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1562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docx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我与黄河三十年——建国60年治黄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1958年,我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

在那里,我度过了孩童时代,当时于家里比较贫苦,家中大姐、二姐都没有上学,我8岁开始读小学、初中、于1977年高中毕业。

1978年,作为当时公社抽调的义工生产队安排到垦利黄河修房段路庄分段做了一名黄河修防临时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

1979年,黄河系统因人员长期的青黄不接,国家正式批准黄河招收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农民工充实治黄队伍。

从此,我正式加入到治黄队伍中来,成为治黄战线中的一员。

1984年东营市成立滨州黄河汽车队来到东营河务局。

转眼30年过去了,3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黄河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其中,跟随工程公司风风雨雨转战南北施工工地12年,为东营治黄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年华,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以优异的工作成就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这里面也有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妻子的巨大功劳。

我的妻子,是一位娴熟温柔型,有文化、充满爱心的好妻子,为了我们这个家,一个人在农村耕种着十几亩土地,还得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日夜操劳,忘我地无私地奉献出了她美好的年华,是她一个女人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了我们这个本来贫苦但富有生机的家。

劳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她因重感冒发烧严重不得不输液退烧,上午十点输完液,就立即背起喷雾器到稻田打药去了,一连五天都是如此,从不叫苦叫累,无私地、默默地奉献着……是她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一个人担起了家中的全部生活重担;我本人常年随黄河工程公司在工地施工,一干就是十二年,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在家住也就是一个晚上,有时回家时孩子已经睡着了,第二天在孩子没醒时又早早地赶回了工地,难怪孩子都说儿时对我这个父亲没有印象啊。

于妻子的无私奉献和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使我全心扑在工作上,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她才带着子女来到了单位,我们在单位卖了房子,一家人才真正实现了团聚。

随着子女的成长,一双儿女相继上了大学,离开了家,现在,家中大部分时间,就剩下我们夫妻二人。

回想过去的风风雨雨,感慨万分,使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个黄河职工家属的宽广胸怀。

就这样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今天回想起来,已变得遥远而模糊不清了,但伴随我一路走来的风雨岁月,并没有完全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却是日久铭新,点点滴滴令我终生难忘。

  记得那是1978年3月1日,因家中条件差,当时交通又不便。

我只身一人背着铺盖卷等简单的行装到当时的垦利黄河修房段路庄分段报到。

三十多里路程,就这样身背行装,途中不知停了多少次,中午才到达。

那时的路庄分段非常地简陋。

黄河大堤上,几排青砖瓦房,临坝的几十间苇箔油毡围成的简易民技工宿舍。

远远望去,那样朴实,素静,简单,不事张扬。

但是,对于我来说,第一次见到祖国的母亲河--黄河,感到如此的亲切和伟大,令我心旷神怡……。

  在路庄分段,我看到黄河岸边两台吸泥船正在作业,加固着黄河堤防。

工作人员用肩抬起几百斤重的输水管路,艰难地行走着;黄河淤备区中几十名工作人员在用铁锨筑围坝;几十名民技工在黄河险工上用人力地派车拉着石料,一部分技工正在砌石,加固着黄河险工……。

整个路庄分段20多公里的堤防,唯一的机械就是一台12马力的拖拉机和三辆破旧的自行车,运送黄河施工物资靠的是人力地派车,就连史口火车站到路庄分段运送黄河防汛“备防石”也是毛驴地派车,航运石料卸船都是人工大河通过跳板背上险工,一二百斤重的石料、十几米的跳板背上险工,有苦又累,不时有人随石料一起掉入大河之中,真的不容易……。

还记得我们有一次2人一辆地派车运送600多公斤的水泥输水管从路庄分段至垦利一号坝,路过大堤高坡需要六七个人联合推拉才能通过,就这样3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将近七个小时……。

当时,一根杠子、一把掀、一把铁锤、人力拉车、肩背人抬,就是30年前黄河基层单位的家当和真实的工作写照。

  

  但是,我作为一名黄河职工,从踏入黄河管理部门的那一刻起,我的一生便与治黄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一名黄河职工,我深感自豪,随苦以荣。

30多年来,我干过保管员、采购员、出纳员、公司会计、主管会计、财务部经理。

我住过工棚,睡过12年帐篷,跟随工程公司踏遍了东营地区的施工工地,转战了江苏、济南、滨州、博兴等施工现场,为东营黄河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力量。

弹指一挥间,在今天庆祝祖国六十华诞之际,我作为一名黄河职工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治黄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骄傲和自豪。

转眼的30年,我这个当年只有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现已步入老年的行列,携家带口,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回想往事,历历在目,浮想联翩……。

所以,昔日那些头戴草帽,拉着地派车、身扛铁锨、大锤,饱经风霜的“黄河工”形象,对后人可能已成为历史,但却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赶不走、抹不去,忘不了……。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30年后的今天,30年时光,30年巨变。

今天的黄河早已告别了传统依靠铁锨、锤头、人背肩扛的时代,实现了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的巨大转变。

无论你是身在市县级河务局,还是黄河基层管理段、闸管所,办公设施及活动场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公大楼宏伟亮丽,职工宿舍宽敞舒适。

无论是英俊潇洒、神采熠熠的治黄青年,还是热情大方、美丽动人的黄河女工,都充分展现着黄河人英姿勃勃的精神风貌;黄河一线的职工操纵着维修养护机械,展现着治黄现代化的雄姿;黄河专业抢险队载着黄河人厚爱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取得重大成就;办公大楼内工作人员操纵着电脑、击打着键盘的工作场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天的黄河,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大型工程机械、治河管理器械和优越的办公条件,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肩扛手抬和手工操作。

“数字黄河”建设和科技治黄进程不断加快,工作效率成倍增长,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所有这些变化都说明祖国六十年巨变,黄河事业发展之巨变……。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黄事业蓬勃发展。

黄河治理固堤建坝、拦蓄洪水、灌溉发电、科学调度到“数字黄河”建设、调水调沙……实现了传统治黄向现代科技治黄的根本转变,谱写出一曲曲治黄壮歌。

实现了黄河的岁岁安澜;黄河水资源不断的滋润,促进了沿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黄河平,天下宁。

”这一沿黄人民的千古夙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变害为利,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九次调水调沙的巨大成功,连续十年的黄河不断流,已成为现实。

目前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黄河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让黄河奔流不息,让世人尊重黄河,善待黄河,保护黄河,努力节约黄河水资源,治理水污染,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千秋后代造福。

  为了记录治黄事业的健康发展历程,近几年来利用闲暇之余,我勤于写作,用文字记录着人民治黄的巨大变化和身边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从黄河文化建设、治黄事业发展和管理工作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实际,以反映黄河综合概况、黄河治理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管理措施为目的,撰写并发表了几十篇有关论文和信息,分别发表在论文天下、中国论文中心、水信息网、山东省水利厅网、黄河网、山东黄河网、中国水环境保护网、中国水资源网、中国审计协会等网站。

提出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意见建议,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我价值。

为了不负众望,我有决心,在治黄战线上,加倍努力工作和学习,用有限的年华,积极服务于治黄事业,以此来报答各级领导的对我的关怀与信任。

  我自己只是我们几代黄河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建国60年,是可歌可泣的60年,更是辉煌的岁岁安澜的60年。

辉煌成就的取得的确来之不易,是几代治黄人用鲜血、生命和辛勤劳动换来的。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慨多多。

面对今天我们这样殷实、详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作为我们的下一代,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思索和回味,时时警醒和告诫自己:

要倍加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和幸福生活,不忘过去,牢记传统,敢于拼博,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勤俭治河,真情付出。

我们的祖国大地就会更加山川秀美,江河灿烂,分外妖娆!

我相信: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更富强、人民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治黄事业的发展也将蒸蒸日上,逐步走向人水和谐的美好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