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84127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试题含答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汉初:

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2)武帝:

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上: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内容: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2)影响: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

(1)内容: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4.北宋

(1)内容: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

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5.元朝

(1)内容:

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影响: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1)时间:

汉代。

(2)建立: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3)影响: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时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时间:

隋唐时期。

(2)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推恩令”≠废除封国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请按示例填写表格内容

①世卿世禄制 ②察举制 ③考试成绩

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1)一个继承:

西汉和唐朝明显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

一是从汉至元宰相权力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三个创新:

从汉到元,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都有重要影响。

…………主题一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2)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三省的职能及运行机制如何?

(3)有人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应如何理解?

提示:

(1)辅佐君主,位高权重。

弊端: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

(2)唐朝三省分工明确: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命令。

三省工作程序:

中书→门下→尚书。

(3)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

[拓展升华]

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1)特点:

在形式上确立了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

(2)分工:

中书省掌管制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3)运行: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

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都可驳回修改,中书省、门下省两机构的地位十分重要。

(4)影响:

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

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

[对点训练]

1.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解析:

选B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工部主管工程建设。

………………主题二 古代选官制度………………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根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隋朝)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樊树志《国史概要》

依据材料一分析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提示:

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重家世门第,而不注重真才实学。

隋朝:

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归纳总结]

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③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

[对点训练]

2.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  )

时期

两宋

明清

项目

50%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D.郡县制

解析:

选C 由材料中的“反映的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提示信息首先排除D项,因为它不是选官制度。

由材料中的“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的出身及时间,可以判断选C。

考点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命题角度

1.考查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

2.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及影响

[典题例析]

[例1] (江苏单科)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理解及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

选项

史论分析

判断

A

由“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可知,“违制”主要指皇帝背离了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正确

B

门下省负责政令审核而非草拟

错误

C

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而非监察地方政务

错误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皇帝并没有违背

错误

[答案] A

[题组冲关]

1.马端临《文献通考》载:

“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材料的大意是:

宋朝官职的设置、名称都是沿用唐朝的旧制度。

然而三师、三公不常设置,宰相不专门从三省长官中选出。

中书省、门下省被排斥,另外中书省设置在宫中,被称作政事堂,与枢密院一起掌握大权。

由此分析可知,宰相权力进一步削弱。

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

(2)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解析:

(1)问考查了我国古代三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三省六部制及行省制。

(2)问可结合材料二、三所体现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方面思考作答。

第(3)问注意依据教材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作答。

答案:

(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

(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3)分封制的影响:

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行省制度的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考点二

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命题角度

1.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考查科举制的意义

[典题例析]

  [例2] (安徽文综)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理解,解答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选项

史论分析

判断

A

材料虽有体现,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

错误

B

材料未反映选官要注重才学

错误

C

材料虽有体现,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

错误

D

唐太宗认为选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能洞察其品行,官员失职后虽被严惩,但已对百姓造成危害,其实质是强调选官应注重个人品行

正确

[答案] D

[题组冲关]

3.《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题干材料意思是:

王沈年轻时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