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162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docx

西方经济学期末归纳

西方经济学问答题整理200706

第二章供求理论

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2.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三章效用理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

2.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1.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

第五章厂商均衡理论

1.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2.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第六章分配理论

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外部性及解决对策

第十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

2.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其计算公式

第十二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总供给曲线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十三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的含义、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四章财政理论与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

2.政府购买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异同

3.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

第十五章货币理论与政策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应用。

2.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

3.存款准备率的含义及应用

第十六章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经济政策

1.资源禀赋理论

2.对外贸易乘数

一、考试题型、分数比例

1、单项选择题(15题,15分)

2、多项选择题(5题,15分)

3、判断题(10题,10分)

4、名词配伍题(5题,10分)

5、简答题(2题,20分)

6、计算题(2题,15分)

7、论述题(1题,15分)

计算:

均衡价格和弹性,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消费与乘数

论述题:

微观第五章、

宏观第十三章、十四章、十六章

第二章 供求理论

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异同。

答:

所谓需求是指个人或所有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

理解这个概念需要掌握两个条件:

一是购买欲望;二是购买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

需求与需求量意义不同:

第一,需求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如收入、消费者偏好等;

需求量是由价格决定的。

第二,需求变动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每一条需求曲线代表一种需求,离原点越远,则需求越高。

需求量变动表现为沿着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上的点向右下方移动,需求减少,需求曲线上的点向左上方移动。

 

 

2.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和类型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1)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称为富有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小于1。

这类商品西方称之为奢侈品,一般指高档消费品。

2)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和价格以相同幅度变动,称为单一弹性,需求曲线的斜率为-1,这是一种特例,即属特殊情况。

3)Ed<1,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反应缓和,称为缺乏弹性。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其绝对值大于1。

这类商品为生活必需品。

4)Ed=0,表明需求量为一常量,表明需求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称为完全无弹性,需求曲线和纵轴平行,其斜率为无穷大。

这是一种特例,如火葬费、自来水费等近似于无弹性。

5)Ed=∞,表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称为无穷大弹性,需求曲线斜率为零。

这也是一种特例,如战争时期的常规军用物资及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可视为Ed无限大。

第三章 效用理论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变动规律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是:

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②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

③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

④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⑤总效用是边际效用之和。

⑥用公式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MU=dTU/dQ

 

       

 

图: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

2.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

1)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和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效用函数公式是:

U=f(X,Y)。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坐标图上,任一点都应有一条无差异曲线通过;

第二,一般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负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是递减的;

第三,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离原点近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低,离原点远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高。

2)预算线又称为消费可能线

答:

预算线也称消费可能线,它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限制支出或收入一定,

即:

PxQx+PyQy=M。

消费可能线随着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而改变。

Ø价格不变,收入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Ø收入不变,价格同时成倍上升,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Ø一种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水平不变,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消费可能线绕着某点转动。

3)消费者均衡:

基数效用论的边际分析方法

答:

消费者均衡:

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研究消费者均衡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包括:

(1)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

(2)消费者的收入是固定的;(3)市场上购买各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

P1X1+P2X2+.....+PnXn=M限制条件

第二,消费者均衡的原则:

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等于一个常数。

MU1/P1=MU2/P2.....=MUn/Pn均衡条件

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A和B,则消费者均衡条件和限制条件可以简化为:

MUA/P1=MUB/PB=λ  均衡条件

PAXA+PBXB=M限制条件

消费者在收入既定、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购买的两种商品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这时,消费者就不再调整购买A物品与B物品的数量,从而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第四章 生产与成本理论

1.一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时,可根据产量的变化将生产过程划分为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要素投入的增加至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在此阶段总产量和平均产量都是递增的,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减少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会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至边际产量为零。

在此阶段,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处于递减阶段,但总产量是增加的,且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总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负。

在此阶段,总产量开始下降,所以理性的生产者不会选择增加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量,而是会减少劳动投入量。

综上所述,理性的生产者必然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即只有第二阶段才是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

但在这一区域中,生产者究竟投入多少可变要素,可生产多少,必须结合成本函数才能确定。

 

 

 

2.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答:

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2分)

其特点是:

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越远离原点的曲线代表的产量越高;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每条1分,共4分)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

答: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

在可变要素投入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第五章 厂商均衡理论

1.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

①短期均衡

短期均衡的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是确定的,厂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

因此从整个行业来看,就有可能出现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1)供给小于需求,此时存在超额利润;

2)供给等于需求,此时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

3)供给大于需求此时存在亏损,超额利润为负;

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存在亏损,但仍生产;

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等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生产与否对他来说亏损额都是一样的。

一旦形式转好,可立即投入生产。

6)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此时厂商只能收回部分可变成本,必须停产。

总之,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②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厂商就可通过调整自身的规模或改变行业中厂商的数量来消除亏损,或瓜分超额利润,最终是超额利润为0,实现新的均衡,即长期均衡。

1)供给小于需求,价格水平高,供给增加,市场价格下降,需求曲线下移,使超额利润减少,直至消失;

2)供给大于需求,价格水平低,即存在亏损,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需求曲线上移,直至亏损消失;

3)供给等于需求,实现长期均衡。

所以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MR=AR=MC=AC或MR=AR=LMC=LAC=SMC=SAC

市场价格适中,厂商按照进行LMC=MR点进行生产,既无亏损也无超额利润。

因此,没有新的厂商进入,也没有旧的厂商退出,这时就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MR=LMC=SMC=AR=LAC=SAC。

 2.完全垄断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①短期均衡

短期有几种情况

1)供给小于需求,存在超额利润;

2)供给等于需求,存在正常利润,超额利润为0;

3)供给大于需求,超额利润为负;

4)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大于或等于平均变动成本生产比不生产好;

5)存在亏损的情况下,但价格小于平均变动成本,停产。

均衡条件是MR=MC

市场价格偏高,厂商按照MR=SMC点进行生产,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大利润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

MR=SMC。

 ②长期均衡

市场价格偏高,厂商按照MR=LMC点进行生产,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大利润为阴影部分的面积

在LMC=MR时,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

同时,厂商在实现长期均衡时,也实现了短期均衡。

其均衡条件为LMC=SMC=MR。

第六章 分配理论

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向后弯曲的?

答:

所谓劳动的供给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特定时期劳动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上升,既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但是,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阶段以后,工作较少的时间就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水平,劳动供随工资率的上升而下降,限劳动的供给曲线开始向左上方倾斜,所以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将呈现向后弯曲的形状。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外部性及解决对策

答:

外部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无偿地带来好处,这时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

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人补偿的危害。

这时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会造成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以及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一致,这无疑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当。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外部经济,则其产量将可能小于社会最优的产量。

如果某种产品的生产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则其产量将可能超过社会最优的产量。

换言之,当存在外部经济效果时,完全竞争的市场不能保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同时能够使社会福利趋于最大化。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这一缺陷表明,需要由政府对市场机制加以干预,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解决外部性的对策:

基本思路是外部影响内在化,主要政策手段包括:

税收和补贴、企业合并和明确产权等,前两个政策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后一个政策则强调依靠市场本身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十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1.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的异同。

一般把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即C=f(Y)。

短期消费函数为C=C0+bY,长期消费函数C=bY。

 

图1:

长期消费函数

从长期看,应该如此,但从短期看,没有收入也应有消费,因为人类要生存就得有消费。

短期的消费函数如下式:

C=C0+bY,其中

C0称为初始消费,是自发消费,bY是引致消费。

即受Y制约的消费。

表明,从短期看,如果Y=0,则C=C0。

短期消费函数如图2。

 

图2:

短期消费函数

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区别在于短期消费曲线不经过原点,即收入(Y)为零时,仍然有消费C0,消费和收入的变化规律与长期消费函数相同,即如果Y从Y1增加到Y2,则C从C1增加到C2。

2.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作用及其计算公式。

投资乘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当某一个部门投资增加,不仅会使本部门收入增加,而且会使其他部门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这些部门投资与收入也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是最初自发投资增加量的数倍。

同理,当投资减少时,国民收入也成倍减少。

乘数发挥作用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总的来说就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否则乘数就会相应的缩小。

也就是说,在各个轮次上产出出现梗阻,则乘数的大小会减小,梗阻的程度越严重,乘数相应就越小。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在有税收的情况下,投资乘数。

第十二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总供给曲线的种类及其特点。

答: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末充分就业时的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1)末充分就业时的总供给曲线:

在图形上平行于横轴,这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这是因为没有充分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分)

(2)“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叫"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和价格水平同向变化。

这是在充分就业前或资源接近充分利用情况下,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价格上升;

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

(2分)

(3)“长期总供给曲线”:

垂直于横轴。

表明价格水平变化,总供给两不变,这是因为已充分就业或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总供给量无法增加,这是一种长期趋势。

(2分)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的含义、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有劳动意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没有找到有报酬的工作。

失业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劳动力在技能、素质等方面的不适应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找寻工作的时间成本造成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

由于结构型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我们把二者形成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失业会直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损失。

失业就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具有即时性,不能利用的劳动力资源无法移至下期使用,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闲置是这部分资源永久性浪费。

从社会方面来看,失业的不利影响也是巨大的。

失业不但使失业者及其家属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还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影响社会安定团结。

失业长期找不到工作,就会悲观失望,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和各种社会骚乱。

当然,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当的失业会使在岗的人员更加努力工作,积极进取,促进经济的发展。

2.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通货膨胀的类型

1)从物价上涨率角度:

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

2)从市场机制作用,可分为放开的通货膨胀和抑制的通货膨胀;

3)从人们的预料程度,可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非预期的通货膨胀;

4)从其形成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混合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体现在:

1)收入分配效应;

2)名义税制下的实际收入的变动;

3)财富分配或转移效应:

对抵押合同和养老金合同的影响;对借债合同及有关合同的影响;

4)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简述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答: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曲线由左上方移动所致。

导致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工资是生产的主要部分。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加。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造成本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提高产品的价格,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造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如果一个国家所需要的一种重要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的上升就会造成厂商生产成本的增加,从而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第十四章 财政理论与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和公债等。

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劳务和物品的支出。

如购买军需品,科技、教育开支,机关购买公用品、政府公务员报酬及维持治安支出。

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失业救济金、农业补贴及退伍军人津贴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投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包括公共项目工程和国家特殊重大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转移支付,以及减少税收(主要是降低税率)。

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投资,减少政府购买和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增加税收(主要是提高税率)。

2.政府购买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异同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如果不考虑税收,则

转移支付乘数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险、救济及其各种补贴。

由于政府购买对产品直接构成需求,并且必须以产品作为交换,而转移支付不需要以产品作为交付,只是一种货币性支付,因此,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大。

在两种支出增加额相等的情况下,转移支付乘数效应小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效应。

3.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及其波动的意义。

在财政收入方面,收入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而税收制度的规定就具有自发稳定性。

西方税收往往按累进的方式征收。

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收入增加,在累进税制下,这意味着税收增加,税收增加使得国民收入减少;反之,当经济中收入增加。

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处于繁荣或是萧条,税收制度都使得经济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

同样,财政支出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在财政支出中,政府用于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就比较充分,人们的收入增加,这时,政府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相应地减少。

政府支出减少,将使得国民收入水平趋于减少;反之,当经济萧条时,政府的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支出相应地增加。

增加总支出使得收入增加,从而经济趋向于扩大。

由此可见,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具有使得经济自发趋向于稳定的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发稳定作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财政政策,即依靠财政制度的自发调节使得经济趋于稳定。

财政制度构成了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财政制度中稳定因素越多,稳定制度规定越健全,自发稳定作用就越大。

 

第十五章 货币理论与政策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应用。

答: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

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2.再贴现率的含义及应用。

答:

再贴现率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常市场经济国家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给商业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

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存款准备金率的含义及应用。

答:

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例。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

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

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4.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

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

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

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第十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经济政策

1.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其学生俄林提出的。

赫克歇尔认为两国资源比例的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决定因素。

相对优势是一个中间环节,决定性的因素是形成这些相对优势的原因。

如果两国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相同,生产效率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