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2142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docx

浙江选考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阶段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湿地的功能或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

A.三江平原多荒地,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鄱阳湖、洞庭湖面积广,为长江径流的调节系统

C.崇明东滩地处土地紧缺的上海,为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D.湛江红树林,可成为当地木材的供应地

答案 B

解析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三江平原有大面积湿地,若大规模开发则易使湿地的上述功能减弱甚至消失,A错误,同理C、D错误;长江沿线的湖泊对调节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2.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属于土地类型,不包含浅海区

B.河流、湖泊属于陆地水体,不属于湿地

C.湿地是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D.稻田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不属于湿地

答案 C

解析 湿地属于土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等,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稻田虽然是人们引水灌溉形成的,但也属于湿地。

3.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②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③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④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湿地只能起到净化污染的作用,不能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也不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4.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  )

①干旱 ②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 ③过度放牧

④气候异常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④均是导致荒漠化的因素,但是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以及过度放牧属于人为因素。

5.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

答案 B

解析 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西北地区,B对。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降水较多,大部分属于湿润、半湿润区,风沙危害和荒漠化程度较轻,A、C、D错。

(2016·浙江台州月考)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的地理景观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图中不同地理景观分区的主导因素为(  )

A.地形B.土壤

C.水源D.热量

7.过渡带中最不适合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

A.小麦农场B.畜牧业

C.灌草种植D.野生动物繁育

答案 6.C 7.A

解析 第6题,图中信息反映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绿洲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所以影响该地区地理景观分区的主导因素为水源。

第7题,过渡带分布在荒漠边缘,不适合发展大规模的耕作业,因为发展大规模耕作业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

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新提法是城市主导用地布局模式要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

读图回答8~9题。

8.采用“大院式”城市主导用地布局的优势是(  )

A.便于管理B.容纳人口多

C.建设成本低D.方便出行

9.我国城市主导用地布局从“大院式”向“街区式”的转变,将会(  )

A.增加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

B.降低城市商业网点密度

C.分散城市功能区布局

D.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答案 8.A 9.D

解析 第8题,城市主导用地布局模式采用“大院式”布局,主要为住宅区,这样便于统一管理,容纳的人口不会增多,建设成本也不会降低,反而不方便人们出行。

第9题,由“大院式”向“街区式”转变,城市道路路网密度更大,方便人们的出行,从而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其中,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回答10~11题。

10.下列省区中属于西部大开发省区,而不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A.新、青B.川、滇

C.内蒙古、桂D.鲁、陕

11.我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了很多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注意改善生态环境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③借助沿边贸易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基地 ④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⑤利用草场的资源优势,加强牧区建设,发展畜牧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⑤

答案 10.C 11.D

解析 第10题,新、青、川、滇属于西部大开发省区,也位于西部经济地带。

选项中山东(鲁)不属于西部大开发省区。

内蒙古、桂均为西部大开发省区,但内蒙古位于中部经济地带,广西位于东部经济地带,符合题干要求。

第11题,在西部大开发中不仅要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还要加快科教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农牧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

12.(2016·浙江舟山模拟)读“新疆部分土地利用类型表”(表a)和“新疆荒漠化土地主要形成因素表”(表b),判断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表a(单位:

104km2)

荒漠化土地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b(单位:

104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渍化

12.53

83.93

5.24

9.398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D.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有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风力强

答案 C

解析 通过表a,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1.32万平方千米,计算得出非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11.32万平方千米,两者相等,A错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既有人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可以有效防治荒漠化,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措施,C正确;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风力强是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而非人为原因,D错误。

13.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  )

①距海洋远 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对水汽的阻隔作用 ④纬度偏高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故①正确;我国西北地区纬度较高,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②④错误;我国西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侧,青藏高原对来自南部的水汽具有阻隔作用,故③正确。

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分布重心变化图”。

据此回答14~15题。

14.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的变化为(  )

A.东进B.南下C.西扩D.北上

15.2000~2005年间该区域耕地重心的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土地沙化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D.自然灾害

答案 14.C 15.C

解析 第14题,读图可知,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变化呈现西扩的特点。

第15题,2000~2005年间该区域耕地重心向东变化,所以判定可能是因为退耕还草。

(2016·浙江衢州适应性测试)西藏和黑龙江的沼泽湿地面积广大。

读表,回答16~17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

年份

省(区)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黑龙江

22.13

20.97

17.67

西藏

24.17

25.55

26.75

16.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  )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B.气温低,蒸发微弱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17.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

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 16.B 17.D

解析 第16题,黑龙江省地处纬度较高的地区,西藏自治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两地沼泽湿地共同的成因是气温低,蒸发弱。

第17题,黑龙江省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加剧了洪涝灾害;西藏地区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量增大,湿地面积扩大。

下图示意挪威位置和地形。

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

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

据此完成18~19题。

18.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

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

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D.河湖众多,少泥沙

19.挪威消耗民用电最多的是(  )

A.照明B.制冷C.取暖D.烹饪

答案 18.B 19.C

解析 第18题,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挪威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的落差大,因此水电站的水库水位与发电机组所在位置高差大,即多为高水头电站。

第19题,挪威所处的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为取暖而耗电较多。

读下图,回答20~21题。

20.图示河流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

但乙图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可能是(  )

A.工程质量低B.设计不准确

C.人为破坏严重D.泥沙淤积严重

21.目前,甲图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A.已找到了比水电更好的能源

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

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

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答案 20.D 21.D

解析 第20题,乙图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流经四川盆地,由于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库区淤积,致使库容减小,发电受限。

第21题,甲图河流位于法国境内,其电力构成以核电为主,拆除水坝是为了恢复原始生态环境。

读“我国洞庭湖周边地区示意图”,回答22~23题。

22.若图中西南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湖泊萎缩,洪涝更加频繁

B.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加剧

C.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D.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

23.图中P湖周边耕地不足,人地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②发展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④修建水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22.A 23.B

解析 第22题,图示区域属于洞庭湖流域,其西南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形,若过度发展种植业,将导致水土流失,则洞庭湖容易因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减小,进而加大洪涝灾害的威胁。

第23题,洞庭湖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利用周边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业。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呈增加趋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亿元。

据此回答24~25题。

24.下列针对黄河下游断流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①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 ②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 ③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 ④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入黄河,补充黄河水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  )

①中游植树种草,控制水土流失 ②下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 ③开发中下游水能资源 ④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24.C 25.D

解析 第24题,针对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可制定相应的法规,有计划地合理取用黄河水,①错;人工降雨是有条件限制的,在全流域实施人工降雨的做法不符合实际,②错;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公众的节水意识,可节约用水,③正确;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入黄河,补充黄河水量,是解决黄河流域缺水的重要措施,④正确。

第25题,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在中游植树种草,可控制水土流失,①正确;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应以防洪为主,不宜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②错;黄河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应开发中上游水能资源,③错误;黄河中上游流经的许多地区气候干旱,故应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④正确。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材料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7月28日印发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由此,覆盖人口超过5000万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珠江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

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其上游又称红水河,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能资源丰富。

材料二 珠江流域示意图。

(1)红水河流域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有__________。

(2)《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提出将重点开发红水河的水能资源,在开发中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水河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是西电东送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分析红水河水能资源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

(3)洪涝灾害一直是威胁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重要灾害,试分析该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答案 

(1)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2)滑坡或泥石流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缓解用电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3)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流不畅;珠江流域水系发达,中上游来水量大;降水集中在春夏季节,雨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台风频发,暴雨强度大;中上游地区破坏植被。

解析 第

(1)题,红水河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为西江上游的别称,从图中图例可知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2)题,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山区,所以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降低地表植被覆盖率,加速水土流失。

开发水能资源带来的有利影响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

第(3)题,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应从流域的气候(强降水强度)、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植被覆盖率以及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支流多少、河道曲直)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应从植被破坏等方面考虑。

27.(2016·浙江温州模拟)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

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 

(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解析 第

(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

(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28.(2016·浙江富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材料一 红树林是一种枝繁叶茂、根系发达的海岸植被,林中栖息着多种鸟类。

广西红树林分布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该保护区的红树林正作为旅游资源被适度开发。

材料二 通过对海南省海口市我国最大连片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发现,咸水鸭等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红树林大量枯萎,海南岛防御台风和海啸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同时,海南海岸防护林遭遇开发热,在三亚,红树林正遭受砍伐和破坏。

材料三 为复原海上绿色屏障,保护堤围和配合市镇湿地公园建设,广东省中山市正全力打造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生态功能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1)有红树林分布的沿岸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红树林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还可以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分析海南岛红树林被破坏的原因。

(3)材料一中保护区管理部门在红树林景区为游客提供望远镜,或修建浮桥(见材料一图),请分析这些做法的好处。

(4)结合材料分析,针对我国红树林破坏严重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减小风浪,保护堤岸 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是众多鸟类及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等

(2)沿海地区过度开发、过度养殖,砍伐红树林,破坏其生态环境。

(3)对经济:

合理利用了红树林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增加了收入;对环境:

能较好地保护红树林及生态环境。

(4)制定保护红树林的相关法规,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防止环境污染;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破坏的红树林等。

解析 第

(1)题,红树林属于湿地,具有提供农副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作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等作用。

(2)题,结合材料二分析可知,当地沿海地区过度开发、工程建设以及过度养殖是海南岛红树林破坏的主要原因。

第(3)题,这些做法既可以合理利用红树林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增加收入,又能较好地保护红树林及生态环境。

第(4)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从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破坏的红树林等方面分析。

29.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不同土地退化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a区域土地退化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A.石漠化B.草地退化

C.沙漠化D.土地污染

(2)试分析乙区相对于丙区土地退化更为严重的人为原因。

(3)从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b区域土地加速退化的原因。

(4)土地退化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土地资源,恢复土地生产力?

答案 

(1)B C

(2)地表植被遭破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陡坡开荒、过度开垦、过度耕种、不合理扩大耕地面积等),开矿。

(3)地形:

丘陵山地。

气候:

降水丰富(夏季多暴雨),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人类活动:

人口稠密,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4)科学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三退”、植树种草、恢复原生植被),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科学种田、改进耕作方法、优化轮作制度),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土壤结构、生态农业、促进土壤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解析 第

(1)题,a区域位于内蒙古东部,该区域气候较为干旱,土地退化的主要方式是草地退化和沙漠化。

(2)题,乙区土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引起的植被破坏,陡坡开荒、过度开垦、过度耕种、不合理扩大耕地面积,以及开矿等。

第(3)题,b区域位于低山丘陵地区,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在夏季,土壤侵蚀严重,加上该地区人口稠密,过度开垦等导致该地区土地加速退化。

第(4)题,恢复土地生产力的措施可从科学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改善农田环境、合理调整农业布局、提高科技水平、增施有机肥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