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0430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水渍(zì)吹毛求疵(cī)热忱功名利禄

B.褴褛(lǚ)栩栩如生(xǔ)锤炼自出心裁

C.磕绊(bàn)瞻前顾后(zhān)恻隐眼花缭乱

D.揣摩(chuāi)拈轻怕重(zhān)陶冶与日具增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项拈轻怕重(niān)与日俱增。

A要注意水渍的渍的读音、吹毛求疵的“疵”的写法和读音。

B褴褛的“褛”不要读成(lóu)。

C恻隐的“恻”,不要写成“侧”,眼花缭乱的“缭”不要写成“潦”。

考点: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点评:

对于字音、字形的识记,考生在平时应注意:

以课本为主,打好基础,逐课对课前、课后所列词语进行一番“攻关”,做到真正掌握每个词字音,每个词的写法,对于自己稍感困难的,需要反复练习、琢磨。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在“一个人能”后面加“否”)

B.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

(将“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互换位置)

C.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身体;二是白天经历的事情;三是儿童时期的经历。

(在“身体”后面加“的状态”)

D.喜欢游泳的人大多有这种体验:

不管天气很热,可是刚从水里出来时会感到有点凉,有时甚至还会打一下寒战。

(把“不管”改成“尽管”)

【答案】B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考点:

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作该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B.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

小说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武松、吴用、魏延、林冲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C.《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这首词的题目。

作者辛弃疾与苏轼都是我国宋词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D.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属于这类文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B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是《水浒传》中的人物。

故答案为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B.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C.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

A项,使用正确,相得益彰:

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符合语境。

B项,使用正确,肃然起敬:

肃然:

恭敬的样子;起敬:

产生敬佩的心情。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C项,使用正确,开卷有益:

读书总有好处。

符合语境。

D项,使用有误,喜出望外: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与“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矛盾,不符合语境。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我走来,他爽直、纯洁、帅气、大方。

B.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D.NBA总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球迷们纷纷竞猜骑士队和勇士队谁能夺得总冠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A项“十七八”是一个约数,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爽直、纯洁、帅气、大方”的主语都是“他”,这是四个分句,中间应该用逗号。

B项“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制”是书名,应使用书名号。

C正确;D句不是疑问句,句末的“?

”号改为“。

”号。

故答案为C。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们给住院的校工送来水果,他感动地说:

“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纳了。

B.“小岩,你怎能给同桌抄你的作业?

”“怪哉,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

”小岩很不服气。

C.西瓜滞销,小京替卖瓜的叔叔写了张促销广告:

“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须谨慎。

D.我对阿姨说:

“对不起,我把借您的书弄破了。

”她笑道:

“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语言的表达。

A项“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这里校工收礼物说笑纳,不得体;B项“君子成人之美”指君子当促成他人之好事,这里给同桌抄作业,显然不是成人之美,不得体;C项的语境是西瓜滞销,促销广告中有“多食无益需谨慎”,不得体;D项是阿姨运用幽默的语言化解“我”的不安,得体。

故选D项。

7.古诗句默写。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3)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4)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蕴含实践出真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感人惜别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的精神面貌与桃花源以外的人大不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时间都去哪儿了?

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浣溪沙》)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9)王教授今年已古稀,仍勤奋读书,著书立说,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内容最为合适。

【答案】

(1).

(1)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

(2)窈窕淑女(3).(3)醉翁之意不在酒(4).(4)蒹葭苍苍(5).(5)竹外桃花三两枝,(6).春江水暖鸭先知(7).(6)山回路转不见君,(8).雪上空留马行处。

(9).(7)黄发垂髫(10).并怡然自乐(11).(8)无可奈何花落去(12).似曾相识燕归来(13).海日生残夜(14).江春入旧年(15).(9)老骥伏枥(16).志在千里

【解析】试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的“窈窕、蒹葭、垂髫、怡、燕、骥、枥”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8.阅读图表,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对图表数据及相关文字的分析与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_____)

A.微信有声推送已经称为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B.超四成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不够多、

C.0﹣8周岁儿童家长,大部分有陪读行为。

D.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2016年多于2015年。

(2)分析《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手机阅读增长率》《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及相关数据,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至少写出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从图表信息看。

“阅读”的词义可以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

“纸媒的没落已成定局,没有人可以力挽狂澜。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结合你对图表的分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A

(2).

(2)示例:

①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大体呈小幅上升趋势;②国民手机阅读率快速增长;③国民的阅读形式很丰富;④传统的纸质阅读仍然具有生命力;⑤手机阅读成为除纸质图书阅读之外的主要阅读形式。

(3).(3)阅读的对象,扩展为书报和有声读物,甚至图表也可以阅读;阅读的方式,除了看,还可以听。

或:

看(书报等)、听(有声读物)并领会其内容。

(4).(4)示例一: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

“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图表中显示,手机阅读等阅读形式的比例已逼近纸质图书阅读;近四五年手机阅读率又快速增长,手机阅读等已成普遍现象。

从调查分析与日常所见看,纸质媒体的没落似乎不可避免。

示例二:

这种说法不成立。

从“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调查表分析,传统的纸质阅读比例仍然超过一半,说明纸质阅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很重视纸质阅读。

纸媒怎么可能没落,更谈何“已成定局”?

示例三: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说纸质媒体没落“已成定局”未免绝对。

手机阅读率是在快速增长,多种电子阅读形式所占的比例也将逼近纸质阅读,但是纸质阅读依然具有独特的生命力。

所以说,非纸质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同存在,才是科学的说法。

【解析】试题分析:

(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由听书方式选择比例可以看出,微信有声推送并非最主要的听书方式。

(2)解答表格试题,主要看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数据,把数据的对比结果与标题内容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对象+特点(变化趋势)”方式进行概括作答。

结论可多个,注意题目要求。

(3)根据图表,阅读的方式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

(4)主观性试题。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由”的格式,采用1+2或1+3的语言表达形式。

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和文本信息,综合自己的经历,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

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①,苏人也。

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②常稔之田③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初公之未显贵也,尝有志于是④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⑥,后世子孙修其业⑦,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⑧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⑨子无以为丧。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

(节选自《古文观止》之《义田记》,作者钱公辅)

【注】①范文正公:

范仲淹,卒谥文正。

②负郭:

靠近城郭。

③常稔(rěn)之田:

常熟之田、良田。

④是:

指“养济群族之人”。

⑤逮:

及。

⑥殁:

(mò)死。

⑦修其业:

指主持义田之事。

修,遵循。

⑧充:

本意是实,满,充足。

这里引申为“高”的意思。

⑨敛:

为死者易衣为小敛,死者入棺为大敛。

敛,与“殓”同。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请求)

C.咸施之(全,都)

D.而终其志(心愿,志向)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公虽位充禄厚,则贫终其身。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12.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

____________(用甲文语句回答)。

乙文作者高度赞扬范仲淹并表明本文写作缘由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B10.

(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范文正公虽然位高实禄多,却清贫一生。

11.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12.

(1).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解析】

9.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项中的“求”是探求,探究的意思,不是“请求”故答案为B。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1)句中的“微(无,没有)归(归依)”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以(因为)、物(外物)、悲(悲伤)”几个词是赋分点;(3)句中的“虽(虽然)、充(本意是实,满,充足。

这里引申为‘高’的意思)、则(表转折)、贫(贫穷)”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1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题根据句意进行句读,这句话的意思是:

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孙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

1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作答。

甲文中最能表现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文主要叙写了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乡人的事,最后,作者高度赞扬范仲淹“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

据此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甲】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唉!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飞花令:

古代文人的烧脑游戏

今年,国内最火的原创综艺节目莫过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复旦才女武亦姝在舞台上玩转流传千年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花令也圈粉无数。

在各种脑残网络语泛滥的当下,这个大众广泛参与的节目唤醒了国人的文化意识,俨然成为一道文化奇观。

要聊到“飞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

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

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飞花”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

行飞花令时选用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

这里举个例讲讲这种游戏的规则。

酒宴上甲说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开堪折直须折”。

乙则接“落花人独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

丙接“感时花溅泪”,花在第三字位置上。

以此类推,“花”在第七个字位置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答不上或答错的则罚酒。

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为每场比赛设置一个关键字,不再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云”“春”“月”“夜”等诗词中的最高频字,也不再拘泥于关键字在诗句中的顺序。

在场上选手完成答题后,由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成绩的第一名,来到舞台中间,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接挑战擂主。

“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飞花令”的竞赛感很强,这是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因此产生了强势的朋友圈刷屏现象。

(选自新浪网,有删改)

13.古代飞花令和央视改良后的飞花令都“烧脑”,为什么?

请仔细阅读全文后作答。

14.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激活了国人的文化记忆,吸引无数粉丝。

B.飞花令是古代酒令的一种。

它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朝,是古人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C.飞花令中的“飞花”二字出自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

D.《中国诗词大会》中,节目组引进改良了飞花令,不讲究关键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具有很强的竞赛感,观赏性和文化内涵兼备。

15.班级模拟古代飞花令游戏开展诗词各句背诵比赛,比赛设置的关键词是“笛”,小玲背诵的名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按照古代飞花令的规则,小玲是第几个上台背诵的学生?

为什么?

【答案】13.飞花令比一般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它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经济素质的较量。

14.B

15.第六个。

因为按照古代“飞花令”的规则,关键字在诗句中是第几个字就排第几位,“笛”在诗句中是第六个字,所以小玲是第六个上台。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的整体阅读能力,涉及的考点有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章内容等。

13.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飞花令”、“飞花令”的玩法、央视飞花令的特点等。

通读原文,找到文中介绍“飞花令”的句子,如“尽管也是一种酒令,不过飞花令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察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据此可概括出“烧脑”的原因。

1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最早诞生于周朝”错误,“飞花令”不是诞生于周朝。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古代“飞花令”的游戏规则。

文章第四段介绍了“飞花令”的规则,我们根据“笛”字在诗句中的位置即可确定小玲的位置。

“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笛”是第六个字,故小玲是第六个上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5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18.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答案】16.《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17.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18.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19.C

【解析】

16.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的提炼和概括。

本文的标题是“《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再结合文章内容,可以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即: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点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一般出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