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1131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汇总

课题

从小就要爱科学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内容、特点和写作要求。

2、了解《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的特点和价值。

3、品析严密准确的语言。

重点、

难点

序言的写作要求。

教学方法

把用语严密准确。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情趣导入

背景:

本文是苏步青1998年4月为《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写的序文。

全文介绍了该书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高度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了高度评价,建议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

序文: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

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

本文属于后者。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

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就相当于前言后记,写在正文的前面的,称为前言,写在正文后面的,称为后记或者“跋”(山涉水)。

前言后记一般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写的,还有一种是为了提高这本书的价值请别人来写的序,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

该书以简洁的文字,通俗的词语全面介绍了古今中外人类取得的科研成果、科技精英及主要科技知识。

全书分1—4卷(精装),每卷包括4个部分,第1卷有科技先驱、数学王国、物理王国,化学万象,第2卷有生物园地、农艺之窗、人类奥秘、天体漫游,第3卷有物理奇观、时空印象、飞向太空、通讯网络,第4卷有电脑时代、核能利用、兵器大观、未来天地。

全书各卷卷首印有若干精美的彩色图片。

各条目中配有插图。

考虑到少年儿童的阅读特点,该书还突出了文字简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查阅方便、价格便宜等特点。

新版对内容、图片、版式等进行了修订和调整。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字词正音:

着力zhuó遨游áo猕猴mī拓宽tuò编撰zhuàn受益匪浅fēi如火如荼tú

下面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

1、每段中心句;

2、关于科学的意义、科学飞跃发展的形势、对青少年殷切期望的语句;

3、关于《21世纪·中国少儿科技百科全书》这部著作编撰的目的、形式特点和主要内容的语句。

4、根据这些语句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

1、从一句流行语“电脑与外语…通行证”落笔,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科技知识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立身之本”(中心句),可见意义重大。

2、“扫除科盲… 提倡之举…‘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表明普及科学知识是当务之急,国家的兴衰与科教的程度紧密相连。

3、“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提供了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拓宽了眼界和思路”(中心句)

由这些新成就,使青少年受到巨大鼓舞。

4、“值得庆幸的是…《百科全书》”(中心句)

5、中心句:

第一句。

交待了青少年的地位,从而对他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面对…新成就”,显得十分必要,语重必长。

明确段落:

一(1-3)说明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从而交代了《百科全书》的写作背景。

二(4)说明《百科全书》的编撰 目的,高度评价其特点、内容和价值,是一本值得青少年阅读的好书。

三(5)号召广大青少年朋友从小爱科学,学科学,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二)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文章,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鼓动性等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首段中能否删去“从一定角度上看”、“在它的背后”?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去。

因为严格说来,“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这句流行语本身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电脑与外语主要性质还在于工具性,而不是知识本身,更没有涉及到道德品质问题,加上“从一定角度上看”,表明了对这句话的有保留的承认和肯定。

2、第二段中“如果说,在20世纪……那么,今天……”中“如果…那么…”这个关联词是不是假设和结果的关系?

明确:

不是,因为“如果”后面说的不是假设,而是既成的事实。

这两个句子,前面一句说明一种事实或作出一种判断,衬托后面的句子,加以对比,含有既然前面说的是事实,后面说的也就是事实的意思,也显得表意严密。

3、末段中能否删去“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耳闻时代列车高歌猛进的轰鸣”?

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去。

这些句子概括了当前的大好形势,富于激励、鼓动效果。

4、“这些新成就,既为广大少年朋友提供奔向新世纪的理想翅膀,也为他们拓展了眼界和思路。

”中“这些”具体指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这些”全面介绍古今中外人类科研成果、科技精英及主要科技知识。

这句话的含义:

说明新科技可以为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学习提供帮助,有利他们更好地发展。

5、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就\'文盲与科盲\'问题认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6、我们说这是一篇序文,它的写作非常切合序言的要求:

这也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色。

那么,你能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迁移拓展:

1、为什么“从小要爱科学”?

2、播放插图,“这是什么?

明确:

试管婴儿。

很可爱哩。

如图中的试管婴儿,你想到了什么?

主题:

本文说明了科技知识的重大意义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高度评价了《百科全书》这套书的特点和价值,勉励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为伟大祖国作出应有贡献。

板书设计

教后随笔

 

课题

在太空中理家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总—分—总”的结构。

2、辨别破折号的用法。

3、太空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重点、

难点

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自主品味准确、严谨的语言

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观看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片段,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读识记

吮吸(shǔn) 拖拽(zhuài) 瞥(piē) 

3、背景链接

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

1969年7月21日,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1981年4月21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发射成功;1986年2月20日,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进入运行轨道;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和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这些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寄托了人类对宇宙的憧憬与畅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

(1),总说自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完全适应了太空生活。

第二部分(2—27),分说自己在太空中理家的各方面情况。

第三部分(28),写自己作为“前线的冒险者”而必须作出的某种牺牲。

三、精读研讨

阅读第二部分,提问:

这一部分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

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

这一部分可分五层。

第一层(2—9),写自己在太空中跑步运动。

第二层(10—13),写自己在太空中长高了。

第三层(14—18),写自己在太空穿衣。

第四层(19—24),写自己在太空中沐浴。

第五层(25—27),写自己在太空中的睡眠。

四、探究(探究·练习)

(1)本文写在“和平号”空间轨道站上“理家”的趣事,也就是写吃食、跑步、穿衣、沐浴、刷牙、刮胡子、睡眠等似乎再平常不过的情况,这一切都与在地球上不同,你是否觉得很有趣味?

能够在太空吃食、跑步等有些什么意义?

(2)由于轨道站和地面情况不同,有些叙说用语应加以必要的解释,必要时可使用破折号。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对于句意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A、24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15次。

B、铠甲会用70公斤的力将我猛拉到跑步机上——以此来模仿重力的拉力。

C、“和平”号上没有淋浴或盆浴设备。

太空中的洗澡过程等同于在地球上用海绵搓澡——还得外加因失重与缺水造成的困难。

D、理智上,我知道我的头发不比使用香波前干净多少——尘土能到哪里去?

——但心理上觉得干净一些。

E、在我的保险箱里有俄罗斯人提供的一种特殊护牙用品——能戴在手指上的套形湿润棉纱垫。

五个句子中的破折号可分为四种情况:

第5句中的破折号用于解释一个物件;第1、4句中的破折号用于解释原因;第2句中的破折号用于解释目的;第3句中的破折号用于补充说明。

(3)文章最后说:

“我们毕竟是在前线的冒险者。

我们忙得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看上去怎样或者闻起来怎样。

”试以“宇航员精神”为话题,发表自己的感想。

明确:

宇航员精神是探索精神,是冒险精神,是无畏精神,是舍己精神。

五、品味语言的生动严谨——“尽管……但是……”的句式

讲解:

“尽管……但是……”句式,先让一步承认某种事实,再转折开去指出另一特点,既全面地表达了客观情况或事理,又突出地表达了所要强调的内容,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练习:

(1)尽管在太空中漂浮时,进行跑步运动也是可能的,但没有重力的拖拽,跑步不用费力气……对自己也没什么作用。

先让一步承认在太空中漂浮时跑步的可能性,再强调一般的跑步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表明了重力拖拽的必要。

(2)尽管我不太在乎自己到底进行了几次不停的奔跑,我只想说,我曾经绕着这个世界跑了一两次。

先让一步说自己不在乎到底绕地球奔跑了多少次,再强调表明只要能绕地球奔跑一两次就值得自豪。

(3)就这样我在太空中生活了五个月。

尽管不太方便,我并不因为缺少愉快事物而厌烦。

先让一步承认不太方便,再突出表明自己对太空生活并不厌烦,实际上深感愉悦。

六、小结

本文记叙了在太空中生活的情况,解说了太空生活不同于地面生活的原因,表现了“在前线的冒险者”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正确认度下列词语,每个词语抄写三遍。

吮吸(shǔn) 拖拽(zhuài) 瞥(piē)

2、说说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对于句意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1)24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15次。

(2)铠甲会用70公斤的力将我猛拉到跑步机上——以此来模仿重力的拉力。

(3)“和平”号上没有淋浴或盆浴设备。

太空中的洗澡过程等同于在地球上用海绵搓澡——还得外加因失重与缺水造成的困难。

(4)理智上,我知道我的头发不比使用香波前干净多少——尘土能到哪里去?

——但心理上觉得干净一些。

(5)在我的保险箱里有俄罗斯人提供的一种特殊护牙用品——能戴在手指上的套形湿润棉纱

 

板书设计

教后随笔

 

课题

奇妙的克隆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由虚到实,由实到虚,由易到难的清晰的思路。

2、品味深入浅出、准确而朴实的语言。

3、认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绩和意义。

重点、

难点

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教学方法

化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为自身的品质。

教具

幻灯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观看介绍克隆羊多利的图片,引发学习兴趣

2、认读识记

繁衍(yǎn) 蟾蜍(chán chú) 

3、简介谈家桢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课文四个小标题,各成一个部分:

第一部分:

克隆是什么

第二部分: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

第三部分:

克隆绵羊“多利”

第四部分: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三、探究

(1)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⑵阅读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3)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2)自学第二、三部分

(1)“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其一,这一部分文字中,作者先介绍克隆鲫鱼的出世,再介绍此前此后的研究成果。

其二,按照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安排的。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

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2)图示克隆绵羊“多利”

(3)首先交代科学家“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于1995年7月得到克隆绵羊“多利”。

文中247有什么作用?

247次,精确的数字,不是约数,更不是文学的夸张,足见艰难。

(3)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这一部分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克隆技术的意义。

一是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地繁殖;二是使自身“不能繁殖后代”和“已濒临绝种”的生物“扩大繁殖”和得到“保护”;三是“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的辩题展开讨论。

四、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说说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对于准确地表达语意的作用。

(1)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猴毛变猴本来只是浪漫的想像,并不是直接关于克隆的设想,使用“可以这样说”这个短语,婉转地把猴毛变猴与克隆联系起来,对读者而言增强了可接受性。

如果没有“可以这样说”,“设想”一词也就不能使用。

(2)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仅仅”一词在这里并不表示克隆鲫鱼的技术不复杂,而是突出克隆与有性繁殖的惟一区别,表明“换核”的重大作用。

“实际上”也有助于强调克隆的实质。

(3)这个结果证明:

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所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

过去人们认为细胞“高度分化”,各司其职,而按照克隆理论,其他细胞也具有繁殖功能,使用“所谓”含有对“高度分化”的否定之意。

“完整”一词突出表明克隆物不是动物躯体的某一部分,而是动物躯体的全部。

六、布置作业

1、正确认度下列词语,每个词语抄写三遍。

繁衍(yǎn) 蟾蜍(chán chú)

2、说说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对于准确地表达语意的作用。

(1)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板书设计

教后随笔

 

课题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品味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认识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

重点、难点

归纳说明文的结构、语言等特点。

教学方法

正确认知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教具

幻灯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观赏转基因瓜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1)阅读课文,找出编辑文章的缺陷——最后两小节与上文应该自然空开一行

(2)分析文章结构,并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结构

第一部分(1—3)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

第二部分(4—6)说明转基因花的三大优良特性。

第三部分(7—8)总结全文。

“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自由读课文,勾画圈点出有关培育转基因花卉新品种方面已取得的成就的语句。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派代有条理完整讲述,进行评价,好在哪里,还有那些不足。

(1)特别色彩。

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克隆与颜色相关的基因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应用价值。

基因,已经克隆“多个”,单是矮牵牛花中已经克隆到了两个;应用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育新色彩花卉,二是进行花色修饰。

(2)特别新奇。

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克隆有关基因并采取其他方式促使花卉在“香味、形状”等方面发射功能变化所取得的成绩。

(3)特别长寿。

主要介绍科学家们在延长花卉的保鲜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三、归纳、总结。

本文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于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四、迁移思考

(1)改良花卉,可以从形态、色彩、香味、寿命等方面着手,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2)展开联想翅膀,讨论:

你需要什么样的转基因花?

五、布置作业

利用互联网,收集更多转基因花图片,与同学做交流。

板书设计

 

教后随笔

 

课题

诵读欣赏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背诵。

2、对经典诗句的赏析评论。

3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方法

对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

教具

幻灯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一、导入新课

1、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他在《咏怀》诗中也说: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

”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

果然27岁就死了。

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

元和二年(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

愈“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雁门太守行》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二、整体感知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三、背景链接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

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四、重点字词

①黑云:

比喻敌军。

摧:

毁,毁坏。

  ②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金鳞: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开:

发光。

  ③角:

军中所吹的号角。

  ④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

夜色中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

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斜晖掩映下,紫色更浓,塞上泥土犹如胭脂。

  ⑤临:

抵达。

易水:

水名,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战国时荆轲去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曾送至易水边作别。

  ⑥声不起:

声音不响,这里形容鼓声低沉。

  ⑦黄金台:

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⑧玉龙:

宝剑的代称。

五、诗歌大意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他血战到死!

六、赏析

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七、小结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

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

八、布置作业

背背默默《雁门太守行》

第二课时

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

一、导入新课

1、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

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

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

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

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

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

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

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二、整体感知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三、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

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

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

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

西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