诗对他更适合。

因为李白身前还因诗名闻达于长安,因贺知章、吴筠的荐举为唐玄宗重用,供俸翰林。

而杜甫有身之年没有过李白的风光,他只做过左拾遗这样的品位低微的小官。

杜甫一生的经历与李白极其相似。

两人少时都敏而好学,饱读诗书。

青壮年时都游历各地。

可谓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积累了成才的知识和见识。

两人都差不多四十多岁开始作官,同样又因不擅官场权术,不会圆滑处世被逐,再过漂泊生活。

范文澜先生认为李白和杜甫在政治上都是幼稚的。

李白的幼稚在于妄自尊大,自以为神仙下凡。

杜甫的幼稚在于满脑子儒家经典,凡事依礼而行。

两人都见不惯社会不公而以诗挞伐。

李白在京城为官三年中,不仅傲慢无礼讥刺权贵写了一组《古风》诗,而且戏弄权倾一时的高力士,让他当众脱鞋加以羞辱。

更有甚者他指责唐王朝是: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古风》第十五首)。

他胆大包天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唐明皇:

可怜飞燕倚新装"

(《清平调》)影射皇帝宠幸杨玉环。

杜甫在当左拾遗时,全不管自己的升降,据理力争为房琯辩解而触怒唐肃宗被疏……因而两人都没有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如水火之不容而见逐。

在逆境当中,杜甫的生活更见窘迫,李白诗见不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苦难。

李白的生活要宽裕的多,才有"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将进酒》)。

而杜甫生活中常常是:

"

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又有:

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空囊》)。

在逃出安禄山乱军时杜甫到了最穷困的时候,有诗云: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述怀〉)。

这也是杜甫成为了比李白更多地描写人民疾苦,其诗被人尊称为"

诗史"

的原因。

杜甫在他的《天末怀李白》一诗中总结李白的成功说"

文章憎命达"

意为命运太顺的人写不出好文章来。

李白因为命途多桀,一生坎坷太多才成为大诗人。

杜甫这一见识很高,其实他自己后来成为可与李白比肩的唯一的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李白与杜甫,他们身世相同,诗歌成就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出于同样的外因和内因--在政治上都不得志,性格上都不容于时。

唐朝排名第三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这样认为的,在他的《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说:

翰林江左日,员外剑南时。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

暮年埔客恨,浮世谪仙悲。

吟咏流千古,声名动四夷。

……

而在诗的风格上两个人却可谓大相径庭。

前面引李白诗《戏赠杜甫》就见出两人写诗的风格不同。

这里我选两首诗作为比较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的《将进酒》写黄河,杜甫的《登高》写长江,而且都有酒。

不同的是李白豪饮,杜甫因穷困而断酒。

两首诗既能看出两人性格的不同,又能见到诗歌风格的互异。

李白诗一望而知为一气呵成,才华横溢,挥洒自如。

时而七言,时而六言,时而十言,词随意走不讲定式,不拘法度。

杜甫诗为呕心沥血之作,至工至美,法度严谨。

两人最终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并峙的两座最高峰。

李白是"

斗酒诗百篇"

才华横溢,挥洒自如,如江河之决堤。

杜甫则是"

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

因而李白诗自然天成,气势不凡。

杜甫诗至工至美。

两人的诗在中国诗史上是并峙的两座最高峰。

当然这些人们已经说的很多,而我这里想说的到是另一个话题。

唐代,尤其是盛唐,是我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然而却是两个处于逆境中的人成了最伟大的诗人。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种共性:

大凡文学成功之士官场上总是失意,先秦时如屈原,比李杜晚宋代的苏轼,清代的如曹雪芹、蒲松龄……这实在值得后人好好探究,特别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

如果不处逆境,李白写不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如果不处逆境杜甫写不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如果不处逆境两人官场得志,恐怕就会养尊处优、脑满肠肥。

写出来的大概只会是王维似的闲适诗而已。

也正因为他们不趋炎附势,不畏权贵,贫贱之中亦能慷慨高歌,才使他们思想上保持了独立性,文学上保持了个性化。

据说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在李璘叛军中供职,因此有人认为他晚节不保。

实际应该说是别人利用李白的名声想乱中夺天下,李白是误入歧途,但这仍不能抹杀李白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独立性。

只能说是李白一生政治见解的幼稚。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也身陷叛军之中,但他头脑中的忠君思想使他冒死投奔唐肃宗。

因此有人认为杜甫比李白人格更高尚,诗亦在其上。

这种评价恐怕更具伦理性,而少文学性。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和杜甫留给后人的启示很多,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他们写下的许多千古绝唱,而是他们身处逆境,仍能达观高歌的精神。

今天做文学实属不易,做纯文学就更不易。

商业化的侵蚀几乎无处不在,许多文学艺术领域的竞赛变成后台金钱实力的角逐。

然而可喜的是许多人仍在为真正的文学奋斗不息,每年的"

茅盾文学奖"

都有好的作品问世。

我相信在我们这个出过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龚自珍的国度,文学事业将更加灿烂辉煌。

一般来说,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而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

李白具有自然主义气质,而杜甫则更侧重于民间疾苦;

李白叛经离道,杜甫则恪守礼教;

李白诗中大谈女色和酒气,杜甫则恋歌甚少,饥饿不绝;

李白豪爽轻快,杜甫工整沉郁;

李白“天子唤来不上船”,杜甫“每饭不忘君”;

李白是一碗清澈的绿茶,而杜甫则是一碗自来血;

李白是道家徒弟,而杜甫则是儒家徒孙;

李白的艺术是自然天成的“天才”狂泄,而杜甫的诗歌则是严格工整的“学力”所为;

李白不可学,杜甫必须练。

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

宋明以来,与大唐时代正好翻了个:

杜甫上了天,李白下了地。

郭沫若看不惯这一现象,他要对这两位原本都应得到重视的诗人,予以“平反”,重新“颠倒”。

在他的笔下,李白没有那么恶劣,杜甫没有那么高大。

郭沫若再次为古人翻案。

郭沫若在总结李白饮酒的问题时,说过这样一句很有分量的话:

读李白的诗使人感觉着:

当他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

当他没有醉的时候,是他最糊涂的时候。

因此,他自己也“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甚至夸张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

(同上,313页)

李白的幸与不幸,都在这“醉”与“不醉”。

郭沫若的总结相当有水准。

李白爱酒,那是因为他要“清醒”,他要在“清醒”中抒情和骂人;

李白不敢停止饮酒,那样他就会由“清醒”变为“糊涂”,就会看不懂各种光怪陆离。

现实是痛苦的,是龌龊的,是可耻的,李白只能在酒醉中口吐真言,将之痛斥,从而恢复“本真”。

郭沫若晚年是否天天喝酒,至今没有材料报道,我们无从推测,但他用什么方式才能“排遣”烦恼?

是给死去的儿子誊写日记?

还是研究并撰写这部《李白与杜甫》?

不知道!

《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揖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