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0554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7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docx

中考物理错题集5套《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word版24页

《中考物理错题集》书稿—其他开放题(24页)

一、跨学科开放题

【习题327】阅读下面短文,要求从中找出5个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和句子,并分别将涉及的物理知识填人下表的空格内。

烟花三月,“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瘦西湖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芍药、杜鹃与琼花争奇斗艳,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儿童们在自己的乐园里尽情嬉戏,有的在蹦床上弹跳,有的沿滑梯滑下,有的驾驶碰碰车左撞右碰……妙趣横生,一旁观看孩子玩耍的父母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纷纷举起照相机留下这美好的一刻。

站在钓鱼台上,只见清澈的湖水中鱼儿游得正欢。

向西看,约200m处,古老的玉亭桥与白塔倒映在水中,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只只脚踏游船在平静的湖面上,击起阵阵涟漪。

夜幕降I临,园中万灯齐放,流光溢彩。

“轰、轰、轰”各式礼花被送上夜空,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短语或句子

对应的物理知识

散发沁人的芳香

分子的运动

驾驶碰碰车左撞右碰

力的相互作用

 

【分析】本题类似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题。

其特点:

一是解题指向不明确也不具体,只知道文中含有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或句子,但在哪一处却没有明显告知;二是本题也可视为一种信息给予题,着重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和物理学科素质。

【答案】试题虽然是对瘦西湖节日祥和美景的描写,但多处与物理知识交融在一起,细细品味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及句子和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

在蹦床上弹跳

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

沿滑梯滑下

能量转化

发出阵阵笑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清澈湖水中的鱼儿

光的折射现象

约200m

长度的测量

玉亭桥与白塔倒映在水中

平面镜成像

照相机留下这美好的一刻

透镜成像

礼花被送上夜空

能量转化

击起阵阵涟漪

力的作用

【习题328】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折射;反射。

【提示】“潭清疑水浅”是由于池底反射的光经水面折射后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的眼睛,由于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看到的池底的虚像较实际的位置距水面更近,为“浅”的含义。

“池水照明月”则是水面反射月光所成的虚像。

【习题329】阅读下面的短文: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去——“距离”;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多智慧呢!

这个故事写得生动而又寓意深刻。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1)两小儿在辩中,用到物理学中__________部分的知识。

(2)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3)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的态度是__________。

(4)他们在辩斗中,各执己见,不接纳对方观点,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

(5)他们对孔子的议论说明两小儿__________。

【答案】

(1)光学和热学。

(2)观察(或填对比或填推理)。

(3)实事求是(或填实话实说)。

(4)认识匕有片面性(或填欠缺交流或填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

(5)不迷信权威(或填敢于向权威挑战)。

【习题330】宋朝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700m的峨眉山旅行,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他认为是因为山上的泉水太冷,固有“万古冰雪之汁”造成之说。

实际上,这是由于高山上的__________较低,导致水的沸点__________的缘故。

【答案】气压;降低。

【习题331】“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觉察到城市热于郊区。

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__________;二是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的__________小,在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上升更明显;三是城市水少,水的__________吸热少;四是楼群林立,难以形成对流。

【答案】热量;比热;蒸发。

【习题332】物理之美,无处不在。

通过读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请你写出其中的几个。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

【答案】物态变化(液化);速度大;路程;时间;振动发声;介质传声;相对运动;船受浮力。

【习题333】用飞机进行航空测量,飞机离地面高度保持500m,巡航速度为400km/h,飞机上测量仪器可在120°视角范围内测量,如图5—1所示,飞机每小时测量的面积是__________m2。

【答案】6.93×108m2

【习题334】如图,x轴位于地面的草坪上,xy所在平面与地面垂直(正如书本竖直放予桌上)。

一平面镜位于图示位置,平面镜两端坐标为A(-1,5)和B(0,5)。

夜间有一个点光源P(3,0)将光线射向平面镜,再由平面镜反射回地面草坪上。

则夜间在x轴的反方向上哪个区域的草坪光合作用最强()

A.-1~0B.-3~0C.-5~-3D.0~∞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及图可知,P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在x轴的反方向上-5~-3的光线最强即光合作用最强。

【答案】C

【习题335】在平静的湖面上空有一监测空气质量状况的气球(处于静止状态),一个置于距湖面20m高处的仪器,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测得气球在水中虚像的俯角为60°,则气球距湖面的高为__________m。

【答案】:

距湖面高度为40m

【习题336】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从含氮物质中制得的氮气密度有0.0064kg/m3的差异。

他没有放过这一微小的差异,在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9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

下列有关结论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A.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B.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

C.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D.瑞利发现,从含氮物质中制得的氮气密度大于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

【分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推知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实际上为“氮气和氩气”的混合物,则可知氩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条件下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在瑞利发现以前人们认为空气中只有氧气和氮气,A、C项正确。

而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密度应小于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的密度。

【答案】A、C

【习题337】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和生物生存、工业生产等息息相关,对以下有关水的认识或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水分子可通过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B.天然降水洁净、清澈,应提倡将其直接作为饮用水

C.水的比热容比砂石、干泥土大得多,这是沿海地区气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的主要原因

D.水能灭火,但把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中,火焰反而更加猛烈,此时水起催化作用

E.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可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

F.白天,植物吸收大量的水,主要用来满足光合作用

G.向自来水中滴人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盛开水的热水瓶底常沉积一层水垢,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H.“水能载舟”是因为水有浮力;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I.用化学方法能使水变成燃油(有机物),“水变燃油”为人类提供了获取能源的新途径

【分析】A项分子直径用10-10m来量度,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即使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水分子,使用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水分子。

B项天然降水看似洁净、清澈,其实不然。

经化验可知,天然降水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和杂质,不能直接作为饮用水。

C项根据Q=cm△t,在水和砂石、干泥土的质量m相等,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相同的情况下,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t就小,这是沿海地区气温差比内陆地区小的主要原因。

D项少量水洒到烧旺的煤炉中,水温急剧升高,水迅速汽化变成水蒸气并发生化学反应:

C+H2O=CO+H2,使火焰反而更猛,而不是水起催化作用。

E项蒸馏海水能把水和盐分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海岛上,是可以考虑用蒸馏法从海水中提取淡水的。

F项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植物吸收的水分会蒸发掉很大一部分,光合作用需要的水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G项向自来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经过处理的自来水中含有Cl一,会跟硝酸银溶液中的Ag+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

热水瓶底沉积的水垢含有CaCO3,这些都说明地表水不是纯净物。

H项浸在水中的船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使“水能载舟”,由F浮=ρ水g发V排知,虽然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不同,但因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V排不变,水的密度p水不变,所以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也就不变。

物体浸没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

I项燃油中含有碳元素,化学反应是不能改变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的,水分子中没有碳元素,也就不能用化学反应的方法使水变成燃油(有机物)。

【答案】C、E、G

【习题338】如图所示,小试管内盛有石灰石,滴管内装有稀盐酸,U形管内盛有植物油,反应前U形管两侧液面持平,把滴管内的盐酸滴入小试管里。

(1)U形管内植物油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若U形管内装的是氢氧化钠,其现象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当稀盐酸滴入装有石灰石的小试管中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产生的CO2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于是U形管右侧液面上压强增大,导致右端液面下降,左端液面上升。

(2)如果U形管中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气体开始会使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左侧液面上升,但随着CO2逐渐与NaOH溶液反应最终又使左右两端的液面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而相平。

【习题339】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100cm2,内装有500g盐酸溶液,现往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恰好与盐酸完全反应,容器底所受的压强增加了54.88Pa,则投入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克?

原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投入碳酸钙100g;原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4.6%。

【习题340】如图5—6所示,在吸滤瓶中放入适量的Na2CO3溶液,小试管内盛有浓盐酸.,侧口扎好气球,调节天平到平衡。

然后将锥形瓶倾斜,使瓶内小试管中的盐酸倒出,使其与Na2CO3溶液反应,顶住瓶塞,使气球胀大,放回左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有什么变化?

试解释其原因。

【答案】本题是以化学变化过程中气体的体积变化导致吸滤瓶体系的浮力变化为主线而设计的。

由题意知,体系是封闭的,其质量未变。

但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产生了大量的CO2 气体,使气球胀大,导致了体系的体积增大,进而使体系所受空气的浮力增大,故而使指针偏右。

【习题341】如图所示,弹簧秤下悬挂着一重物(不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若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弹簧秤的示数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因弹簧秤下悬挂着的重物不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故重物的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即弹簧秤的示数变化取决于H2SO4与Ba(OH)2反应后溶液密度的变化情况:

当溶液密度增大时,重物所受浮力增大,弹簧秤示数变小;当溶液密度减小时,重物所受浮力减小,弹簧秤示数变大,由Ba(OH)2+H2SO4 =BaSO4↓+2H2O 可知,两种物质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转化成了水,致使烧杯内液体的密度明显减小,即重物所受浮力减小,弹簧秤示数变大,选A项。

【答案】A

【习题34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铁球和铝球,这时杠杆平衡,将两球分别浸泡在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如图所示,直至两个烧杯中均没有气泡产生为止,两球的外形变化不大且无孔洞出现,下列推测中,正确的是()

A.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B.拿掉烧杯后,杠杆仍然平衡(金属球上附着的液体忽略不计,下同)

C.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N移动

D.拿掉烧杯后,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M移动

【分析】本题涉及两个问题:

①铁球是否是空心的。

②充分反应后,拿掉烧杯,杠杆是否平衡,由于杠杆两端悬挂的铁球和铝球的质量和体积都相同,而铁的密度(7.86g/Cm3)远远大于铝的密度(2.7g/cm3),故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铁球、铝球分别与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拿掉烧杯,杠杆是否平衡的关键在于与相同质量的稀硫酸反应消耗的Fe与Al的质量谁多谁少的问题。

根据Fe+H2SO4 =FeSO4 +H2 ↑,2Al+3H2SO4 =Al2(SO4)3+3H2 ↑可知,每98份质量的H2S04完全反应,消耗Fe的质量为56份,消耗Al的质量为18份,即相同质量的H2S04完全反应后,消耗的Fe比Al多,故拿掉烧杯后,杠杆要偏向N端,要想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向N端移动,本题应选A、C项。

【答案】A、C

【习题343】如图所示,一新鲜的冬瓜内盛有10%的食盐溶液,现将一根粗细均匀的、一端系在天花板上的木棒OA浸入盐水中,木棒自始至终不与冬瓜接触,问过一天后木棒所受的浮力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答案】A

【习题344】如图所示,等臂杠杆A、B两端各挂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铁球,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铜球、铁球分别同时浸没在盛有CuS04溶液的烧杯中,则将发现(球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杠杆A端下倾

B.杠杆B端下倾

C.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

D.杠杆A端先下倾,B端后下倾

【答案】B

【习题345】某同学过生日时,收到一只金黄色的小牛生肖塑像,为证明塑像是否是纯金做的,他设计了以下实验:

(1)用天平称得塑像的质量为19.5g,用排水法测得其体积为2.5cm3。

(金的密度为19.3g/cm3)

(2)将塑像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用小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点燃,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3)该同学常听人说:

“真金不怕火炼。

”于是他将塑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塑像表面的金黄色消退,露出黑色。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认为这只小牛塑像是否是用纯金做的?

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用三种实验方法来说明和验证同一个问题一塑像是否是纯金制作的,从而考查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要根据题给的信息(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处理,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实验

(1)是根据物理学科中的密度公式计算出塑像的密度,然后与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实验

(2)是从化学性质方面进行判断;实验(3)的现象证明塑像的制作材料并非“不怕火炼”,所以,小牛塑像不是纯金做的。

【答案】

(1)ρ牛=7.8g/cm3<19.3g/cm3,所以小牛塑像不是纯金做的。

(2)将塑像放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用小试管收集生成的气体点燃,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制作小牛塑像的金属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小牛塑像不是纯金做成的。

(3)他将塑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塑像表面的金黄色消退,露出黑色,证明塑像的制作材料并非“不怕火炼”,所以,小牛塑像不是纯金做的。

【习题346】干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某工厂储气罐中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若要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然后再采用__________方法把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在食品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使用干冰能起到防腐和保鲜作用,其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理化综合题,在物理知识方面必须明确两点:

①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使之液化;②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的特点是易发生升华而从固态的二氧化碳直接升华成气态的二氧化碳,将干冰放在运输车内,就是利用干冰的升华吸收大量的热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答案】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干冰升华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此外,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氧气大,覆盖在食品周围,减缓了食品氧化,起防腐保鲜作用。

【习题347】如图所示,D装置是水电解器,内部装有50℃左右的Ba(OH)2的水溶液,在它的b试管内固定着一个带小孔的塑料片,在塑料片上放着一小块白磷。

白磷是一种燃点很低的物质,在温水中遇到氧气可以在水中燃烧,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在热水中会与热水发生反应生成磷酸,磷酸是一种中强度的酸,具有酸的一切性质,仔细观察图回答下列问题。

(1)闭合开关后,观察小灯泡C,其现象为__________。

(2)闭合开关后,观察D装置的a、b两试管,其现象是__________。

(3)若b试管中生成的物质足够多,在b试管中会看到__________。

(4)当(3)题中的现象发生后,在D装置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任写两个):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5)在D装置中Ba2+是由__________向__________移动的。

【答案】

(1)小灯泡发光。

(2)在电极附近有很多上升的小气泡。

(3)瞬间的火光出现。

(4)略(5)b、a

【习题348】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Ba(OH)2溶液,其中插有两根碳棒做的电极。

按下列步骤操作,试填写有关问题:

(1)向烧杯中滴入酚酞试液,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说明溶液显__________性,pH值__________。

(2)将开关S合上,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有关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再向烧杯中不断地滴入稀硫酸,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可认为反应恰好完全,pH值为__________,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继续滴加硫酸又会发现__________,溶液的pH值__________。

【答案】

(1)溶液显红色;碱;>7。

(2)灯泡亮了;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Ba2+、OH-);Ba(OH)2=Ba2++20H-。

(3)灯泡逐渐变暗并熄灭;溶液颜色由红色逐渐变成紫色;7;Ba(OH)2+H2SO4=BaSO4↓+2H2O;灯泡又逐渐亮了;<7。

【习题349】如图所示,一密闭容器内放着一盆鲜活的绿色植物,它的右边放着一烧杯清水,清水内悬浮着一塑料小球,现将该容器放在一黑暗处,问过数天后,小球将会()

A.漂浮B.下沉C.悬浮D.无法判断

【分析】因绿色植物在黑暗处只进行呼吸作用,根据方程式,可知容器内CO2浓度增大,CO2 气体将不断溶于水,使水的密度增大,F浮也随之增大到F'浮,F'浮>G,小球上浮,最终处于漂浮状态。

【答案】A

【习题350】f新鲜的冬瓜内盛有5%的NaCl溶液,现将一木块放人溶液中,木块处于漂浮状态,木块露出水面部分高^,如图5—15所示,问过一天后h值与原来相比()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答案】B

【习题351】如图所示,用玻璃制成的两个容器(A、B)上,连接带旋塞的管,A容器内有新鲜的水藻,现将适量的CO2 气体通入A后,旋塞1关闭,用抽气机将B装置中的空气抽掉后,关闭旋塞3,此时小空心铁球恰好在水中漂浮,将此装置置于阳光下2h后,打开旋塞2,过一段时间后,B容器内的液面将会()(不考虑水蒸发)

A.下降B.上升C.不变D.无法判断

【分析】由植物光合作用反应式,可知光合作用不断有O2生成,打开旋塞之后,空心铁球置于充足的氧气和水的条件下,会发生4Fe+3O2+2H2O=2Fe2O3·H2O这一反应,即铁球表面生锈,则铁球质量变大,排开水的体积也随之增大,液面上升。

【答案】B

【习题352】如图所示,它是证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

取一个大烧杯,装入大半杯水,烧杯内放一些金鱼藻,通入气体A,然后将盛满水的试管倒置在漏斗上,过一会儿有许多气泡产生,管内液面下降,根据这一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气体A的化学方程式

(2)通入气体A的目的是

(3)当试管内的液面处于图示位置时,则试管内的气体压强外界大气压强(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试管内的气体可用__________检验。

【分析】此题涉及到植物、物理、化学三个学科的知识。

植物的光合作用实质上是二氧化碳参与反应的过程。

即在阳光和叶绿素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物质,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所以题中通入的气体A应为二氧化碳,生成气泡中的气体应为氧气。

根据物理中有关压强的知识可知:

试管内气体的压强与试管内水面到烧杯内水面的水所产生的压强之和等于外界大气压强。

【答案】

(1)略

(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3)小于。

(4)带火星的木条。

【习题353】小王体检时发现每次心脏搏动能泵出血液70cm3,它的收缩压是120mm汞柱,CT造影发现小王心脏内径为2.4cm,每分钟心脏搏动75次,求:

(1)小王心脏做功时的功率。

(2)小王血液流动的速度。

【答案】

(1)小王心脏每分钟所做功:

W=86JP=1.4w

(2)小王心脏主动脉的横截面积:

S=4.52×10-4m2每分钟心脏输出量:

V=5.25×10—3m3

小王血液流动速度:

v=0.19m/s

【习题354】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

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通过睫状肌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的近点约距眼10cm。

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

(1)人眼所看到的像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像,眼睛与照相机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

(2)正常眼睛观察距离为__________,最佳距离为__________。

【答案】

(1)倒立;实;人眼是通过调节焦距,照相机是通过调节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2)10cm→∞;25cm

【习题355】如图5—19所示,将若干克萌发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