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078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各个击破专题第十三章第一节文言实词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它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理解部分主要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分析综合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要点的归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

综观2009年高考,从选材看,人物传记仍是重点,除天津、湖北、重庆、江西几省,均选择人物传记,人物仍是忠臣、良将、仁人、义士之类,且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应,旨在引导人们健康发展。

从考查内容看,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都有涉及,实词的地位尤为突出,新课标地区所有考卷均考到实词,这些词既有课文出现过的,也有没出现的;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也是一个考查重点,几乎出现在每套试卷中。

从2009年考查情况看,2011年高考在文段选择上将更加趋于多元化,一些哲理性强的散文和文质兼美的散文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内容的考查上将趋于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查重点外,一些新鲜的考点将时有出现。

比如,直接考查句式(像2009年浙江卷),兼考问答题(像2009年福建卷)等。

另外,文言断句也将得到强化。

总之,2011年高考文言考查会异彩纷呈。

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李斯非①淳于越曰:

“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②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敕史官,非③秦记皆烧之。

非④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⑤今者,族灭。

吏见之弗举,与同罪。

”始皇许之。

1.解释文中的五个“非”字。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

【答案】 ①驳斥 ②责怪 ③④不是 ⑤认为……不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请敕史官________    

(2)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

(3)有敢偶语《诗》、《书》________

(4)吏见之弗举________

【答案】 

(1)命令 

(2)掌管 (3)相对私语 (4)检举【参考译文】

李斯诽谤淳于越说:

“学生们不学现在而学古,认为现在不好,惑乱百姓。

我请求下令给史官,不是秦国的书都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等职,天下有敢收藏《诗》、《书》、百家学说、各种刑书的人,全都交给各地守尉集中焚烧;有敢偶然说《诗》《书》中句子的人,处死;以古时学问反对现在的,灭族;官吏发现而不揭发,和犯人同罪。

”秦始皇同意了。

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晏子振民

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①,晏子

令吏重其赁②,远其兆③,徐其日,而不趋。

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

君子曰:

“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④。

【注】 ①当:

主持,主管。

②赁:

工钱。

③兆:

此句与下句有误,应是:

“远其涂,佻其日。

”佻,延缓。

④偶:

通“寓”,寄托。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晏子请为民发粟________ 

(2)民足乎食________

(3)依物而偶于政________

【答案】 

(1)粮食 

(2)充足 (3)政策

4.解释下列各句中“振”的意思。

(1)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________

(2)轩辕乃修德振兵________

(3)天伦之爱,振古莫俦________

(4)三年台成而民振________

【答案】 

(1)挥动,抖动 

(2)整顿,整治 (3)自,从 (4)“振”通“赈”,赈济【参考译文】

景公时,闹饥荒。

晏子请求给百姓发放粮食,景公不同意。

晏子主管修筑路寝之台,他命令管理提高雇工的工钱,增加道路的长度,延缓工期,而不加以催促。

三年后台子建成,百姓也得到赈济。

所以君王满意于游玩,百姓粮食能饱足。

君子说:

“按照政策晏子只想发给百姓粮食罢了,如果不能实现,就借助事物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关于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几点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对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关系很大。

2.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

3.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7)名称说法改变。

4.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语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要注意把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区别开来。

5.分清单音词与双音词

(1)文言中两个相邻的单音词,恰与现代汉语某个双音词相同,意义有相同也有不同,须加以区别。

(2)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而误解了原词义。

如“仓皇”“布衣”等。

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1.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2.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

比如: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

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3.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

比如:

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

4.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词义。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5.利用上下文的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比如《项脊轩志》说: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此句中的“借”字,就不可理解为“借阅”之借,因为借阅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

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所读之书又不会是什么珍本秘书,一般是用不着去“借”的。

此“借”字当读为“积”,是“堆叠”的意思。

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永之氓

永①之氓②咸③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④,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⑤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⑥,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

蔽之甚!

身⑦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遂溺⑧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文。

(节选自《柳河东集》)

【注】 ①永:

永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②氓:

百姓。

③咸:

都,全。

④中济:

渡河渡到中途。

⑤侣:

伴侣,伙伴。

⑥有顷:

过了一会儿。

⑦身:

自己。

⑧溺:

淹没,淹死。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绝:

横渡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后:

后面

C.又摇其首,遂溺死其:

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D.何不去之去:

【解析】 B.落在后面;C.代词,他的;D.抛弃。

【答案】 A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又摇其首,遂溺死________

(2)身且死,何以货为________

(3)一日,水暴甚________

(4)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________

【答案】 

(1)于是 

(2)钱 (3)突然 (4)渡水【参考译文】

永州一带的百姓都很会游泳。

一天,水突然涨起很大。

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心,船破了。

有一人用尽全力来游却不能和平常一样游(得快),他的同伴说:

“你平时最会游水,今天为什么落后了?

”他说:

“我的腰带上系着很重的千文钱,因此落后了。

”他的同伴说:

“为什么不丢掉它?

”这个人不做声,摇着头。

过了一会儿,更加往下沉。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喊大叫道:

“你太愚蠢了!

太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了!

眼看将要死,还不愿丢掉身上的钱,留着干什么?

”那人又摇头,之后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痛心。

如果像这样,能不有因为更多的钱财而淹死更多的人吗?

于是我写了《哀溺》一文。

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

杨伯雍种玉

杨公伯雍,雒阳县①人也。

本以侩卖②为业。

性笃孝③。

父母亡,葬无终山④,遂家焉⑤。

山高八十里,上无水,公汲⑥水,作义浆于坂头⑦,行者皆饮之。

三年,有一人就⑧饮,以一斗石子与之,使至高平好地有石处种之,云:

“玉当生其中。

”杨公未娶,又语云:

“汝后当得好妇。

”语毕不见。

乃种其石。

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⑨知也。

有徐氏者,右北平著姓,女甚有行,时人求,多不许。

公乃试求徐氏。

徐氏笑以为狂⑩,因戏⑪云:

“得白璧一双来,当听⑫为婚。

”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白璧五双,以聘。

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

天子闻而异之,拜为大夫⑬。

乃于种玉处,四角做大石柱,各一丈,中央一顷地,名曰“玉田”。

(节选自晋干宝《搜神记》,有删节)【注】 ①雒(luò)阳县:

今河南省洛阳市。

②侩(kuài)卖:

介绍买卖。

③性笃孝:

性,性格、本性;笃,忠厚。

④无终山:

在今河北省蓟县北。

⑤焉:

于此,在这里。

⑥汲(jí):

从下往上打水。

⑦浆:

泛指饮料。

坂:

音bǎn,山坡。

⑧就:

靠近、接近。

⑨莫:

不。

⑩狂:

发狂、发疯。

⑪戏:

戏弄。

⑫听:

听从。

⑬大夫:

古代官职,位置在卿之下、士之上。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拜为大夫________ 

(2)语毕不见________

(3)女甚有行________

【答案】 

(1)授予官职 

(2)完 (3)德行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1)遂以女妻公________

(2)父母亡,葬无终山,遂家焉________

【答案】 

(1)名作动,许配 

(2)名作动,安家【参考译文】

杨伯雍是洛阳县人。

本来以介绍买卖为职业。

他性格厚道孝顺。

父母去世后,安葬在无终山上,于是他就在那里安了家。

无终山有八十里高,上面没有水,杨伯雍就从山下打来水,在山坡上做成浆汤免费供应,过往行人都可以喝。

到了第三年,有一个人来喝浆汤,给了他一斗石子,让他到又高又平又有石头的地方把石子种下去,还说:

“玉一定会生在这中间。

”当时杨公还没有娶妻,那人又对他说:

“你将来一定会娶一个好妻子。

”说完就不见了。

杨公于是种下了那斗石子。

几年来,他不断地去察看,看见石头上渐渐地长出玉子来了,但人们不知道。

有一个姓徐的人,是右北平的名门大姓,女儿很有德行,当时不少人求婚,他都不答应。

杨公试探着向徐氏求婚。

徐氏笑他发了疯,于是戏弄他说:

“如果你拿一双白璧来,就听从你的,结成婚姻。

”杨公就到他种玉的田地里,拿了五双白璧去作聘礼。

徐氏非常吃惊,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天子听说后觉得这件事很奇异,就封他为大夫。

又在种玉的地方,四个角立起了大石柱,每根有一丈高,中间一块地,命名为“玉田”。

三、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严母训子①

初,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

到雒阳②,适③见报囚。

母大惊,便止都亭④,不肯入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