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夹竹桃课堂实录.docx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夹竹桃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夹竹桃课堂实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4夹竹桃课堂实录
4.《夹竹桃》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北京大学的真实故事:
有一年开学了,刚刚考入北大的新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了北大的校园。
有一个新生背着沉重的行李累得气喘吁吁,只好把行李放在路边。
正巧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经过那儿,他很不好意思地走上前去:
“老师傅,能帮我看会包吗?
”“老师傅”看了看他那样子,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小时后,那位新生办完了入学手续匆匆地赶了回来,“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看守在行李旁。
后来,在开学典礼上,那位新生惊讶地发现:
帮他看包的那位“老师傅”也坐在主席台上。
他是谁呢?
师:
同学们一定还在想刚才故事中的那个老师傅是谁?
他就是当时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出示:
季羡林照片)
师: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篇根据他的原作改写的课文《夹竹桃》,并通过课文一起走近这位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
(板书课题)
你们见过夹竹桃吗?
老师带来了一组夹竹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
出示夹竹桃的图片。
师:
夹竹桃原产于印度及伊朗,后传入我国,是比较常见的观赏植物,它对粉尘和灰尘有较强的吸附力,被誉为“绿色吸尘器”。
但是它的叶子、皮、花等都有毒,同学们平时不要轻易地去采摘它。
仔细观察图片,你能猜猜它名字的由来吗?
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生:
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
师:
你真有一双慧眼。
它的叶子像竹叶,花像桃花,它夹杂着竹子和桃花的特征,有了这样的外形特征,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
夹竹桃。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不知道这项任务完成的怎么样?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夹竹桃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1:
写了夹竹桃的花色。
师:
它的花色很美,吸引了你。
生2:
夹竹桃的韧性。
师:
你读出了它的韧性,你很会读书。
师:
我们课堂上再细细来品读。
课文中的生字你读得怎样了?
出示词语:
熏透榆叶梅花团锦簇
凄清玉簪花叶影参差
荇藻一嘟噜微风乍起
师:
谁愿意读读第一竖排?
一生读第一竖排。
师:
很准确,声音也很响亮。
中间一行,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第二竖排。
师:
最后一个词请你再读一下。
生读“一嘟噜”
师:
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词读一下。
生齐读。
师:
第三竖行,谁来读?
一生读第三竖行
师:
很好,特别是中间的多音字读得很准确。
我们把这个词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
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一下。
生齐读词语。
师:
同学们对字音掌握的不错。
看看书后的生字表,观察一下生字的字形,你觉得哪些是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生:
“藻”是上下结构。
师:
注意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生:
“蛾”是左右结构。
师:
我们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师:
老师觉得这个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它的笔顺。
(点红“熏”)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生书空,师提醒第三笔是短竖。
师:
拿出笔来,在书上把这个字再写一遍。
注意写字的姿势。
生书写。
师:
生字的字形会写了。
看看它的意思,你有没有不太明白的?
提出来,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
荇藻
师:
你们有没有见过?
老师这里带来了一幅它的图片。
出示图片
师:
“荇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圆形,浮于水面上,根生在水底,花是黄色的。
还有哪些词语你不太明白的?
生:
一嘟噜
师:
有没有同学能够帮助他的?
师:
“一嘟噜”是北方的方言,比如我们这儿说一串葡萄,那儿说是一嘟噜葡萄。
我们这儿农村会有人家晒辣椒干,串成一串,那儿叫一嘟噜辣椒干。
一嘟噜就是——
生:
一串的意思。
师:
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很好。
那课文读得怎样呢?
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谁愿意来读读。
出示:
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
听说我们班同学朗读水平特别高,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大胆地表现自己。
你想读对不对?
就请你好吗?
生读
师:
对不起,老师打断一下,看清楚了,是“对我说来”。
生继续读
师:
不错。
要勇敢地表现自己,还有谁愿意再来读读?
生读
师:
从你流利地朗读中老师知道,你课前预习得很充分。
孩子们,俗话说“学贵有疑”,读了这句话,你心中有怎样的疑惑?
生:
为什么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板书:
最留恋
师:
你很会读书。
我们不仅要学会提问,还要学会去解决问题。
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回答了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你们预习时有没有留心?
没关系,我们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生浏览课文
生:
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
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师:
你们同意吗?
谁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一生读
师:
再读读这句话你又有怎样的疑问呢?
生:
夹竹桃带给我怎样的幻想?
板书:
幻想
师:
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
文中的韧性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
韧性
师:
我们班的同学真会读书,两位同学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
一提到“韧性”这个词,你想到的是哪些词语跟它意思差不多?
生1:
坚韧
生2:
柔韧
师:
韧性就是柔韧不易折断的品质。
课文中有个自然段就直接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你们找到了吗?
生:
第四自然段
师: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来了。
从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中,老师知道,课前大家预习得很充分。
我们班同学预习习惯非常好。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夹竹桃,去感受夹竹桃的韧性。
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语句,在心里多读几遍,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师行间巡视。
师: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轫性?
生: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
哪位同学也找到的这句话?
请你再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
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吗?
你从哪些关键词当中感受到它的韧性?
生:
无不奉陪
师:
无不奉陪就是什么意思呀?
生:
坚持到最后。
师:
你读出了它坚持到最后。
那无不奉陪是个什么句式?
生:
双重否定句
师:
你还知道双重否定句,了不起。
如果把它换成这样的句式,你觉得哪句好一点?
出示句式比较
生:
无不奉陪语气要强烈。
师:
双重否定的句式可以加强句子的语气,表达的意思也更明确了。
那能把这句话也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改一改吗?
出示练习
生:
大家听了劳动模范的报告,无人不激动万分。
师:
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会尝试用一用这样的句式。
师:
谁能读好这句话?
一生读
师:
还有哪些词也体现了“无不奉陪”?
生:
一直
师:
一直、一直。
夹竹桃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报春的迎春花一直到傲霜的菊花,它无不奉陪。
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
生:
韧性
师: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一生读
师: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株充满韧性的夹竹桃。
夹竹桃到底陪伴了哪些花呢?
让我们一起去季老的小院看一看吧!
出示:
第三自然段
师:
谁愿意为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比较好?
推荐一下。
生推荐一名同学
师:
其他的同学思考:
你在季老家的小院看到了哪些花?
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
果然是我们班的朗读高手。
季老家小院的花可真多,可以说常见的是应有尽有。
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都有哪些花?
一生介绍花名
师:
有这么多花呀。
读了这段文字,你心中又有怎样的疑问呢?
生1:
为什么那么多花不写唯独写夹竹桃?
生2:
为什么写这么多花,不提夹竹桃?
师: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为什么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介绍了这么多种花,却只字未提夹竹桃?
这不是跑题了吗?
对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
衬托对比出夹竹桃的韧性。
师:
你真会读书,都知道衬托对比的方法了。
是呀,作者就是用衬托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我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上这样的写作方法。
师:
夹竹桃和这些花相比,这点韧性显得是多么的——
出示: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生:
可贵。
师:
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
生: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出示: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
谁愿意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女同学中谁读书比较好?
推荐一名。
生推荐一名同学读
师: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夹竹桃?
生:
生命力旺盛的夹竹桃。
师:
你抓住了哪些关键的字词?
生:
一声不响。
师:
一声不响、悄悄地,它在那里默默地开放着。
你还从哪些关键字词中看出来的?
生:
从“又”这个词中我感受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师:
你很会抓关键词。
引读:
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黄了,——
师:
就这样坚持着,向世人展示它旺盛的生命力。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一生读
师:
我看到了一株默默而又生生不息的夹竹桃。
你还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它的韧性?
生: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出示: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
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
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夹竹桃旺盛的生命力和韧性。
师:
从哪些关键的字词中感受到的?
生:
和煦的春风、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茂盛、衰败、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
孩子们,你们想象一下,伴着和煦的春风,许多花——
生:
竞相开放。
师:
而夹竹桃看不出——
生: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
也看不出——
生:
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
无日不——
生:
迎风吐艳。
师:
伴着盛夏的暴雨,夹竹桃看不出——
生: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
也看不出——
生:
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
无日不——
生:
迎风吐艳。
师:
伴着深秋清冷的凉风,夹竹桃看不出——
生: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师:
也看不出——
生:
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师:
无日不——
生:
迎风吐艳。
师:
这“无日不迎风吐艳”和我们刚才的“无不奉陪”句式是一样的。
出示句式比较
师:
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生:
文中。
师:
显然文中句式表达的意思更强烈一些。
出示句式练习
师:
老师相信这个练习一定难不倒你们。
生:
小明是个小书迷,他无日不看书。
师:
也希望我们同学,每天都能看一点书,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刚才我们一起走近夹竹桃,感受到了它的韧性。
此刻,你喜欢上夹竹桃了吗?
生:
喜欢。
师:
就让我们向它毫无保留地表达我们的爱意吧。
捧起书,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
好一群夹竹桃的知己啊!
自古文人多爱花,王冕爱梅,陶渊明爱菊,季羡林先生为何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呢?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原因。
出示季羡林的生平
师:
快速浏览这段文字,相信你们对季羡林会有更深的认识。
生浏览
师:
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
季羡林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
师:
你读出了他的坎坷经历。
生:
他具有夹竹桃一样的韧性。
师:
是呀,他就像充满韧性的夹竹桃一样,一路坎坷地走过来,最后坚持下来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他仿佛看到了他——
生:
自己。
师: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你会有更深的认识。
请男同学来读读。
出示第四自然段
男生齐读
师:
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季羡林先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难怪他这样说——
出示: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师:
女生读。
女生齐读
师:
刚才我们一起走近了夹竹桃,走近了季羡林。
喜欢夹竹桃吗?
喜欢季羡林吗?
想说点什么吗?
可以对夹竹桃说,可以对季羡林爷爷说,也可以对自己说。
拿起笔写下你的内心独白吧!
生写感受,师行间巡视。
师: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此刻的内心感受。
交流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夹竹桃的韧性。
对于一开始有同学提出的,“夹竹桃会引起作者怎样的幻想”这一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这样的作业。
出示作业:
1.背一背: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让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在我们心中开花吧。
2.读一读:
季羡林的原作《夹竹桃的传说》,感受文学大师的优美文字。
设计理念: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本节课,意在从学生的疑问处入手,激发探究的欲望,引领他们品读质朴的语言文字,理解语言,自主释疑。
在感受过夹竹桃的“韧性”后,补充作者资料,进一步感悟作者如何写出它的韧性的,并通过此来感受季老那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习得语言。
教学反思: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
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
本课的段落大意提取并不难,经过充分预习的他们完全有能力把握,因此我将其安排在检查预习的环节。
由于刚由新老师上课,又是第一节,学生似乎有点紧张,发言不够积极,我呢,便在说出“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后掐断,进入字词的检查,本打算权当做了解他们的基点,待抓住最后一节的学习后再借助板书将“花影及引起我的幻想”顺便补充进去,随之小结一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总体印象。
再说,读词语难度系数不太高,可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情绪。
然而,实际的效果没有达到预设,给人的感觉是没在意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此中的遗憾会给以后的教学以提醒甚至强化。
再次,正如陈所长提出的,本节课没能从宏观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
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或者团队成员能适当引领一下,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