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0449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docx

人教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知识点梳理

九上语文课内外古诗诵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前8】1.诗中“歌一曲”是指。

【前8】2.关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首诗描绘了一幅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景象。

B.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可奈何。

C.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

D.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的共勉。

【中1】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愤激心情。

B.颔联表达诗人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诗人自己。

D.尾联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参考答案】1.白居易的赠诗2.B(有怀念之情,无欣慰之情)3.B(表现诗人豁达襟怀)

《行路难》

①《行路难》中通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两句的动作细节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

②《行路难》中先以夸张写美酒佳肴,接着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③《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描写“行路难”的诗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④《行路难》中运用比喻,来喻指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的诗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⑤《行路难》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比喻手法写他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现出壮志难酬的苦闷。

⑥《行路难》中体现李白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⑦《行路难》中表现出坚定的理想及乐观情怀的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⑧《行路难》中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作者相信会到达理想的彼岸,于是他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⑨《行路难》中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自己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⑩《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还有所期待的诗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⑪《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伊尹的故事,暗示人生际遇变化无常、但过一段时间终会得到重用。

⑫《行路难》中两个典故给诗人增强了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时,又一次感到人生分艰难的诗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⑬《行路难》中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不惜重金设下盛宴的诗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

①《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作者被贬时间之久,慨叹世事变化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故的豁达胸襟句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明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诗句: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酒”振奋精神,表现诗人坚定乐观的诗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点明题意的诗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整体感知】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

上片:

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

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原词呈现

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点明作词时间及缘由。

丙辰年,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修辞:

开篇设问,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表现出来,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两句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炼字、情感:

恐字刻画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弄”字表明舞姿不断变化,词人想象在天上起舞,舞姿曼妙,但未免太过清冷。

“清影”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词人的孤独、苦闷,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炼字: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

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情感:

“不应有恨”两句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写对月有怨怼之意,实际上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情感:

前三句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后两句唱出放达宽慰之语,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哲理:

前三句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无憾,要有豁达的胸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主旨】这首咏月怀亲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

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心情由郁结到心胸开阔,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

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无限热爱情。

【风格】全词情理交融、虚实结合、深沉婉曲、境界幽远。

《行路难》杜甫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比喻),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诗人借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愿望。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4.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5.“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8.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用短句形式,运用反复的修辞,尾句用疑问,写出了诗人的坎坷遭遇,体现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借与向秀有关的“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借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3.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

试从修辞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久遭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病树”,抒发了身世浮沉之感,同时借景物的变化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哲理:

比喻,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普说: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达出来。

2.请说说你对“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名句的理解。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断人行”交代背景,表明战事频繁;“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为“月夜”渲染了一种浓重悲凉的气氛。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题旨。

“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汽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

“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颈联承上启下,自然过渡。

诗人由望月怀乡自然引出对弟弟的思念,绵绵愁思中夹杂着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语气分外沉痛,写是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同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含蓄蕴藉,深化主题。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点题“贾谊宅”。

“栖迟”以鸟的惊慌不安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

“楚客”流落楚地的客子,标举贾谊的身份。

诗眼“悲”字直贯篇末,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围绕题目中的“过”字展开描写。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

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之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空见”二字益见诗人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与惆怅。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更谈不上恩遇;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了。

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贾谊凭吊屈原,长卿凭吊贾谊,诗人在当世无人理解、由衷寻求知音,真切再现了其抑郁无诉的真实心境。

尾联刻画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日斜时”相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尾句有意设问,“君”既指贾谊亦指自己,怜人更是怜己,自怜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流露出诗人伤心哀婉的叹喟之情。

全诗景中见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诗人叙写经过长沙贾谊宅时的悲凉心情,表面上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联写自己获罪被贬原因。

“朝奏”与“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

诗人巧妙运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颔联亦叙亦议,坦陈心志。

这一联写诗人在欲除弊事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不惜残年为国效力,意气坚定。

颈联即景抒情。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

“家何在”写归路渺渺,“马不前”写前途茫茫。

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尾联照应诗题,交代后事。

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沉痛凄凉,溢于言表。

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对比鲜明,诗味浓郁,感情真切。

表达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家国的思念之情,以及做好牺牲的悲愤之情。

1.诗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诗中即景抒情的诗句是: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3.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与李白《行路难》(其一)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1.意象:

驿道、马舟、鸿雁、明月、羌笛、浮萍、飞蓬、衰草、秋霜、梧桐、杜鹃、沙鸥、西楼等。

望月怀远、鸿雁传书、折柳送别、杜鹃啼血。

2.情感:

羁旅飘泊之苦、思乡念亲之情、独居他乡怀才不遇之孤独愤慨、战乱频仍厌恶战争、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

3.手法: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

首联写晨起早行,故乡渐远。

“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是全诗文眼。

因离乡思乡念亲而悲,悲旅途不便,悲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颔联写景。

选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种景物,构成典型环境,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荒山早行图。

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寂寞,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颈联写刚上路的景色。

“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

尾联与“客行悲故乡”照应,抒发思乡之情。

才离开家乡不久,却梦回家乡池塘。

梦中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对照,虚实相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对比鲜明,诗味浓郁,感情真切。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1.诗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诗句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诗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开端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腔愁情,再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首联扣题,写景抒情。

诗人凭栏眺望 ,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江中的小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

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颔联从空间领域描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

既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从空间领域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

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眼前的实景。

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

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这一忧愁也就更深一层。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诗人感慨道:

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

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既有乡愁,也有国忧,两相交织,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诗人通过对登楼所观之景云、日、风、雨的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的描写,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慨叹。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奠定了感伤忧郁的基调。

未见时的苦苦思念,与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抒发了与爱人分别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上句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下句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

“残”字给人以凄楚的感觉。

颔联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这两句原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

现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颈联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

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

此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

从“晓镜”的青春,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尾联运用“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以青鸟传书以解相思之情。

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是一首感情真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

1.诗中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对此无可奈何,渲染离情,极写伤别沉痛心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人们常用《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3.诗中通过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行香子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秦观,扬州高邮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

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上阕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

“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

“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明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

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下阕“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

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

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

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

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

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

1.词中写景色彩简单鲜明又写出农家本色的句子是: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2.词中颇似辛弃疾词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的句子是: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

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

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了3万6千斤赤宝铜。

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

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阕:

“愁”是线索,亦是情感。

年轻时“不识愁”却“强说愁”,年轻时涉世不深,缺乏人生阅历,对“愁”缺乏真切体验,却故作深沉。

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运用叠句,联起了上下文,把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联系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强”,表现年轻人的纯真、好胜。

下阕:

揭示主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阕互为呼应。

“欲说还休”一是说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是紧连下文,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