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49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docx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而到了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争最终

 

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也因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然而,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结束。

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人民开始探索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但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探索中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均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吸取了教训,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或许很多人都会疑惑:

难道中国真的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吗?

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

 

国?

中国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我想,这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

 

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

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二、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缓缓被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并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样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

 

社会形态。

面对发展存亡问题,中国各阶级人民依据着自身阶层不同

 

的发展程度和思想,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形

 

势,农民阶级首先发起了以宗教为形式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

 

世纪末盲目地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在

 

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他们是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因此洋务运动也避免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

维新派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又脱离人民群众,仅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这种想法就如海市蜃楼一样虚妄。

结果只是证明了希望通过改革封建政权本身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直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这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

中国人民由此掀起了全面向西方的热潮。

然而辛亥革命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新的出路。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把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内在矛盾以最尖

 

锐的形式暴露了出来。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却送来了社会主义,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

 

路。

正在彷徨地不断探索着的中国人似乎又看到了希望所在,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思考和探索。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又成为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始终在限制、利用、打击、吞并私人资本,通过将社会生产力控制在手中以达到维护他们封建半封建统治地位

 

的目的。

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他们在土地制度上主张不触动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维护他们所由出生和依赖的地主阶级的利

 

益。

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因存在

 

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使它难实现。

封建

 

的压迫,列强的侵略,中国奄奄一息,而这时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日渐

 

壮大成熟的无产阶级期盼之以久的代言人,正遭受着封建主义、帝国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的工人阶级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而无

 

产的特性又使得他们的革命更为坚定。

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

 

败,更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也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使得全国人民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无产阶级和马克思主义开始真正登上了政治舞台。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

 

义。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它昭示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起来、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由于这个革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的努力遭到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的时候,他确实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首先,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发生在其国情与中国相同或近似的俄国,因而对中国的先进分子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其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再次,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了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这样,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而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下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

 

主义的道路。

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需要,早起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

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历史地位究竟如何?

在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又如何?

20多年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是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是与时俱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反映这一伟大实践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展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风采和强大生命力。

 

但现实生活中又让人感到马克思主义似乎处于尴尬境地,存在很多困惑、误区,出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理论与政策的矛盾。

事实上,一些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究竟要不要坚持、能不能坚持、如何才能坚持,存在着很多疑问;而漠视、边缘化甚至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也早已存在。

 

我们不应当回避这些问题。

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负责的理论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状况。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主要与以下情况有关:

 

第一,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长期对立和斗争,以资本主义阵营取得胜利而告终,社会主义运动在

 

世界范围内遭受严重挫折。

这一客观实际以及随之而起的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失败了”、“终结了”等论调,使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动摇和怀疑。

 

第二,新中国曲折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以文化大革命为代表的极左思潮与实践、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当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以及资本主义依然在发展、依然具有生命力,使不少人怀疑那些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它们的价值观念改造世界,通过种种方式“西化”、“分化”的图谋开始收到某些成效。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历史虚无主义泛起。

它否定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否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试图重新回复历史的颠倒;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它断言1978年以来的改革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和对“以英美为师”的所谓“近代文明主流”的回归,鼓吹“现代化就是美国化”。

 

其二,西方经济理论,主要是集中鼓吹“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一度在相当范围内大行其道。

并且,对拉丁美洲已然破灭的“新自由主义神话”,至今似乎仍在试图影响和误导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

 

新自由主义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其中的狂热者甚至宣称:

自己的使命是要把马克思主义送入坟墓,并在它的棺材上钉上最后一个钉子。

 

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两股思潮相互策应,滋长蔓延,使得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已经侵蚀了一些干部和青年,并且,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已经在一些地方转化为现实的政策。

这样一种状况,当然会严重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必然会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第四,脱离时代、脱离实践地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或者思想僵化,不懂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去根据新的实践进行理论突破或创新;或者思想懒惰,不愿意下工夫调查研究丰富多彩的社会变革实践进而进行理论突破或创新;或者缺乏理论勇气,不敢在纷纭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追求真理、探求真理。

 

上述情况的存在,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新时期研究、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我们应当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投身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中来。

 

五、走向公正和有序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最终导向全球社会主义

 

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实践,可以揭示出其根本矛盾,即一国内部

 

的经济不断社会化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经济不断全球化

 

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和国有制之间的矛盾,以及一国和全球经济的无

 

政府、低秩序或弱调控状态,必然导致一国或全球经济的紊乱和衰退。

 

这些根本矛盾的彻底解决,必然导致全球社会主义,尽管其路途

 

艰难,时间漫长。

 

这首先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及其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同时

 

也与政治和文化制度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走向公正和有序的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全球社会主义而非全球资本主义,否则,各种危机、混乱、暴力与贫穷等难以较快治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察结论。

 

疑问之一: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能阻止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是逆历史大时

 

代和大潮流而动的,是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倒退”、“回归”(回归斯密)的现代自由主义,在国际上又称之为新保守主义经济思潮。

 

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的新自由主义类型经济全球化理论和政策,其目标是建立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其结果,一方面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引发了国家层面的反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斗争。

 

疑问之二: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能阻止这一历史必然趋势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

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相对繁荣,不能单纯从一般意义上的新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来诠释。

全面地观察,主要有两类原因:

一类出于高科技推动的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调整,这是一般原因。

另一类是特殊原因,如苏东国家的削弱和经互会的解体等,使美国在资源、市场、技术、人员和军火等方面获利巨大;包括金融在内的经

 

济霸权主义的特殊地位,使美国成为较为安全的贸易和投资场所,是贸易逆差最大和资本净流入最大的国家,并通过大量发行美元、各种对冲基金、控制国际经济组织,来主导制订和推行较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及某些保护主义措施,合法与非法地占有了别国的财富,客观上也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

这就是说,美国在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后,似乎经济有了相当发展。

但只要对美国的统计数字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只不过是表面的繁荣,实际上还埋下了股市泡沫、私人部门债务膨胀、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等隐患。

即使在高科技、高利军火和经济霸权时代,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并不快,而且发生过经济衰退。

 

我们综观近十年左右的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实践,可以清晰地看到:

苏东是倒退的十年,拉美是失去的十年,日本是爬行的十年,美欧是缓升的十年。

被联合国认定的49个最不发达的国家(亦称第四世界),也没有通过私有化等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全球化途径富强起来,有的反而更加贫穷。

 

全球经济迫切需要再反思和超越经济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主导

 

阶段而健康地发展,并曲折地最终走向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主导阶

 

段。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察,从一定的意义上,不仅中国、越南、

 

古巴、老挝和朝鲜的多模式社会主义发展,而且超国家的欧盟,甚至

 

统一度不断上升的东盟等多样化的资本主义发展,均是在自觉或不自

 

觉地克服或缓和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某些根本矛盾,朝着社会主义经

 

济全球化的大方向蠕动。

 

六、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现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最主要的有两条:

 

第一,从空间来说,就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如果不结合中国的实际,照抄马列的本子,就会水土不服。

过去一度出现过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所谓本本主义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陷入绝境。

而一旦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出现新的面貌。

所以,邓小平概括道: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二,从时间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邓小平曾经很形象地讲过三句话。

一句是“老祖宗不能丢”,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句是“搞清楚”,即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再一句是“讲新话”,即要根据新的实际发展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则更加形象地使用了“与时俱进”的概念,强调要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变动情况,大力推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所谓与时俱进,按党的十六大的界定,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

 

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

用教条的态度对待它,“播

 

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反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就会使

 

其如生命之树常青,江河之水常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

 

面向未来,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

 

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

 

践。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目的,就是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这表达了万事万物无不处在发展中的思想。

发展,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当年,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所作的变革时曾经指出:

整个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

在这种无限发展的思想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

 

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种无限发展的思想,要求我们把一切事物都当作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

人类历史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过程。

既然是过程,就要不断发展、前进。

如果在原地踏步不前,就会失去活力,最终被历史淘汰。

 

以俯视的态度对待老祖宗

 

如果更形象地说,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或者政治领袖,

 

可以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仰视”,即把老祖宗当作神,以一种膜

 

拜的态度,由下而上地仰视着它。

只能遵从而不能平等地交流,更不

 

能对它的旨意有任何怀疑。

第二种是“平视”,即把老祖宗当作人,

 

而不是当作神。

虽然敬重,但并非不加思考地崇拜,与老祖宗处于一

 

种可以平等交流、对话的位置。

第三种是“俯视”。

这种俯视不是轻

 

视、蔑视,而是指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鸟瞰历史的长河,把老祖宗

 

放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看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解

 

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它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

 

等等。

这就是哲人们常说的: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种俯视,依然肯

 

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用更宏大、更久远、更辽阔的时

 

空眼光看待它、审视它、研究它、对待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它,不

 

断把它推向前进。

 

过去,我们的角度曾经是仰视,后来,逐步地转变为平视。

再进一步,是不是还可以从某个角度俯视呢?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也许会

 

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用中国的古诗来说,就叫做:

“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

”或者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忠杰作者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七、中国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对中国来说,指导改革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改革进程中,始终肯定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具有优越性的制度,问题是需要通过改革使它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目的就是为了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能够发挥出它固有的优越性。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总之,中国的改革同苏东国家一个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我们在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始终强调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八、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历史已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理论思想已不能再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发展的有效精神武器;实践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指导中国人民的斗争赢得胜利。

在探索中国出路的过程中,我们尝试过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运用过许多的方法试图改变中国积贫积

 

弱、受尽列强欺凌的状况,但列强是不会愿意看到中国富强的,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残留着顽固的封建势力,他们也不愿意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摆脱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制度。

因此,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而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处于迷茫探索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革命指明了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十月革命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比较探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在救国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选择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并不是几个伟人就能决定的,也不是几起事件就能左右的,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因为它遵循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而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容性,如:

有着类同的价值精神取向,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一直以来提倡的大同思想相类似。

马克思主义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符合,并把中国引向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使得中国的斗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学说,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客观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实践都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马克思

 

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近代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马克思主

 

义,并且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