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1082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docx

八上第五单元提纲及答案

2009届八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提纲

一、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灼伤(zhuό)分泌(mì)花卉(huì)花瓣(bàn)萎谢(wĕi)并蒂(dì)

橙色(chéng)花萼(è)三棱镜(léng)栖息(qī)摄取(shè)海藻(zǎo)

地壳(qiào)潜在(qián)驯化(xùn)石莼(chún)浒苔(hǔ)提供(gōng)

妥善(tuό)开辟(pì)捕捞(bŭ)褐藻(hè)鳞虾(lín) 胆怯(qiè)

漏洞(lòu)光纤(xiān)挠头(náo)  屡见不鲜(lǚ)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柑jú(橘)蜜xiàn(腺)tuì色(褪)花ruǐ(蕊)bīn临(濒)灰jìn(烬)

nüè疾(疟)ái症(癌)白è纪(垩)泛làn(滥)zhègū(鹧鸪)pìn用(聘)

3、词语解释:

(1)烂漫:

颜色鲜明而美丽。

(2)蓬勃:

繁荣、旺盛。

(3)充沛:

充足而旺盛。

(4)杰作:

超过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

(5)花卉:

花草。

卉:

指各种草(多指供观赏的)的总称。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课文中形容花的颜色丰富。

(万紫千红)

(2)一种原始的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木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刀耕火种)

(3)指意义深远,有无限的情趣。

(意味深长)

(4)比喻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连锁反应)

(5)生存或者死亡。

也比喻局势危急,已到最后关头。

(生死存亡)

(6)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吃惊。

(危言耸听)

(7)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不言而喻)

(8)归结到根本上。

(归根到底)

(9)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与日俱增)

(10)按照一定的条例,遵循一定的程序。

(按部就班)

 二、文体知识:

说明文阅读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按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称为说明文。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和内容分有:

说明实体事物和说明抽象事理两大类。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分有:

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把握说明的对象,也说是要明确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同时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其次要理清说明的顺序和层次。

阅读时,要紧紧围绕事物的特点,分层概括,就能比较容易搞清楚说明的层次。

如果说明的对象是建筑物,就是要抓方位词,注意观察点的位移。

  第三要学会分清说明的方法。

  第四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词意。

只有准确把握关键词语的词意,才能对所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说明文的标题

说明文的标题有较强的提示性,可以借标题分析文章。

物名性的标题,一般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动词性的标题,往往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过程或某种事理,例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带有疑问性、方法性字眼的标题,往往解释原因,说明事理,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该事物的独特之处。

一般来说,说明文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最详细说明的,或者如众星拱月般推出的,往往是事物的主要特征。

 6、说明的中心

  说明的中心,即是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

要把握住说明的中心有多种方法:

  第一、注意辨析文题,因为有的文题本身就指出了说明对象,甚至是它的特征。

  第二、把握中心句,有的文章或语段有点明中心的语句,应抓住它来观察文章。

  第三、通过分析综合来把握,首先明确对象,其次要分清主次,最后作同类归纳。

7、说明顺序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空间顺序,或者从前到后,或者从上而上,或者由外到内,或者从点到面,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

  时间顺序,因为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逻辑顺序,先主要后次要,先现象后本质,由总到分,或者把说明内容分为几个方面,一个一个地并列展开。

(1.现象—本质  2.主要—次要  3.概括—具体 4.原因—结果 5.从特点到用途)

 

(2)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事物发展变化,以时间为顺序容易表示清楚。

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

8、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特征,要说得好,就必须讲究方法,这就是说明的方法。

阅读说明文,必须弄清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才能对所说明的特征理解得更透彻。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1)分类别:

说明事物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2)下定义: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对象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的对象有明确的概念。

(3)举例子:

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特征。

(4)作比较:

选择有外部或内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往往能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

(5)列数字:

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

(6)打比方:

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作诠释:

就是对事物的一般性的理解说明。

与下定义相比,作诠释比较详尽具体,下定义比较简洁。

因此有人则说,作诠释是部分定义,即对定义的某个义项加以解释说明。

小结:

分析说明方法

(1)如果题目问:

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先从大的方面入手(从全篇,从各段入手),然后再看大的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就是题目所问的主要说明方法。

如果在这些主要说明方法中又包含其他的说明方法,则不用答,因为它们不属于这文段的主要说明方法。

如《中国石拱桥》主要说明方法是:

举例子。

(列数字不是说明主要方法)

(2)如果题目问:

这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说明方法)?

答题时则不分主次,将文段中有的说明方法都写出来。

9、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科学性说明文:

语言特点:

准确,平实,简明,扼要,科学性和严谨性。

文艺性(科学小品)说明文:

语言特点:

活泼、通俗、运用拟人等形象化手法(具有科学性、文艺性)

 10、说明文的结构

(1)文章结构(1.总分2.分总3.总分总4.递进式5.连贯式(事物发展程序顺序))

(2)段或句子在文中作用:

(1.总起全文,下文 2.总结全文 3.过渡(承上启下) 4.提示中心5.呼应等)

三、文章要点分析:

(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文学常识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浙江海宁人。

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

本篇课文最早发表在1979年的《光明日报》副刊上,曾获新长征全国优秀科普创作一等奖。

 2、文章主旨

本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们作用的结果。

3、结构分析

本课共11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由此提出问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引出下文,科学地解释这一疑问。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这一部分,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展开了科学的说明。

这六个方面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设问领起,接着用一句话总括,然后具体说明。

这六个方面之间也有顺序,是按从主到次,由花朵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的。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2~7段),花朵呈现红色是由各种内部原因决定的,首要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二层(第8~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三部分(第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加以概括。

4、写作特色

(1)以歌曲名为题,以问为题,以题贯穿全文。

课文的标题借用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可以更加吸引读者。

同时标题也是一个问句,这不由得使读者在阅读时也产生了同样的疑问,更能吸引读者往下读,去探讨问题的答案。

纵观全文,由于使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作者在每介绍一个原因时,都会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领起,使读者能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要说明的内容。

这种方法在修辞上叫做间隔反复。

它可以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

(2)文章的结构严谨,采用了多种说明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

现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质——造成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从主到次,从内到外:

介绍花朵呈现红色的六方面原因时,从“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到“还需要……”、“还有……”等相对次要的原因;从花朵自身条件(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到外部的因素(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时间顺序:

例如介绍自然选择时,从“亿万年前”的裸子植物,到后来出现的被子植物,以时间顺序说明昆虫在自然选择中的作用。

(3)科学性强,语言深入浅出。

全面的介绍了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涉及的范围很广,语言深入浅出,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原理。

5、重点语句分析

“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受精的任务。

“蜂争粉蕊蝶分香”,出自温庭筠的《惜春词》。

在这里引用这句诗,既形象地说明了昆虫在植物中传粉受精的作用,又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文学性。

使读者在明白事理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

(二)、《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文学常识

巴里·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剑桥大学教授,世界级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作品有《火星,我的第二家园》,该书总共荟萃了28篇有关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等领域最引人入胜的内容。

它现已收入《剑桥文丛》。

2、课文内容与结构

课文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第2-5段):

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第6-10段):

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第11~13段)警告人们:

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人类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3、写作特色

(1)纵观全文,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

本文更为突出的是列数字与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就将事理说得更清楚、明白、透彻了。

(2)就全文看,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部分都穿插了议论。

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议论尤为巧妙,是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

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重点语句分析

(1)刘易斯·科斯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作为开篇的第一句,就采用了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

以《雨林》一书中的资料有力说明了雨林正在遭受彻底毁灭的现状;使用“每分钟27万平方米”这样的数据来说明雨林遭到彻底毁灭的速度;同时为了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在括号中以“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以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

文章的第一句就综合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给读者以触目惊心之感,并能留有深刻的印象。

(2)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动植物物种。

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6段中的这两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承接上文,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说明砍伐和焚烧雨林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活于其中的物种的毁灭。

第二句,启下交代第三部分说明的中心,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更大的灾难——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遭到破坏。

(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关于课文

课文选自《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该套丛书由著名(化学)科学家、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担任总主编,21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担任编委。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新世纪版),该分册的主编是上海气象局研究员严济运。

《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中关于海洋资源有一组文章,分别阐释了海洋为什么是个“粮仓”“大药库”“聚宝盆”等,课文因篇幅限制仅选了其中第一篇。

2、课文内容与结构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广阔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第3—6段)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一层(第3段)总说。

说明海洋是未来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第二层(第4—6段)分说。

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3、写作特色

(1)、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

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

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

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

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

第6段举了南极鳞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鳞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鳞虾资源的丰富。

(3)、过渡衔接自然紧密。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

如:

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

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

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

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

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4、重点语句分析

(1)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这句话,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句,也概括了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句子中的关联词“不是……而是”,表明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句子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粮仓”,转入介绍“粮仓”中的“粮食”。

句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都是“解释说明”。

(2)有人作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

这句话说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

同时,句中加点的部分,表面看好似和这句话说明的内容无关,实际上,它既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又传递了作者在本文中的一个观点:

对于人类未来的粮仓——大海,我们要开发要利用,但也要保护。

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海洋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

(四)、《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1、文学常识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文章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3、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第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0~17段),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第一层(第10~13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段),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4、写作特色

能抓住事理的本质,把握事理内部的因果关系,层层深入揭示事理的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典型,富有启发性;语言通俗、简明、准确,深入浅出。

5、重点语句分析

(1)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

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自问自答。

问,承上启下;答,表明要说明的观点。

这种设问的形式既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又使文章显得很亲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说明了中美两国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点。

从“都能够”上可以看出相同点在于“鼓励创新”,从“不过”可见,下面将要叙述的是相反方面的内容,即不同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四、语言积累及运用

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个标题

嫦娥一号成为我国目前飞行最远的飞行器。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田兆运)嫦娥一号卫星于29日18时01分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

到30日18时左右,卫星将飞至轨道最远点,成为我国目前发射的飞行距离最远的航天器。

在我国已经发射的航天器中,2003年12月升空的探测一号卫星是飞行最远纪录的创造者,飞行时距地面最远约8万公里。

30日,嫦娥一号卫星将刷新这一纪录,距地面高度将达到12万多公里。

2、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

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

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

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

如:

①贪婪者必自毙。

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

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3、仿写

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

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止类似的恶性事故不再发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

B.为了搞好工作,我们要广泛征求、虚心接受群众意见。

C.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才使他打开了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D.教育观念能否从根本上转变,是我们解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问题的重要保证。

五、名著阅读

1、《水浒传》中这样写道:

“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

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

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哪两位首领的称谓?

宋江、卢俊义。

 2、《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出游,发现小人国是以绳技  来选拔官员的;他第四次出游,来到慧骃国(国名)。

千百万人熟知的“雅虎”网站,原名“Yahoo”,在《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智马国游记 ”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

六、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无论是红花还是红叶,①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

当细胞液是酸性时,花青素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

细胞液是碱性时,花青素呈蓝色,碱性愈强,就成为蓝黑色,②如墨菊、黑牡丹等便是。

而当细胞液是中性时,则呈紫色。

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

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

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③表示它这时也含有④少量的花青素了。

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水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

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

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

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

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十一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产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内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

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

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

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①处的“它们”是指红花、红叶;②处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举列子

③处“表示”的宾语是它这时也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