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2944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docx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党代会报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

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避免有盲目行为,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

市场经济一方面以一种难以抗拒的物质力量使人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直接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使之认识到自我权利、利益、尊严、责任和风险等;另一方面又造成过分强调自我,偏重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保障,而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

 2.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学生公民意识体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一定要把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到振兴中华、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意识,使大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大力弘扬,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息息相关。

通过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得到更好体现,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使基层民主得到切实发展,大学生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全体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公民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民主制度建设要受许多条件的制约,既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也受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教育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民主制度生存的基础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

但是,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根本无法实现民主的,文化的沙漠上长不出法治的绿洲。

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绝对数字巨大,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与教育不良和未受过教育的多数人之间在文化素质和能力上的差距日益扩大。

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外部强权势力,特别崇拜权力,依附权力。

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个受到过较高教育的群体的作用,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

但是其正确的政治观尚在形成的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在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政治热情的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引导到党和人民期望的方面来,增强其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价值产生认同感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有关政治运作的知识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形成参与和自治的性格特征和思维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及原因分析

 1.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现代公民意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自身权利,并确立了以权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从而忽视甚至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并出现了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的情况。

 2.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

 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

“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就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成不了一种美德。

”在多年系统教育下,大学生公民基本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行为水平偏低。

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3.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大学生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树立独立的人格意识,这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必然要求。

但同时,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爱国之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和集体利益。

此外,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并未意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4.古老的本土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有的是“臣民”,“子民”,“草民”,“顺民”或“暴民”,其传统可谓根深蒂固,“公民”的萌芽却异常艰难。

专制主义传统笼罩之下形成的观念能够轻易地制造一代又一代卑微的“草民”和逆

来顺受的“良民”,专制制度本身及其依仗的暴力也很容易培养出揭竿而起的“暴民”,却不能培育出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应该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顺民”与“暴民”的传统笼罩,清楚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应该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清楚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然而,在传统厚重的国度里,人们却没有多少资源可供利用,没有多少榜样可供模仿。

  5.大学生没有具备现代的社会与国家理念

  比如,自由、民主、平等与公正,都是现代理念的关键词。

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很少传授这些现代理念,而是恰恰相反,习惯于用陈腐的观念对其进行简单的批判,甚至把民主、自由、平等都看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一些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看作西方话语霸权。

拒绝先进文明,后果可想而知。

在大学生中,一方面是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而浑然不觉,一方面是侵害别人权利的事时有发生。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也就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不知道维护个人的权利,也就不可能自觉地承担应尽的义务。

  6.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理念上没有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大学是精神成人的摇篮。

它首先应该是造就人的地方,应该点亮人的心智,开阔人的境界,给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然而,我们的大学显然不是这样。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把青年制造为功能单一的“人材”,有时甚至是制造“齿轮”和“螺丝钉”。

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精心的培养和铸造,但在许多方面却被阉割和限制。

他们可能有丰富专业知识,可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可能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却对个人的权利茫然无知。

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设有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比如,教孩子热爱国家、服从领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等,这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

但是,这种教育的片面性却往往使它无法与传统的纲常说教区分开来。

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服从的教育。

社会规定了一系列守则,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和无私地奉献,却从不告诉他们自己拥有什么权利,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种教育培养了某种传统的“美德”,却培养和巩固了一种未成年状态,使人在自然上已经成年之后,人格上和精神上却依然不能成年。

  三、加强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与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将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

在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将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权责意识植入内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知行脱节的现象,高校应在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多种多样,如在法律教学中,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庭审旁听等,这可使大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社会公德论坛等,这可多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

  3.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教育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剩余价值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公民观的教育很少甚至没有。

应该对两课教育进行改革。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课程,因此,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就应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尤其是与“两课”教学相结合。

“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两课”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尤其是思想道德课和法律基础课,包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

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它包含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根本宗旨。

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在其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力求把大学生培养成“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21世纪合格公民。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出有利于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

比如,加强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使大学生通过参加并管理学生社团,能正确理解民主的运行规则,并提高权利素养;倡导师生平等,教师以更为平等的教育及交往方式,向学生传递民主气息;利用各种学生刊物、宣传橱窗、学术讲座等形式,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等等。

公民意识是指对公民与国家(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

基本关系的深刻的反映总和。

公民意识是需要不断培养和深化的,并且,良好的

积极的意识能不断促进公民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步伐;槽糕的消极的意识则阻

碍着公民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步伐。

因此,公民意识是影响公民个体所有活动

的内驱力,是进行公民教育、培养良好公民、推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实现现代

化的内在的基本的推动力。

 

大学生公民意识则是指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如何认知其与国家在政治、经济、文

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关系的深刻反映。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不断的培育

和加强,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国内外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公民

意识的内涵也会不断地丰富。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塑造国家合格公民,是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内容的新思考

基于以上对公民及公民意识从关系概念上理解的角度,结合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

期和国际全球化的背景,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应包含以下6方面彼此联

系的内容:

1.国家意识

从现代化角度上讲,公民是和国家密不可分的,无现代化国家则无合格公民

可言,因此,公民的国家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首要的内容。

 

国家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前景所持有的认

知、情感、观念等的总和;其实质是指对国家所特有的情感。

①公民的国家

意识是国家团结统一民族振兴繁荣的内在前提。

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意识的集中表现,对国家意识而言,犹如车

之两轮、鸟之双翼。

在我国,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大学生应具有

的良好的国家意识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具有的首要的意

识。

国家意识在现实中表现为:

在国内,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

的关系,在二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以社会国家和集体利益为标准,“大河无

水小河干”;在看待和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一定要以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为最高准则,时刻不能损害国家民族利益,时刻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

祖国为耻。

当前,加强大学生国家意识可以从两方面加强,一是加大对国旗、国徽、国

歌等国家象征与标志的宣传,尤其是结合我国的国庆日建军节等节日活动和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来加深大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依赖感和为祖国服务

献身的光荣使命感;二是国家学校加大对中国历史的教育力度和学生增强自

觉学习中国历史的热情程度,培养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

2.主体意识

公民作为国家构成的最小元素,其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关系到和谐社

会的形成发展。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主体意识是现代化国家应大力加

强培养的内容。

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对其存在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

觉意识。

③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其突出的表现。

公民的权利意识是

指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

等,权利意识来源于“天赋人权”的思想;人权意识是其主要的带有世界意

义的意识。

公民的责任意识是指作为国家主人的公民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

任,它包括纳税义务和守法义务,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和国家责任等等。

④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同领域,公民的主体意识有不同的表现。

在经济领

域表现为:

公民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并充分的享受自己合法劳动活动的成果;

在政治领域表现为:

充分发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实效,充分行使

公民的民主权利、管理国家社会的权力和享受政治的自由;在文化领域表现

为:

大力发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民的文化,发展优秀文化为全体

公民服务;在社会生活领域表现为:

提高公民对社会的公共管理权和监督权

等。

考虑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某些传统弊端,应把加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作为

加强主体意识培养的抓手,“有无权利是公民与臣民的分水岭”。

3.法治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目标,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

方略;而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就是公民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利用完备的法

律调节机制去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

公民的法治意识不仅影响着法律的创制,而且还影响着法律的运行和实施过

程,它是法治国家的内在精神灵魂和精神动力。

在现代化进程中,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应当具备的

与现代化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现代文明形态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价

值观念和法律精神。

法治意识的实质是用爱国的和民族的国家意识统领下,

用规则(法)来处理个体与政府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公民意识中的

国家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内在的刚性信仰的保障,它是现代宪政在公民意识

的最高反映。

法治意识的教育应包括政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三方面; 

⑥在法制意识的培养中,宪法意识的培养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础的意识。

 

大学生作为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

总体上

讲,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可以从两个角度培养:

一是确立法在国家

体系内部和公民的主体意识及其行动表现上具有至高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二

是大学生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法律涵养和法律践行的自觉性。

4.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即社会公德意识,是公民的国家意识、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实现的内

在的柔性信仰的支撑。

社会公德意识和法治意识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公民

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

生活准则,它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是全体公民在

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关系”。

⑧公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底线道德”。

公德意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

公德

意识包括社会公共卫生意识、社会公共秩序意识和社会公共财产意识三方面

的内容。

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乱丢垃圾、排队

拥挤加塞和不爱护学校教室的桌椅等现象时常发生。

这一切表明,为了建设

和谐校园和培养有高尚道德的公民,加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有着强烈的现实

紧迫性。

结合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锻炼实践,培养其自

律意识和责任感,使大学生成为有责任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的接班人。

 

5.全球意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是地球的人。

全球意识的提出是有其客观依据和现实

意义的,其客观前提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正在变成

一个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地球村”;诸如全球变暖、资源的浪费和日

益枯竭、非传统安全因素威胁等全球问题的出现和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全球问

题的努力实践表明:

全球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公民必须具备全

球意识。

全球意识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为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所具备的整体性意识。

⑩全球意识应包括共存意识、和平意识、发展意识和

合作意识。

当代大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同样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全球意识的

养成有助于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宏大的时空观;并且全球意识内化在国

家意识、民族意识、主体意识等方面,能指导着人类群策群力,解决人类面

临的全球问题。

当代大学生要放眼国家发展的全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进一步开阔视野,把知识学习、解决现实问题和把握未来趋势结合起来,善

于从纷繁复杂的世界现象中揭示本质、展示主流,更好地推动国家和人类社

会发展。

6.环保意识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制约发展的

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总之,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定要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站在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走一条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

因此,环保意识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所要求的。

环保意识实质是正确处理

人类发展与自然进化的关系,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

环境和环境保护意识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

而大学生环保

意识的培养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在的推动作用。

当代大学生培养环保意识应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一是应该把环保知识和环保

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环保意识在全国成为普遍性的基本公民意识,

成为当代大学生成才所具备的基本修养和基本品质;二是大学生应从自我做

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主动参与社会环

保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等;三是积极配合国家和社会,反对各种各样的非环

保的意识和行为,制止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路经

1.从制度层面上讲,建立相关制度和实施体制。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大学生

培养事关国家发展未来的战略高度出发,建立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制

度规范,并组建相应的专门负责部门如公民教育委员会来负责全国高校大学

生公民意识的相关教育活动,从而使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从根

本上有了保障。

目前我国的中央到地方的创建精神文明办公室和中央颁布的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都是很好的参照范例。

2.从外部环境角度上讲,创建和培育和谐的校园公民意识培养环境。

 在一定程

度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学习是在校园里进行的,校园

环境的状况直接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各种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应把

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作为出发点,努力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培育

良好的公民意识培养环境。

3.从公民意识生成规律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大学生当前只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轻实践;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的显著特征是从自身的社会实践中养成的。

当前,关键的是要使大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成为有组织有目的积极的社会参与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

中,感受快乐与艰辛,逐步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体意识和社会公

德意识等。

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希望工程活动、爱心活动、

社会实践调查和勤工助学活动等等。

4.从大学教育的实际的角度讲,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师德示范作用和相关课

程的主渠道作用。

教师是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

尤其优秀教师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示范作用。

同时结合大学公共科和专

业科的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公民教育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加强公民教育内

容的渗透性。

最终把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从显形和隐形的教育方法角度去全方

位的开展对大学生的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构建公民教育网络,形

成良性公民教育师生和同学间的互动平台,对于大学教育有着巨大的推动作

用。

5.结合大学生的“伦理”、“心理”、“生理”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规律,把针对性

和系统性的公民意识培养相结合,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