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1871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docx

马哲提纲第一章提纲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哲学的内涵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在内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二是世界是如何存在的,“怎么样”,世界是孤立静止的,还是联系发展的,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毛泽东把哲学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称为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并说,一讲哲学,就离不开“两个对子”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当人们运用对世界的总观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成了方法论。

一般说来,观点和方法是内在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终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必然影响和体现一定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这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称为本体论问题,它是区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又称作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它是区分哲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例如休谟:

人类无法认识自然和社会,康德:

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①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②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的,反映各种实物共同特征的概念。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哲学范畴(哲学范畴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最基本的概念,是高度抽象的概念),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资的唯一特性

③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这句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经典表述。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物质哲学范畴是一块砖头。

2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1)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的产生:

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物质形式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4)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指出: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未知世界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出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内容包括: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二元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多元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例如波普尔)。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物质或精神。

既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物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贯彻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在坚持世界是物质的前提下,又进一步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①运动含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绝对运动的前提下,又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必然占有一定的空间,经历一定时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就不能存在和进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我们认识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后,就要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们是如何改造世界的,那么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作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客观活动,包含了物质交换、活动交换和观念转变。

生产劳动是实践,阶级斗争、革命是实践,也就是人的一切有目的的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活动,都是实践。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一方面,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劳动又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与劳动实践。

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是有社会性的,那么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

所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说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辩证法的总特征或者基本内涵)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并着重讲了对立统一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第二节的第一个大问题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对于联系的含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二是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唯心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它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些俗语都表达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但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或神权论的基础上,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因而我们说唯心辩证法是头足倒立一种辩证法。

〈2〉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从事物内部构成上来看联系的普遍性。

从事物之间来看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

从整个世界来看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多样的。

那么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主要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那些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发展趋势,而那些间接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我们必须对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那些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并有效地改造事物。

 3.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世界观是包含方法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建立在世界观基础上的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普遍联系的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孤立片面的观点。

(2)认识事物的整体性,从系统论观点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通过本节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了解本节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关系,了解联系的基本原理,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而不是孤立、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自己求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发展的含义

了解发展的内涵要一同看一下运动和变化的含义

在上节的学习中,我们学到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变化是什么。

变化主要是指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性质和趋势的转变。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发展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所决定的。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容易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成为必然趋势。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因素,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新事物即保留了旧事物的合理因素,又增加了新因素、新特征、新功能,因而新事物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也必然能够战胜旧事物。

3.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要用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讲联系与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之所以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标题,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内容形式、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并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那么,对立统一规律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律,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与魅力。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的规律,首先来看一下矛盾的基本内涵。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哲学范畴的矛盾与逻辑矛盾有本质区别:

逻辑矛盾是人们的思维违背思维逻辑规则的自相矛盾,是不允许的而且应该排除的,是错误的;但是,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包括思维)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属性,是必须承认且不可消除的。

2、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属性和统一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广泛涵义的哲学范畴。

其具体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性质的矛盾,斗争性表现不同;同一性质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斗争性的表现也不同;作为哲学范畴的斗争与作为政治生活用语的斗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二者是矛盾两种基本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区别。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3)方法论意义:

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化解矛盾,为事物的发展创造条件。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也就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说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物体的大小、温度的高低,运动的快慢。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③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在认识和实践中,应当将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统一起来,坚持适度原则;

(2)要重视量的积累,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促成质变;

(3)要追求质的飞跃,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才能获得成功。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否定之否定是指: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自身内在矛盾运动引起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