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40278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docx

西方经济学期末作业

一、为什么竞争比垄断好?

试用所学经济学原理分析之

  从经济学的角度,垄断,是少部分的企业掌握某个行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高于一般水平的价格,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竞争,看到这么好的前景,许多企业都想进入这个行业,分享这高额利润,然后,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当供求平衡,这些企业只能获得平均利润。

  同时卖家多了,就形成买方市场。

各个买方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会争相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新技术发明与创造,这就促进了市场机制更加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增加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下面就用图形来分别分析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注:

消费者剩余是买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在图形中是需求曲线与市场价格之上的那块面积。

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的部分,在图形中是供给曲线与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面积。

 1.竞争性市场具有效率的重要表现是: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达到最大。

(1)

  2.垄断所具有的市场势力会产生两种效应:

福利净损失和福利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移。

  垄断厂商的关键特征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市场势力。

他面对的是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使得它具有价格制定的权利,它是价格的制定者,它能够出售商品的数量是其索要价格的函数。

这与竞争厂商的情形独立:

如果竞争厂商的产品定价高于通行的市场价格,它的销售量就会下降。

因此竞争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而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

  a:

在不实行价格歧视的情况下,垄断性市场导致社会净福利损失。

因为垄断者会凭借市场垄断地位,滥用市场势力,从而损失消费者的福利,给整个社会带来较大的福利损失。

从图

(2)与图

(1)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剩余减少:

□A+△B,生产者剩余增加:

□A-△C,净福利损失:

△B+△C。

(2)

  b:

在实行完全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即垄断者的经济利润,但社会总福利并没有损失。

从图(3)与图

(1)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剩余减少△A,生产者剩余增加△A,净福利损失0。

图(3)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

  环境问题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环境的恶化给人们的经济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因而解决好环境问题是我们的迫切任务之一,然而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配制资源,但这是在亚当·斯密所描绘"看不见的手"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下。

否则就会出现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

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

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

  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

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

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共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共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

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是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

"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利益。

"经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

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

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时,就存在外部性。

"外部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

(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

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

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酸液,使下游的游乐场所不能用于游泳或钓鱼。

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

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

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在环境的治理方面国际社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国家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同时调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

近10年来,西方国家环境政策手段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手段向基于市场的经济手段转变。

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

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

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

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课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

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三、实证分析我国净出口(NX)对我国GDP贡献的变化(时间要求:

我国加入WTO前后的变化)

  2001年11月10日晚,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申请,中国将从2001年11月11日起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当联合国秘书长萨马兰奇宣布这一消息时,举国欢腾。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分析一下加入WTO前后净出口对我国GDP贡献的变化。

  下表选取了1990-2009年间我国净出口(NX)额和GDP的相关数据,并计算出了历年NX占GDP的比率,通过折线图进一步描述了我国净出口(NX)额对GDP贡献的变化。

  

我国净出口(NX)对GDP贡献的变化分析表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净出口(NX)

NX占GDP的比率

1990

18667.8

411.5

2.20%

1991

21781.5

428.4

1.97%

1992

26923.5

233.0

0.87%

1993

35333.9

-701.4

-1.99%

1994

48197.9

461.7

0.96%

1995

60793.7

1403.7

2.31%

1996

71176.6

1019.0

1.43%

1997

78973.0

3354.2

4.25%

1998

84402.3

3597.5

4.26%

1999

89677.1

2423.4

2.70%

2000

99214.6

1995.6

2.01%

2001

109655.2

1865.2

1.70%

2002

120332.7

2517.6

2.09%

2003

135822.8

2092.3

1.54%

2004

159878.3

2667.5

1.67%

2005

184937.4

8374.4

4.53%

2006

216314.4

14217.7

6.57%

2007

265810.3

20171.1

7.59%

2008

314045.4

20868.4

6.65%

2009

340506.9

13411.3

3.94%

  从以上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加入WTO之前NX对GDP的贡献在1997年、1998年达到一个峰值,从1998年末到2001年初我国NX对GDP的贡献呈明显下降趋势,在2002年即加入WTO之后的第一年,我国NX对GDP的贡献有效幅度的上升,2003年、2004年月略有下降且和2001年基本持平,2004年末到2007年初我国NX对GDP的贡献呈高速增长趋势,同时在2007年初达到历年最高值,然而随着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从2008年初到2009年末我国NX对GDP的贡献呈现了急速下降趋势。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

加入WTO提高了我国NX对GDP的贡献,同时由于加入WYO使我国的GDP更易受国际市场变动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我国M1、M2的变化与我国通货膨胀变化的关系

  本题利用2002年-2010年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数据,对M1、M2的变化与我国通货膨胀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图形分析。

图一是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统计局查到的2002年-2010年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数据,图二是通过图一的数据计算出来的M1、M2、GDP、CPI各自的增长率以及M2-GDP-CPI、M1-GDP-CPI,图三、图四是与之对应的折线图。

  

  

  

  

  

  

  

  

  

我国近几年M2、M1、GDP、CPI的数据

年份

M2(亿元)

M1(亿元)

GDP(亿元)

CPI(上年=100)

2002年

2027002.47

764745.57

120332.69

99.2

2003年

2436331.92

911177.40

135822.76

101.2

2004年

2853116.87

1059673.70

159878.34

103.9

2005年

3318063.63

1184806.28

184937.37

101.8

2006年

3871338.09

1356641.30

216314.43

101.5

2007年

4550691.64

1641425.51

265810.31

104.8

2008年

5305667.02

1864647.20

314045.43

105.9

2009年

6717810.69

2300759.36

340506.87

99.3

2010年

8099460.78

2902443.15

397983.00

103.3

图一

M1、M2的变化与GDP、CPI变化的关系

年份

M2增长率

M1增长率

GDP增长率

CPI增长率

M2-GDP-CPI

M1-GDP-CPI

2002年

 

 

 

-0.80%

 

 

2003年

20.19%

19.15%

10.00%

1.20%

8.99%

7.95%

2004年

17.11%

16.30%

10.10%

3.90%

3.11%

2.30%

2005年

16.30%

11.81%

10.40%

1.80%

4.10%

-0.39%

2006年

16.67%

14.50%

11.10%

1.50%

4.07%

1.90%

2007年

17.55%

20.99%

11.40%

4.80%

1.35%

4.79%

2008年

16.59%

13.60%

9.00%

5.90%

1.69%

-1.30%

2009年

26.62%

23.39%

8.70%

-0.70%

18.62%

15.39%

2010年

20.57%

26.15%

10.30%

3.30%

6.97%

12.55%

图二

  注:

一般来说广义货币增速应与名义GDP增速保持一致,M2增幅-GDP增幅表示广义货币增长超出GDP增长的幅度,可以看出货币供应是否过剩,再减去CPI增幅表示扣除物价上涨因素,M2增幅-GDP增幅后的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增速。

减去CPI是考虑剔除物价影响M2增幅超过GDP增幅的幅度,可以衡量市场上流通性情况。

从中国人民银行日常用的公式,即货币供应量(M2)-GDP-CPI的差率看,差率趋小意味货币供应趋紧,差率趋大意味货币供应趋松。

  

图三

  从图三可以看出,广义货币发行量M2与CPI正相关,其中时间有1-2年的滞后性,05年到06年可能由于宏观调控或者其他原因导致CPI没有增加,07年受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前期累积的效应开始显现,09年M2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市场货币供给相当充分,但是CPI反而有所下降,这与主要是我国09年的特殊经济形势所致。

M1的变化趋势基本与M2相同但比M2变化幅度略大。

图四

  如图四所示,从整体态势看,货币供应量(M2、M1)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和CPI的差额

分为两个阶段:

2003-2008年波动幅度明显减少,趋于收敛,大部分年份的差额在10%至-2%之间,货币供应量与CPI呈较好的相关性。

分单条曲线分析,曲线(M2-GDP-CPI)波动幅度明显小于曲线(M1-GDP-CPI)的波动幅度,M2与CPI的相关性明显强于M1与CPI的相关性;2009-2010年差额波动幅度较大,2009年M2-GDP-CPI达到18.62%,2009年M1-GDP-CPI达到15.39%,2010年M1-GDP-CPI达到12.55%,属于发散态势,货币供应量与CPI相关性不强。

参考文献:

[1]宋建江.胡国.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0;07

[2]孙惠丽.江华锋.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制度分析.生态经济.2007.07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安怀.何璋.西方经济学.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