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946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46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1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 汇总.docx

经济生活第一至十一课汇总

2016年12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考点1:

商品的基本属性  

⑴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内涵)。

△从外延上看:

物品※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商品※物品是一个永恒范畴。

⑵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二因素)(两个基本属性)。

  

●含义: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者为了获得(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

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生产适销对路的、质量上乘的商品和服务,创造自己的品牌。

考点2: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⑴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⑵产生:

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⑶本质:

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⑴含义及与货币本质的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⑵价值尺度  

A.含义:

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单位:

元、镑、马克等。

B.价格: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C.特点(要求):

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

  

△商品的价格:

①和商品价值成正比;②和货币价值成反比。

▲判断:

①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②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价格。

⑶流通手段  

A.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B.表现形式:

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商品流通的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商品如何交换。

C.特点(要求):

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实实在在的货币)。

D.“商品—货币”阶段的重要性★★★

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是商品惊险的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E.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内容: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⑷其他职能: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或“预支”。

※支付≠支付手段;※收藏≠贮藏手段。

◆比较:

①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②信用卡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手段(支付工具)。

③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考点1.金属货币与纸币  

⑴金属货币

A.金银为什么最适合充当货币?

贵金属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B.货币的发展:

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足值→不足值)】→纸币→电子货币

⑵纸币  

A.产生:

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纸币是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讲解:

因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候,人们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并不关心它本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没有价值的纸币。

●金银条块→铸币(足值→不足值)→纸币

B.优点: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C.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我国:

人民银行总行);※现在强制使用。

△我国50年代的:

①存折→可以支取;②人民币→不能使用购物。

△纸币本身没有其票面代表的价值(纸币没有价值)。

D.发行:

  

①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②纸币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

▲判断: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发生变化,纸币的购买力必然发生变化(×)。

▲判断:

发行多少纸币由国家决定(√);应发行多少纸币由国家决定(×)。

▲判断:

纸币面值的大小由国家决定(√);纸币购买力的大小由国家决定(×)。

▲判断:

纸币无论发行多少都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判断:

人民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金银纪念币:

a.面额价值:

是由国家规定的;b.本身价值:

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可以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等。

可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主要靠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E.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考点2:

货币与财富:

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

它本身没有是非善恶的区别。

                     

考点3:

结算与信用工具  

⑴结算:

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通常使用的方式。

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⑵信用工具  

A.信用卡:

  

●含义: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作用【特点(功能)和优点】: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节省交易费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B.支票:

   

●含义:

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

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开票后,收款单位到银行凭票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考点4:

外汇和汇率:

  

⑴外汇

●外汇的含义:

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币不一定是外汇。

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外汇不只是外币。

还包括:

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股票、债券等。

▲判断:

外汇可以在中国直接流通。

△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赚取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

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外汇储备:

是外汇的积累,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和偿还对外债务。

▲判断:

外汇储备越多越好。

(×)

△课外阅读:

正确看待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

##利:

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信用证”);②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和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器”);③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护航船”)。

##弊:

①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宏观经济过热的时候,外汇储备的增加很可能推动货币的过多投放,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讲解:

外汇储备是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

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最终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②不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币值的高度关注,容易诱发争端)③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讲解:

由于上述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已成为货币发行的“主渠道”,长此以往,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

##对策:

①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②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合理引导外资投向;③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⑤完善储备经营管理,增加储备资产收益。

⑵汇率

A.含义:

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汇率的表示方法(直接标价法,也即人民币外汇牌价)如:

100美元=728元

△100美元=728元→读作“美元的人民币价格”,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汇价)”。

●课外阅读:

我国的汇率制度: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B.汇率的变动: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100美元=728元→100美元=700元:

美元贬值(美元的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汇率上升)。

△人民币的汇率上升(人民币的外汇汇率下降)(我国的外汇汇率下降)。

●影响汇率的因素

①国际收支状况;②通货膨胀;③利率水平;④政府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⑤重大国际政治事件;⑥国际投机;⑦心理因素。

(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归结为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

●汇率变动的影响

△一国汇率下跌(本币贬值):

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②外汇储备增加;③就业增加;④国民收入增长;⑤有利于利用外资(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又会引起资金外流);⑥国内物价上涨(发展下去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讲解:

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涨;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⑦扩大旅游业(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吸引外国游客)。

⑧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景气。

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国汇率上升(本币升值):

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汇储备缩水;③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⑤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参考上一问题的思路。

其它:

居民可购买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商品,尤其是进口商品;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可能带来通货紧缩的危险);就业压力加大;有利于促使企业培育非价格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偿还外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双刃剑)

△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⑶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A.含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B.意义: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正确对待金钱(“综合探究”)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

①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

①取之有道。

用正当的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用之有益。

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有意义的事(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③用之有度。

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

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

第1课 神奇的货币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办公室环境的白领,用闲置多时的《音乐之声》碟片换来了一盆漂亮的君子兰;一个喜欢工艺品的收藏爱好者,用瑞士军刀换来了一个精致的木筷盒漆器……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易物网上发生。

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  )

①是一种商品流通

②可以使商品的价值最大化

③可以使商品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④遵循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2.2014年春节期间,为方便老百姓买火车票,推出了火车站直接买票、火车票电话订票和网络服务等方式。

目前来说最方便的车票分销方式莫过于网络直销和电子车票。

火车票网络服务可以解决老百姓买火车票不方便问题,同时也为老百姓购票节省了交通成本与时间成本,特别为商务人士出行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性。

这种火车票网络服务(  )

①使货币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②没有改变货币本身固有的职能

③使用的是虚拟货币

④使得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3.2013年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3.0%。

专家表示,11月份CPI数据符合市场预期,物价水平保持稳定,总体看当前CPI上涨温和可控,全年通胀水平控制在3.5%的年初目标应能实现。

判断社会经济生活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主要是看(  )

①纸币发行量是否过多②物价是否持续攀升

③社会需求是否出现不足④物价是否持续低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以下对纸币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①纸币能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②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③纸币的面值和购买力是由国家规定的

④纸币的发行量只由商品价格总额决定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5.M国2013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

若M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国内生产扩大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价格水平的变化大致是(  )

A.下降10%B.上升10%C.上升30%D.上升50%

 6.假定去年某国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2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4次。

今年该国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增加了10%,而实际纸币发行量为660亿元。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去年售价50元的商品今年的售价应为(  )

A.40元B.60元C.50元D.70元

 7.长沙某高中几位学生准备去北京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去北京之前,他们从网上成功订购了从长沙到北京的飞机票,并预订了宾馆,费用从他们的VISA卡(全球通用的信用卡)中扣除。

这一过程包含的经济学现象有(  )

①现金结算②信用透支③电子货币④转账结算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移动支付是指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购物支付的一种非接触结算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支付正成为一种时尚的购物结算方式,近年来呈现井喷之势。

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有利于(  )

①拓宽交易渠道,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②克服交易限制,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③降低业务成本,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服务效率

④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商品的价值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假设2013年我国一单位某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3200元,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4,如果2014年我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纸币流通速度提高15%,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其他条件不变,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该商品用美元标价为(  )

A.575.5美元B.525美元C.475美元D.615美元

10.假设2013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

2014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  )

A.1∶4.95B.1∶5C.1∶5.6D.1∶6.05

11.2005年7月21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由1美元=8.21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8.11人民币元。

此后,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截至2013年12月,人民币累计升值约为35%,人民币升值有利于(  )

①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②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

③我国对外投资的增加④吸引外商在我国投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张某有5万美元,他决定将其中的2万美元换成人民币,3万美元换成欧元。

根据表中四家银行提供的当天外汇报价,张某应选择的银行分别是(  )

   银行

汇率   

美元兑人民币

6.5227

6.5248

6.5257

6.5235

欧元兑美元

1.4235

1.4258

1.4241

1.4222

A.甲和丁B.丙和乙C.丙和丁D.甲和乙

二、非选择题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人民币升值反映在人民币汇率上是怎样的?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有什么危害?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考纲: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考点1:

价值决定价格(考纲:

“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

A.区别: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联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⑵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⑶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同种商品(同规格、同质量的商品),其价值量是相等的。

⑷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意味着其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②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

(讲解:

这就是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很高而经过一段时间价格回落的道理)。

⑸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财富(产品数量)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商品的价值量→①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②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判断:

社会劳动生产率→①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②该行业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和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下表)。

△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和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下表)。

单位商品价值量

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即产品数量)

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1倍

↓1倍

↑1倍

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1倍

不变

↑1倍

↑1倍

考点2:

供求影响价格(考纲:

“供给与需求”)

⑴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气候等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

气候等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⑵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则商品价格降低;反之亦然。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则商品价格升高;反之亦然。

⑶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⑷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A.卖方市场:

当供不应求时,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想象。

(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B.买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

(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考点3: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有:

①供求关系(供求影响价格);价值(价值决定价格)。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③货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纸币的发行量。

⑤国家的宏观政策(价格政策等宏观调控)。

⑥其它: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季节、购买心理、流通环节的多少等。

●不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有: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优质产品之所以优价是因为其价值大);

②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有实力定较低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价值对价格起决定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主要受供求的影响。

考点4: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⑴基本内容:

★★★

第一,商品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