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1832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docx

绩效审计期末复习题

审计的分类:

从概念上说,审计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

1、审计人员核实别人提供的信息(核查式审计)

核查式审计的目的是对他人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表达一定程度的保证,形式有财务报表审计和合同审计,关注的是核查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

2、自己编发信息(开发信息)

根据已有的原始数据开发新信息,对潜在数据的准确性承担责任,并向使用者保证信息是可靠的,主要涉及非财务信息。

在这个框架下,审计准则和文献把审计分为多种类型: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将审计分为:

财务审计、鉴证业务和绩效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审计分为:

财务和运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对法律、法规以及合同的遵守情况、资产的安全、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绩效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分为: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世界审计组织准则将审计分为两大类:

1、第一层分类是将审计分为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2、第二层分类是将绩效审计分为:

经济型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

传统型审计发现的要素:

◆状况:

实际状况或绩效;实际绩效与应达到的标准进行比较。

达到标准的程度。

与标准进行对比,审计人员可能会发现三种可能的状况:

一是状况满足或达到了标准,而是状况没有满足或达到标准,三是状况部分满足或达到了标准。

◆标准:

应该的、期望的或是可能的;对实际绩效的充分性进行评价的尺度

标准可来源于法律和法规、被审计单位、外部机构、工程技术标准、公认做法和行业标杆、服务对象

◆效果:

审计过程中认定的由状况(良好绩效或不佳绩效)导致的后果

效果可以用实际或潜在的后果来衡量。

后果可以用负数表示,也可以用正数表示。

后果会影响的三个主要的群体:

1、纳税人2、接受服务的人3、服务交付机构及其员工

◆原因:

产生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良好绩效或低下绩效的原因是

内部原因有两种: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或潜在原因——因管理层的作为或不作为而导致某种状况

影响性审计发现的要素:

◆实施项目的状况:

经过计量或评价的实施项目带来的绩效水平

是审计人员用来描述审计证据的术语,以确定在实施项目一定时间后实际达到的绩效水平

◆未实施项目的状况:

对未实施项目的绩效水平的估计

也是审计人员用来描述审计证据的术语,以分析如果没有实施项目实际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

◆效果:

实施项目带来的收益

审计人员用来描述审计证据的术语,以说明实施项目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实际变化的程度

◆原因:

实施项目是实现效果的原因

确定原因是影响型审计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为了确定一个项目的实施会使状况有所不同,必须有以下三个前提:

1.实施项目的意图要先于项目拟达到的影响

2.原因与效果同时改变

3.不存在影响效果的非项目原因,如果存在则需予以考虑

传统过程型审计发现和传统结果型审计发现的区别:

结果型审计发现的状况是过程式审计发现的效果的一部分,结果型审计发现中的项目原因是过程式审计发现的现状。

◆目标:

结果式型审计发现的目标是针对绩效的一个或多个指标评价结果的充分性,如果可能,提供如何改进的具体说明。

目标可以是评价投入、产出、成果绩效某些内容的充分性。

过程型审计发现的目标是评价为实现绩效的一个或多个指标所做或准备要做的事情的方式是否充分,如有可能,提供如何改进的具体说明。

目标可以是评价已制定程序(政策、控制)的充分性、实际执行情况或两者兼顾。

◆评价:

结果型审计发现的评价可以基于定量或定性数据,但是定性数据必须要转化为量化形式。

过程型审计发现的评价可以基于定性数据。

保证实物、文档、分析性、证词性证据可靠性的方法:

◆保证实物证据的可靠性的方法:

1.观察时要求第二观察人到场,如审计组成员、被审计单位或承包方代表

2.拍照并请客户员工或第三方作证

3.请一名被审计单位代表,在审计人员描述的同时编制文档记录

4.安排专门的测试或实验室分析

◆保证文档证据可靠性的方法:

1.询问用户是否知道这些数据的可靠性,他们是否使用这些数据作出决策。

可以相信,一般人都应知道工作中使用数据的可靠性

2.直接测试数据

3.使用分析和其他验证技术

4.确定被审计单位对数据可靠性控制的有效性

◆保证分析性证据可靠性的方法:

1.复核审计人员进行的分析及其逻辑推理并征得审计组其他成员、审计组负责人和审计机构最高管理层的同意。

2.由专家、知情的客户员工和其他组织无利害关系的知情人员来复核

◆保证证词性证据可靠性的方法:

1.使所有问题不具有威胁性

2.提供范围足够大的答案选择以便受访者能充分地表达其对每个问题的看法

3.在收到答案后,针对每位受访者对不同问题的答案检查其一致性

风险评估法如何运用

1.确定可审计单位

可审计单位可以是项目、项目内容、职能,也可以是活动,确定可审计对象的工作分为三步:

1.列出审计范围内的所有组织2.列出可审计单位开展的项目3.根据规模的大小对可审计单位进行划分

2.确定选择要素

审计机构经常采用的选择要素有:

财务重要性、公众意见、已知的问题或错误、管理层关心的问题、近期审计覆盖面等

3.确定各选择要素的权重

在决定每个选择要素的权重时可以:

(1)用数字表示

(2)用百分比表示

4.确定各选择要素的打分尺度

从数量上计量并表达风险和重要性的打分尺度包括数字尺度和描述性尺度

5.搜集各选择要素的有关数据

常用的信息来源有预算、长期规划、绩效报告、控制的自我评估、内外部报告及研究成果、新闻报道以及审计报告。

6.对可审计单位打分并计算最终得分

7.选择审计项目并排列优先顺序

第一项任务是根据各可审计单位的风险总分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对其进行排列。

第二项任务是必须运用职业判断做出选择。

审前调查的目的:

1.为下一步的审计确定目标

2.选择审计范围和方式来达到目标要求

3.了解审计中涉及的活动

4.确定重要的领域和审计重点

5.获取实施审计时所需的信息

6.决定是否有进一步实施审计的必要

7.调查结果用于审计计划的后两个阶段,为编制审计计划和撰写报告提供指引

8.审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决定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并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

9.审计人员从调查中获取的信息可以节省详细审计所需要的时间

10.在审前调查中,审计人员还可以对以后的审计报告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构思

11.审前调查是帮助确认具体审计范围并取得计划所需信息的有效方法。

调查可以提供管理财务、运营和评估、汇报绩效所需的关键系统和程序的信息。

它还可以提供关于被审计单位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信息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弱点、不经济或低效率运营、影响目标有效实现或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

怎么确定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确定可分步骤进行,包括在审前调查阶段初步选定一个或几个专题和绩效指标,明确审计人员希望或被要求从上述专题中了解什么,进而确定或提炼出审计目标。

选择了绩效指标(确定了需求方关注的事项)、需要落实的审计发现要素以及审计关注点之后,审计人员就可以为审计业务制定审计目标了。

这包括:

1.以问句的形式(或“为了确定·······”的陈述句形式)写出目标

2.在目标中确定:

审计对象、绩效指标、需要落实的审计发现要素

3.可行的情况下,明确适用的标准

4.指出审计的关注点/方法

在描述需要落实的审计发现要素时,通常可行的办法是把事实要素和标准要素合并到一个问题中去。

采取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使所制订的目标成为审计报告中的段落提纲。

选择审计范围

范围的选择包括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某项审计业务的目标可能意味着特定的审计空间和时间范围。

◆时间区间:

是指审计人员想覆盖的时间跨度,以及他们是否需要定点一次观察,还是需要多时点观察。

审计人员通常选择一个期间跨度,但是这个时间期间必须与被审计事项的相关期间相一致,任何审计发现也必须是审计所覆盖的期间内发生。

缺少关于过去绩效的数据可能会限制对目前状况的分析。

◆空间范围:

是指审计中所包括的总体范围的一部分。

空间范围通常指位置、业务交易、产出、可能涉及的单位和人员等。

在选择审计空间范围的过程中,有三种选择:

1.获得全部总体的数据

2.在总体中抽样

.把审计报告限制在总体中被审计的部分

过程策略:

审计人员评估为实现一个或多个绩效指标的运营过程是否充分,如有可能,指出咋哪里以及如何改进。

审计人员观察运营过程,以找出浪费时间和资源、引起延误并导致错误的管理安排、组织结构以及运营实务。

这种策略通常在关注运营的方式和过程以及绩效的目标指标难以计量或者成本过高时会取得较好的结果,例如对安全或质量的审计。

结果策略

审计人员评估包含一个或多个绩效特征的实际成果是否完备,如有可能,指出在哪里以及如何进行改进。

审计人员对实际绩效进行计量,并与需要达到的或期望达到的预期值进行对比,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确定是否存在提高绩效的机会,并通过审计业务流程和过程,发现造成这种结果的潜在原因。

这种策略通常在审计中关注绩效成果和绩效的目标特征可计量时,会取得较好的结果,例如对于数量、及时性、成本、效率、顾客满意度、项目结果或质量的审计等。

使用标杆对比法的阶段和步骤:

◆阶段:

确定目前的绩效

1.选择审计对象(关注事件、问题和机会):

项目;产出、成果;绩效指标

2.选择进行对比的标杆机构:

被审计机构内部;外部

3.进行计量:

使用被审计机构的计量结果,如有必要,自行计量;获取外部机构的计量结果

◆阶段:

确认可改进的机会

4.通过地点、时间与标杆机构进行绩效对比确定差距

5.对影响进行评估

6.向管理层简要陈述审计发现并获取其关于绩效差异的解释

◆阶段:

为分析原因和解决方案搜集数据

7.搜集关于原因的数据:

选择标杆机构以确定最佳实务;描绘关键的业务流程;确认最佳做法;确认存在的障碍;对管理层提出的原因进行分析

8.形成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考虑:

风险;成本收益对比;及时性;资源限制

◆阶段:

提出改进建议

9.与管理层交流审计结果和解决方案并取得管理层的意见

10.选择解决方案并提出建议

计量项目绩效的步骤:

1.确定项目的任务和目的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确定需求或要达到的需求和预期目标群体(消费者)非常重要。

了解项目的目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以成果形式反映的指标应当与任务和目的相关。

了解项目为之服务的预期“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审计人员希望通过这些指标来计量这些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

2.确定计量结果的用途和预期使用者

绩效信息可能的使用者包括立法机关、政府最高执行官员、各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政府雇员等。

使用者不同,计量对象以及计量内容的具体程度则不同。

一般来说,与立法机关相比,政府部门负责人要求的计量指标可能更加具体。

他们可能就要求了解能够了解提供项目“全貌”的计量方法。

高层管理者需要既与部门管理相关又与具体项目相关的计量方法。

负责运营的经理需要的计量方法可能会非常具体,他们还需要能反映内部辅助职能方面的计量方法,而外部使用者对这些计量方法是不感兴趣的。

项目受益者和他们的赞助方往往需要有关服务质量、及时性和受益数量方面的信息。

纳税人,特别是当他们不是消费者时,则对于效率、支出、税率和财务状况等感兴趣。

绩效信息在管理方面的基本用途有:

1.确定受托责任2.管理控制3.自我控制4.预算和筹资5.决策6.持续发展:

寻求发展的机会

3.确定需要对哪些绩效指标进行计量

绩效计量的领域可以分为两大类:

1.对项目和服务普遍适用的基本绩效指标2.取决于既定项目或者服务性质的绩效指标

基本指标:

◆已使用的资源投入:

现金支出——经营性投资和资本性投资;经营成本;已消耗的实物资源——人工和材料:

消耗的数量和支付的价款

◆产出的数量——已经完成/提供的工作量

◆质量:

产品的质量;过程质量——提供的服务

◆(提供产品的)及时性

◆效率:

单位成本(如单位产品成本、单位客户成本);生产力指数;经营比率(如管理人员比工人、直接成本比间接成本、经营成本比收益性支出)

◆经济性——按资源类型计算的单位资源价格

◆质量成本

◆雇员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

◆目标的实现

◆价值——成本比绩效,成本比有效性

4.设计计量方法

5.选择对绩效充分性进行比较的标杆

6.提供说明性信息

7.用图表表示计量结果

为什么要对效率进行计量:

对政府工作效率进行计量的原因很多,其中的四个主要原因是:

1.确定需要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和所需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总量,一边编制预算。

2.有助于管理控制

3.识别出能提高生产效率或降低单位成本的潜在领域。

4.作为对管理层提高效率和加强受托责任方面的业绩进行考核的手段。

审计人员开展绩效计量通常是处于第三个和第四个原因。

如何计量效率(指标方法):

在以对效率进行计量为目标的审计中,审计人员有三种选择:

(1)使用管理层自己的计量指标,但是审计人员必须亲自进行核实;

(2)审计人员自己对效率指标进行记录;(3)以上两种指标结合运用。

效率计量的步骤

1.选择产品。

2.确定投入。

3.旋转计量方法(公式)。

4.选择计量单位。

5.选择比较标准(如果需要使用)。

6.搜集所需数据。

7.进行计量。

8.确定潜在后果

(这些步骤并无前后顺序,但是步骤3和步骤4相互关联,应一起实施)

及时性计量的几个维度:

有五种对及时性进行计量的维度。

哪一个更重要取决于服务的性质和所处环境。

◆实耗时间:

是指完成一项工作从开始到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通常,我们希望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计量总的时间耗费。

服务对象所关心的实耗时间是从他们开始行动一直到完成的期间。

◆排队时间:

是指服务对象等待见到服务提供者(如排队等候、等公共汽车)所话费的时间。

如果某项工作的完成时间很短,排队时间的长队就非常重要了。

◆等待时间:

是指服务对象通常在不在场的情况下等待某行为发生所耗费的时间。

◆反应时间:

是指服务对象在提出申请后,等待服务提供者到来所花费的时间。

◆准时:

是指在指定或者预期时间收到某个产品或者接受到某项服务。

该指标主要用于必须按照已公布的日程表(交通服务、娱乐项目等)提供服务,或者法律法规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办理的服务。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公用事业诸如煤气、水和电等“随叫随到”的服务。

另外,还有用于描述在经过时间内消耗的时间的“诊断性”指标。

这些指标最常见的用途是分析绩效及时性实现与否的原因。

如:

◆停工时间是指工作开始前的期间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进行工作的期间。

◆工作时间是指用于完成工作的实际处理时间。

它与停工时间正好相反。

质量的种类和计量维度:

审计人员评价产品质量时,需要考虑两种质量类型:

产品本身(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配送”的质量。

服务配送是被审计单位员工向客户提供的服务。

产品质量包括准确性和耐用性两个维度。

对服务配送质量的计量维度包括员工对客户的服务态度以及设施的适用性。

此外,产品质量(如公用事业)和服务质量还有其他的标准。

质量也可以从美学角度去衡量。

这是衡量产品或者用于交付产品或服务的设施或方式、外观、声音、味道、气味以及感觉是否具有美感的一种维度。

它可用于衡量食品、服装、香水、房屋、交通工具等有形产品或者音乐、艺术等无形产品。

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审计人员经常考虑的有:

规章制度(转化为繁杂的要求、工作程序、员工知识和技能)、内在动力以及管理层对质量的关注。

如果质量(如资格)取决于申请人提供的数据,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被审计单位验证这些数据的能力。

除此之外,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还有:

◆复杂的产品设计:

政府部门产品或服务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繁杂的规章制度中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过于复杂。

◆低效的工作程序:

通常认为有效的系统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员工知识和技能有限:

工作越复杂,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对高质量、及时并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就越重要。

◆员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

除了员工的胜任能力和沟通能力外,员工的反应速度、热情、谦逊和乐于助人都是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

◆负向激励:

管理层可能更强调及时性、成本和对法律程序的遵守,但是可能容忍、忽略或者不重视质量瑕疵及其成本。

另外一种负向激励是管理者将责任推卸到员工身上而不是工作程序上。

◆管理者的关注点:

管理者对缺陷工作的容忍和不重视,以及不奖励高质量的产品及服务。

什么是项目结果审计,可以运用到哪些领域:

项目结果审计是建立因果关系技术的具体运用。

这种技术起源于自然科学,通常被称为评价设计方案。

这些方案可以用于评价任何干预措施产生的影响。

这里的“项目”一词最一般的意义是指“干预措施”。

而这里使用的后果、结果、影响、绩效等词都是同义的,用于描述某个项目产生的结果。

项目结果评价通常定义为:

“用于估计由项目活动(有时被称为处理或者产出)有意或无意产生的,可观察到或者可评价的程度的系统方法。

”通过运用评价设计方案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对实施项目后观察到的结果与不实施该项目应有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将原因与结果联系起来。

评价项目结果的方案有很多。

这些方案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

把实施该项目实际产生结果与不实施该项目本该产生的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示“效果”或者由该项目“产生的”影响。

适用的领域:

项目评价方案不仅适用于项目本身,还可以用于量化任何干预措施产生的影响。

干预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指令、政策、程序、控制、方案、投资、专项培训等等。

评价方案适用于为实现某方面的绩效指标而实施的干预措施,比如实现客户满意度、效率、质量、及时性,以及预防盗窃、行贿受贿、偏袒、回扣等各种不道德行为的绩效目标。

对影响进行评价的设计方案前三种:

1.事前事后法

将实施项目前的结果与实施项目后一个或两个期间或时点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

往往还要对实施项目后若干期间的趋势数据进行分析,生成一个亿元时间序列。

事前事后法最适用于以下情况:

1.在评价期间内被评价的情况一直比较稳定2.除了该项目以外,没有其他因素或变量产生影响3.如果没有外界的干预,情况不会变好,反而可能会变得更糟4.即使有少量非项目原因,审计人员也能比较容易地对这些原因进行识别并估计由此产生的影响

运用这种思路时,审计人员必须检查是否还有其他外部因素可能造成影响。

如果有,必须尽可能估计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

即使不评估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至少也应当在报告审计发现时指出这些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2.时间序列法

将实施项目前的结果(根据趋势预测),与实施该项目后两个或更多期间实际产生的结果进行比较。

对实施项目前几个期间的实际结果进行趋势分析以获得对不实施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的基础。

这种推测应当考虑到实施项目前后诸如天气、经济环境等可能会对不实施项目情况下预期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变量。

时间序列法在下面情况下最适用:

1.可以获得在项目实施前几个期间的绩效数据2.如果不实施新项目或者不施加干预措施,那么一段时期内某种明显的趋势(上升或下降)很可能还会继续3.没有非项目原因,即使有这类原因,审计人员也能够识别并估计它们影响。

该方法的缺点是如果实施项目前的情况不稳定,那么估计的可靠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下,对实施项目后结果的估计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变动范围。

审计人员有必要检查是否存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其他外部因素。

如果有,应当尽可能评估这些因素的影响。

即使不评估这些因素的影响,至少也应当在报告审计发现时指出这些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时间序列法是评价资本投资结果的常用方法。

实施诸如自动化等资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某方面的绩效,通常是效率。

在评价资本投资结果时,审计人员可能会使用被审计单位的绩效指标,或者自己设计实现自动化之前的若干期间的绩效指标,该数据用于评估如果生产经营不发生变动,在一定的工作量条件下未来几年应有的效率水平。

然后,审计人员将推测与结果实现自动化后一个或者几个期间内的实际效率水平进行比较。

审计人员还能够通过检查经营情况,比较容易地确定可以提高(或降低)效率的其他变化。

3.项目实施后的分组比较

从项目实施后的结果中选择两组或更多组结果进行比较,其中一组受项目影响,另一组不受项目影响。

关键因素有:

1.两组结果应当尽可能相似2.除了受项目影响不同外,影响这两组结果的其他变量都相同。

那么这两组结果之间的差异就是该项目造成的。

对于审计人员来说,项目实施后分组比较法是最理想的方法。

它对除项目以外其他变量的影响提供了最好的控制。

该方法最困难和最关键的环节是选择与参与项目的目标组条件相似的组。

两组之间的差异越大,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就越差。

使用项目实施后分组比较法时,审计人员有必要检查是否存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其他外部因素。

如果有,应当尽可能评估这些因素的影响。

即使不评估这些因素的影响,至少也应当在报告审计发现时指出这些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

撰写审计报告的指导原则:

撰写审计报告的指导原则是在审计目标的引导下撰写审计报告,也就是在审计开始阶段就确立一整套详细有序的审计目标。

那么在之后撰写审计报告时,这些审计目标就形成报告的表述顺序,如果设计合理,这些审计目标就能为报告的撰写者和审阅者提供可遵循的报告组织结构。

如果审计目标被设定成一系列详细问题的形式,审计目标就可以为审计报告的组织和准备披露的信息及发现要素的表述顺序提供蓝图。

该蓝图有助于审计人员始终把握审计工作不脱离审计目标的轨道,并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对审计人员有所帮助。

设定合理、表达清楚的审计目标,可以从两方面对审计报告的撰写提供帮助。

其一,目标可用于构思小标题,然后构成审计报告的提纲。

其二,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每个目标的回答,开始审计报告的撰写。

详细的目标不一定就会有助于审计报告的撰写,它们可能只是引导我们搜集部分审计发现的证据。

如何撰写审计报告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解决办法就是给审计报告加一个“概要”。

客户对“概要”的关注应该是指那些繁忙的决策制定者们,审计人员最希望吸引的正是决策者的注意力。

概要的设计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快速转达审计报告的信息2.使客户不必阅读审计报告中已熟知的内容或不感兴趣的内容。

建立在模块化格式基础之上的“概要”具有标准格式的标题以满足上述要求并帮助审计人员撰写概要。

模块化格式可以使读者选择从头到尾阅读概要,或把概要作为一个“自助餐”,只选择其中感兴趣的模块阅读。

标准化的标题描述了每个模块中包含的信息,可使读者很容易找到并选择他们想阅读的部分。

模块化的概要可能包含若干不同的模块:

目的、背景、结果简介、主要发现、建议、被审计单位意见。

什么是报告会:

“报告会”指审计报告撰写人与审计报告的复核和批准人共同举行的会议。

理想的状况是,报告会应在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和审计报告撰写工作开始前举行。

会议参与者一起对诸如以下问题进行复核并达成一致意见(或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

●审计报告的读者和邀请谁对审计报告草案提出意见

●审计报告的目标;与最初的审计目标有出入吗?

目标实现了吗?

●审计报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围绕审计目标作出回答或结论,审计建议是否有依据和有价值、所有审计建议的用意和措辞

●详细的审计报告大纲

●审计报告内容

报告会通常是为了讨论和决定对审计报告内容有影响的重大问题而举行的最终会议之一。

在确定审计范围和制定审计计划过程中,审计组与审计管理人员应对检查目标达成一致,确定要搜集的审计证据并选择审计范围和审计方法。

在审计现场工作期间,审计组成员召开会议检查审计过程、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评估搜集到的审计证据和对审计报告要披露的信息进行预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