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马说》第一课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40311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马说》第一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4《马说》第一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4《马说》第一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4《马说》第一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4《马说》第一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马说》第一课时.docx

《4《马说》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马说》第一课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马说》第一课时.docx

4《马说》第一课时

四、马说(第一课时)

主备人:

王志明

授课人:

王志明

授课班级及时间:

初二(7)3、9初二(8)3.9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

“您听说过千里马吗?

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

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2、解题

“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三、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

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1、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三).注意语气语调

2、学生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正音正字:

只(zhǐ)骈(pián)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祗zhǐ 槽枥cáolì 尽粟一石shí①古代容量单位,一石合十斗;

②古代重量单位,一石合一百二十斤。

②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

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四).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四、疏通文意。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梳理课文。

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  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1)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2)词语解释

  1、伯乐:

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辱:

受屈辱。

  3、骈死:

并列而死。

骈:

两马并驾。

槽:

喂牲口的食器,枥:

马棚。

槽枥:

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

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

以,凭借。

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

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

吃一顿。

或:

有时。

尽粟一石:

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

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

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

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

能走千里。

之:

(定语后置,不译。

  9、是:

这样,指示代词。

  10、能:

才能。

  11、才美不外见:

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12、且:

犹,尚且。

欲:

想要,要。

等:

相当。

不可得:

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

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

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

马叫,之:

不译(转接)。

通其意:

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

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

面对。

临之:

面对千里马。

  18、呜呼:

表示哀叹,唉。

  19、其:

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

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3)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

判断词.

  安古义:

怎么.例:

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

同样.例: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5)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饲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其真无马邪: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可译为“恐怕”

  (6)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列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7)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8)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

辱没。

例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吃尽。

例句: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

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行千里。

例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

使……尽,竭尽。

例句:

食之不能尽其材

(9)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五、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六.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七、作业

课堂作业:

探究练习二、三。

课后作业:

1、翻译全文积累文言知识;完成练习一、三。

2、整理笔记,背诵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