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798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docx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

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积累要点梳理

1、课文《毛主席在花山》叙述的是1948年春末夏初,毛主席在河北省阜平县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时刻为群众着想的革命情怀,歌颂了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不搞特殊化的高贵品质。

正因为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人民群众,所以他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所领导的革命才能够成功,才能够取得伟大的胜利。

文章在写作特点上可归纳为:

1.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在思想感情表达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2.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3.抓住人物动作、表情、语言等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

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词语注释

  夜以继日:

以,用来。

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诚恳:

真诚而恳切。

  沉思:

深思。

  为难:

感到难以应付。

  陆续:

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特殊:

特别,与众不同。

  旮旯:

方言指角落。

文中指狭小偏僻的地方。

  端详:

仔细地看。

  局面:

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

  操劳:

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

  干扰:

扰乱。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干扰——扰乱特殊——特别耽误——延误沉思——深思

    端详——打量局面——局势操劳——劳累诚恳——真诚

  二、反义词

    新鲜——陈旧严肃——活泼为难——好办特殊——普通

    拘束——自由诚恳——虚伪

  三、多音、多义字

    文章导读

  花山——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以北的一个小村子。

  1948年春夏之交,中央领导同志从山西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这里住过几天。

文章就讲了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崇高思想品质。

  句段赏析

  1.“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

说话态度要诚恳。

”主席说。

  这是毛主席在请乡亲们回来时,对警卫员说的话,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

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主席与群众的情谊,可以体会到毛主席对警卫员的关心和教育。

语气是那样和缓,态度是那么诚恳!

  2.“你想过没有?

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

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

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

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

  这是毛主席说服警卫员去送茶水的一段话,说明了三个意思:

一是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一句,强调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二是我们进行革命斗争也正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摆在特殊位置”,意思是认为首长、领袖的生活待遇应该不同于普通群众。

这段话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同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思想品质。

这是毛主席一贯的思想,一贯的作风。

  3.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

“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

在哪儿呢?

  这句话意味深长。

毛主席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

老人说的这句话,说明他没有认出毛主席来。

但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这位老人可能在哪儿见过毛主席一面,或者看到过毛主席的画像,也可能以前在一些地方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解放军的领导干部,但记不清是哪一位了。

  4.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生活。

  这是毛主席对警卫员讲的话。

毛主席讲话时的态度是严肃的,话语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毛主席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工作的环境。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讲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来到花山村,工作很繁忙。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

讲毛主席关心群众碾米的事。

  第三段(第10至12自然段):

讲毛主席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并教育警卫员应该关心、尊重群众。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讲毛主席劝乡亲们喝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

  写作特点

  本文中心明确,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围绕中心选择的材料较典型。

文中关心群众碾米和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这两件事是主要的,写得比较详细。

毛主席为解放全中国操劳则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显得主次分明,可以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碾米、给碾米的群众送水和帮助群众推碾子三件事,表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品质。

2、《山洪一样的掌声》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

全文通过记叙周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慰问群众、群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动人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总理关心群众、群众热爱总理的鱼水深情。

写作特点:

1.运用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反映出总理关心群众、心系群众的高贵品质。

2.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内在品质。

3.多处环境描写,极大地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也对突出人物性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

全文通过记叙周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慰问群众、群众报以热烈掌声的动人故事,表现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以及总理关心群众、群众热爱总理的鱼水深情。

  〔结构分析〕

  全文共3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周总理冒余震危险去慰问邢台地区地震灾民。

  第二部分(第2~35自然段),写总理时刻为灾民着想,赢得了山洪一样的掌声。

  第一层(第2~5自然段),写县委书记张建的心情不能平静。

  第二层(第6~13自然段),写张建带领群众布置会场。

  第三层(第14~25自然段),写总理批评张建,强调共产党员要以群众利益至上。

  第四层(第26~35自然段),写总理迎风面对群众,赢得了山洪一样的掌声。

  〔语意理解〕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6.8级地震。

第二天,周恩来总理便冒着余震危险去慰问受灾的群众。

  文章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事件。

“第二天”表明周总理在地震发生后一刻也没耽误,奔赴地震灾区。

表现了周总理急切的心情,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

〔凌厉〕 形容迅速而气势猛烈。

  〔砭骨〕 刺入骨髓。

形容令人感到非常寒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肆无忌惮〕 任意妄为,没一点儿顾忌。

  〔羊肚手巾〕 方言,白毛巾。

  〔浑厚〕 声音低沉有力。

3、《海瑞当知县》是曹余章所著《上下五千年》中的一篇,记叙了海瑞在淳安当知县时候的两个小故事,表现了海瑞和不良风气作斗争的聪明才智和英勇无畏,也表现了人与人平等的观念。

文章选材精当,在极端的矛盾中突现人物形象和品质。

.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鲜明。

4、日积月累

  勿以身贵而贱人。

———《六韬·立将》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唐)李 白

5、《香山红叶》是叶君健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清新的笔触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

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

本文语言朴实简练,含义深长。

并通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红叶独特之美。

(因为它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尽。

它比樱花更红,比桃花更密,在一定的距离外看去,它大红锦簇,哪里的春天也比不上它热闹。

背后山上的青松,在它衬托之下,显得特别青葱郁茂。

6、《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被人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本篇为节选。

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

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

本文语言淳朴而不乏味,语言风趣多变,节奏感强。

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寄寓自己的趣味与追求。

描写逼真,对比鲜明,意境优美。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了自己的家门,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7、叶圣陶的《荷花》选自《一个少年的笔记》之一《诗的材料》,原文共6个自然段,本文节选的是前3个自然段。

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文章,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作者在描写荷花的时候,由荷花的形状写到荷花的颜色,由荷花的整体写到荷花的局部,条理清楚,语言朴实,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句优美,富有韵律,感情充沛,读来朗朗上口。

描写细腻别致。

想象丰富是本文的写作长处。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是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生于江苏苏州。

早年曾试验新式教学。

他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在许多读者心目中,叶圣陶只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及教育家,事实上,他的小说写得非常出色,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席慕蓉〕 著名女诗人、散文家、画家。

1943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原籍内蒙古。

原名穆伦·席连勃,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大江河,而那条河正是西拉穆伦河。

笔名萧瑞、漠蓉、千华穆伦等。

1954年赴台。

1956年入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系学画,并开始文学创作。

她先后毕业于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3年从艺术系毕业后,教了一年的书,于1964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读书。

1969年在该学院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返回台湾。

1970年归台,于新竹师专美术科执教。

1984于东海大学美术系开《素材研究》课程。

席慕蓉的诗句里流露出她对人生的洞察,她的散文里渗透了她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如果说她的诗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那么她的散文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席慕蓉的诗宛如一幅图画,散文却像一位端庄睿智、解悟人生的成熟女人。

读席慕蓉文章的人无一不被她真挚的内心、敏感的心情、恬美的深情和细节的动情所打动。

8、早  梅(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迥:

jiǒng,远。

傍:

临近。

新  柳(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注释】且莫:

切莫。

只:

只留下。

蘸:

zhàn。

引:

延伸。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陂:

bēi,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岛。

绕:

环绕。

对花的护卫。

妖娆:

娇艳美好。

娆,ráo。

陌:

这里是小路。

9、根据意思找出相应的成语。

⑴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美不胜收)

⑵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喜笑颜开)

⑶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应有尽有)

⑷客人到了这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宾至如归)⑸

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

(浩浩荡荡)

10、读读背背

林绿荫深 浓淡相宜 花团锦簇 迎风弄姿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11、荷  花(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墨  梅(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杨 柳 枝(唐)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杏  花(南北朝)庾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2、《知识改变了我》科学家陈章良写的一篇介绍他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

学习这篇文章,要使学生理解陈章良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了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

文章结构紧凑,以时间为顺序娓娓道来。

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科学原理讲述深入浅出。

语言明白晓畅,亦庄亦谐。

13、《科学家阿基米德》通过两个故事,介绍了科学家阿基米德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及其伟大的人格,赞扬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1.选材典型,中心突出。

2.场面描写生动、感人。

14、写近义词。

反射(曲射)奇怪(惊讶)平静(宁静)专心(专注)发觉(发现)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15、《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节选自作家文璐的《华罗庚》一书,介绍了华罗庚从杂货店“小掌柜”到数学家的成长经历,赞扬了他刻苦学习、忘我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华罗庚的成长历程,脉络清晰。

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16、《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写了小女孩儿三次遇到爱因斯坦,这三次交往可用“相撞”、“相遇”、“相邀”三个词语概括。

本文并没有提及爱因斯坦的研究工作,而是记叙了他与一个小女孩儿从相遇到相识直至相交的过程,其目的是要通过另一个角度反映爱因斯坦的伟大以及他为了科学事业而不拘生活小节的精神,从而表现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

文章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叙述。

并通过外貌、动作、语言以及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品质。

17、日积月累

  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

  我想把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

———李四光

  读书可以获得知识,思考才能去粗存精。

———奥斯本(美国)

18、关联词语填填看!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

 ……可是……

2.假设关系

  如果……就……、

要是……那么

  无论……都……、

不管…也……、

倘若……就

  、要是……就……

3.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

  即使……也……、

  是……是……、

  既……又……

4.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不光……也……、

  不仅……还……

5.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是……还是……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6.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因此……

7.承接关系

  先……再……、

  首先……然后……、

  先……然后……接着……最后……

8.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因为)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很细致,(所以)写起文章来内容很具体。

  李明(只要)能虚心听取意见,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如果)人类乱伐森林,(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类生存环境。

  我们的班长(不但)工作负责任,(而且)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

  (因为)小明同学关心集体,(所以)同学们都选他当班长。

  (只要)平时刻苦训练,(就)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只有)是自己的书,(才)可以在书里的空白处记下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因为)字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所以)我们称它为“无声的老师”。

19、《珍珠回归》的作者李海宝。

20、《清炒海螺蛳》为一篇散文,借对清炒小螺蛳这道菜的喜爱,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这也是一篇寄情于物的文章,作者计秀卿还运用插叙手法,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严密、更紧凑。

21、望 大 陆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注释】兮:

xī。

相当于“啊”。

殇:

shāng。

战死的人。

〔于右任(1879-1964)〕 陕西省三原人,祖籍泾阳。

中国国民党元老,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反对满清帝制的革命。

他出生入死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奋斗,可以说是民国的元勋之一。

辛亥革命后,他在南京临时政府任重要职务,之后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

1949年羁留台湾之后,他仍然身居国民党要职,是一位德高望重、风范长存的长者,在台湾深得朝野各界人士的敬重。

于右任先生学识渊博,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国学造诣很深,在台湾可以说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

他一生爱国,虽然身居台湾,却深深想念大陆,思念故乡,思念亲友,热心期望祖国统一。

乡  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有6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在大陆有人民日报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

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

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年至1989年《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22、日积月累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脱离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巴 金

23、《飞吧,你飞吧!

》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革命题材小说《红岩》,题目是编者加的。

〔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人物原型名叫宋振中,1岁时和妈妈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重庆白公馆监狱,1949年9月6日,和妈妈徐林侠、父亲宋绮云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戴公祠,当时,“小萝卜头”宋振中只有9岁。

小萝卜头在监狱里被关押了8年。

文中的小虫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可爱和美丽)

  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呢?

  5、同学们,在我们眼中,这只是一只极普通的小飞虫,可为什么在小萝卜头的眼里会是这么美丽、可爱呢?

  是啊,小萝卜头从出生就在监狱里,他心中最渴望的就是自由,他每天都会踮起脚跟,去看望监狱外面的景色,此时,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

(课件出示)

  谁能把这种向往与渴望读出来?

  我仿佛看到了,监狱禁锢了小萝卜头的身体,去不能锁住孩子的思想,孩子的心向往着白云底下的山那边,向往着无限广阔的世界。

  这时,给孩子带来希望的精灵来了,一只小飞虫,多么新鲜的生命啊,小虫怎能不可爱、不美丽呢?

  谁能把这种美丽与可爱读出来呢?

(注意突出那些词语)。

  真美啊,如此可爱的小虫,它是自由的使者,它给牢房里失去自由空气的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新鲜气息,带来了自由的希望,它更能坚定革命者的信心——好好活着,勇敢斗争,迎接解放。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这段话,读出对小虫的喜爱,读出对革命者的敬佩,读出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齐读第九自然段)

  失去自由,人竟然还不如一只飞虫,对铁窗里的人来说,小飞虫也是值得羡慕的,因为它拥有自由。

  6、同学们,当你看到如此可爱的小虫时,你会忍心伤害它吗?

小萝卜头会忍心伤害它吗?

(不会),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你能将他的小心翼翼读出来吗?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呢?

试试看吧!

  小萝卜头如此珍爱这只飞虫,但他捉住它后,为什么又将它放了呢?

  长年孤独的监狱生活,没有玩伴,没有游戏,没有玩具,小萝卜头是多么渴望把这只漂亮的小飞虫留下来啊!

他是多希望可以每天同它做伴,同它说说话啊,然而当他要把它据为已有时,他受触动了,而且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

小萝卜头在想些什么呢?

  是啊,我已经没有了自由,不能让你也失去自由,于是他轻声说道:

飞吧,你飞吧!

  把你放在火柴盒里,就是把你放在了监狱里,我不能这样做,小飞虫:

飞吧,你飞吧!

  自由是多么美好而宝贵的东西啊!

我要看着你自由自在地飞翔,让我们再次对小飞虫说:

飞吧,你飞吧!

  7、小萝卜头最终将小飞虫放飞了,在飞虫自由的飞行中,寄托着他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放飞了小虫,同时也放飞了他的理想,那你知道小萝卜头的理想是什么吗?

  (中国快快解放,狱友恢复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小萝卜头才希望大家能像小飞虫那样,飞回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像小萝卜头那样,充满希望,齐读课文最后一句:

“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8、拓展:

同学们,我多希望小萝卜能像小飞虫那样,舞动着自由的翅膀,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可是可恶的特务们把他杀害了,如此可爱、善良的孩子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但是他的坚强、他的善良、他的始终向往自由的心灵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24、囚  歌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guān)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

惠特曼(美国)。

我,不愿跟爱唱的小鸟争一个短长;

我,渴望去那寥廓的天宇高高飞翔。

是雄鹰和海鸥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那金丝雀和学舌鸟决不是我的理想。

我,不习惯用甜美的颤音柔声啼啭(zhuàn),

我要在自由、欢乐、力量和意志的

蓝天展翅翱(áo)翔。

25、画 眉 鸟(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知:

方才知道。

锁向:

关到。

自在啼:

自由自在地鸣叫。

26、《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文为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

文题《黄河之水天上来》化自李白的诗作《将进酒》的第一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本文题目即表现出文章的基调:

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文章综合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黄河的雄伟气势与神奇风采,生动传神。

而且不断变换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