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8368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docx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

  我自吟诗我自清

  ——读《蒋勋说唐诗》一书有感

  曾杨才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这首名为《天涯》的五绝,时常出现在蒋勋先生的画作里。

第一次看到时,我很惊讶蒋勋先生的佛性禅心:

山光日影,鸟语花香,淡淡斜斜,尽入眼底。

后来知道,这诗是唐代李义山的作品,我是自己孤陋寡闻了。

  这回读书社指定要看《蒋勋说唐诗》(中信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我细读一过之后,了解到这本《说唐诗》,是从美学与文学的角度来引导欣赏唐诗的美学意蕴:

画面感、唐代诗人的生命与宇宙观。

在蒋先生的眼里,唐代的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黄金时代,其独特的灿烂与华美仿佛人生命的一次出走,一次度假,一次异于汉文化传统农业文明的狂放与豪迈,与异族之风韵类同。

他从铺陈唐代的整个大背景开始,然后重点放在"一篇五人"之上,最后以唐代诗歌形式的完美、成熟收束。

"一篇"即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五人"是盛唐的王维、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以及晚唐的李商隐。

其间,谈到唐代诗人大宇宙观的生命意识和自然流露的骄傲、自负时,还花了一些篇幅谈到陈子昂。

  作为画家和美学家的蒋勋先生来说唐诗,完全属于跨界之作,对诗篇的解读虽偶有妙思,但鲜有个性和创见(很多见解就是闻一多先生的《唐诗杂论》和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里的结论,读来实在也没有什么深度和新意),然而就因为跨界和蒋勋先生的名声,却带有很强的普及性,读的人反而很多,对闲人读诗词的确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是,我合上书本细思,却只是鲜明地感受到四个字:

"美言不信!

"内容、表达上纰漏之多,大有焚琴煮鹤、牛嚼牡丹一类煞风景之感。

古人云:

"开卷有益",真的是开什么卷都有益吗?

孟子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书籍如汗牛充栋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审视阅读呢?

这就很有说说的必要了。

  下面我们先来看些蒋勋先生信口开河的例子:

  "滟"是什么?

是日光或者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这个字本来是水字边,又加上一个形容花的艳丽的字。

(第33页)按:

滟,水波流动貌,或水满或水满而溢出。

何时成反光了?

这个字难道还有不是水字旁的么?

而且"艳"字本也不是形容花的艳丽的,是鲜艳、漂亮之意,是用来指美女的。

后引申指色彩鲜明或指有关爱情方面的事。

  "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畦一畦的圃,就是田。

(第35页)按:

甸,古指郊外(古时外城称郭,郭外称郊,郊外称甸)。

咋就成田了呢?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凝睇’就是忍住眼泪。

"(第176页)按:

凝睇,定睛看也。

广东话中说"看"还用睇字,啥时就成了眼泪了呢?

  这些对字词基本意思的解释,望文生义,随意挥洒,令人生畏。

  再如对仗音韵方面的,随手挑几处:

  "卷不去"与"拂还来"是非常好的两个对仗,只有唐诗才会有这么讲究的对仗关系。

"白云"和"青枫"也是对仗(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两句):

颜色对颜色,名词对名词。

(第42页)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怎么成了"两个对仗"?

只有唐诗讲究对仗么?

注意"只有"二字!

难道宋诗什么的就不讲究对仗了哈?

还有,"白云"和"青枫"句对仗么?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非常对仗的句子,形容女子的美。

(第167页)不是连小学生都知道,"回眸一笑百媚生"跟"六宫粉黛无颜色"不对么?

  "悠"韵、"愁"韵、"楼"韵大概是古代诗人用的最多的韵,因为这个韵部的字都很漂亮。

你不相信可以看看喝酒的"酒",发愁的"愁",秋天的"秋",上楼的"楼",这些放在一起已经很像诗了。

(第39页)按:

这几个是韵脚字,全属于"十一尤"韵,有那么多韵部么?

而且这是用的最多的韵么?

诗人喜欢用的韵,难道不是因为情感或韵部宽的原因而是因为字漂亮么?

蒋勋先生在这儿似乎随意发挥了。

其实,韵字是有声音意义的,而"四支""七阳""一先""八庚""十一尤"等韵部,古人写诗喜欢用,是因为宽韵罢了。

  "江潭落月复西斜"中的"斜"字在古代是开口韵,这里押的是"发花"韵(第45页)按:

上平声"九佳"韵,下平声"六麻"韵,合称"佳麻"韵,何来"发花"韵?

况且"发"是入声字,怎能与"花"同韵?

  讲古诗而没有严谨的遵守格律和音韵方面的知识,只是任意地满嘴跑火车,越普及,读的人越多,就越贻害无穷啊!

  文化方面的差错也有很多,我继续从他讲的《春江花月夜》和《长恨歌》中举例:

  初唐时,还有很多五言、四言、六言夹杂的诗句出现,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初唐诗人王勃,他最有名的《滕王阁序》,我想大家在教科书里可能都读过,他写: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是四言,"谁悲失路之人"是六言,"萍水相逢"是四言,"尽是他乡之客"是六言,还是在用"四六"的形式,这是魏晋南北朝的诗人琢磨出来的规矩和结构,一直延续到初唐。

(第27页)蒋勋先生说的是诗的演变吧,竟然拿一篇赋文来做依据!

这是哪儿对哪儿啊,连文体都不弄灵清,夫复何言?

可偏偏就是《滕王阁序》后面的《滕王阁诗》,却是一首转韵的完整的七言诗,其实这就已经是自打嘴巴了。

  再看下一句:

直到《春江花月夜》出现,()我们看到一个很完整的七言诗的形式。

(第27页)要说七言诗完整的形式,汉武帝的《秋风辞》,曹丕的《燕歌行》不就是么?

要说完整而完美的七言诗,就初唐时期,在张若虚之前的就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王勃的《滕王阁诗》,杜审言的《渡湘江》,以及引领了曹雪芹创作《葬花吟》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名篇,与张若虚同时代的沈佺期、贺知章等也都有许多七言杰作,难道能说《春江花月夜》就是七言形式上完整的作品么?

  "温泉水滑洗凝脂"我们看到了文学史上非常少有的对女性肉体的直接描述,"凝脂"这两个字,大概不是会被经常运用的。

也很少会被男子拿来形容女子的身体。

(第168页)早在《诗经卫风硕人》里就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了好不好!

而且从宋代的话本始,及至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里,哪一个不是喜欢用"肤如凝脂"来形容女子的呢?

  这只是我仅在两篇以张若虚和白居易为主题的演讲中摘举的例子,其实在书中,王维和李白也都十分受伤。

歪曲史实,整蛊国籍血统等等,真是兴会淋漓啊!

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学友们只要去翻翻书,都显而易见的。

在本书里,蒋勋先生总是喜欢将个别说成普遍,将一次说成永远。

说者口滑,听者耳顺,效果呢,的确蛮不错的。

至于文外之旨,生命美学,那你就听他掰下去好了。

  诸位,像这样不严肃的演讲,不严谨的写作而成的书,我认为不读也罢!

  那么,我们该读些什么书呢?

我以为,我们读书,研究文化和文学,首先要会做加减法!

先做加法,后做减法;30岁前做加法,30岁后做减法。

加法重要,减法更重要,也更为艰难。

减法难做,是因为我们曾经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里高度;其次,缺少品鉴高度,青年一代多无法顺利阅读中国文化的传世经典,整个社会的文化也愈来愈堕落无底线,许多浅妄之徒的作品都显荣一时、哄传一时了。

更有些所谓的"专家"跨界反串,赚足眼光,但多是人云亦云,甚或纰漏百出。

诸如此类。

  但是,只要是精神文化,绝对是有品级上的高低之分的,这是文学的高贵之处!

记得《红楼梦》中林黛玉曾推荐香菱去读王维、李白、杜甫三个人的五律、七律和七绝,他们三人就是唐诗的三座高峰,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的:

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

因此林黛玉才推荐香菱去读他们诗集。

所以,在我们这个应该做减法的读书年代,一句话:

必须读原典!

读高品级的中国文化、文学经典原著!

读书人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离,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诗经》到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原典呢?

  我认为,吟诵是学习古典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十讲》中就曾提出: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吟诵,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生命活态,它能深化对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

古典诗词文赋包含了很多文字本身所没有的意义,但这些意义是附随作品的声音一起流传的。

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

古人的心态、情绪、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

古人作诗时,往往一边构思,一边吟哦推敲作品的音节的。

100年前,每个读书人都会吟诵,只有吟诵,才能分辨出哪个字音最美,阴声阳声哪个最好。

所以诗都是"吟"成的。

你看,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因此,作为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的特有传统方式的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

  有书友可能会说:

"我们朗诵多美啊,何必要吟诵呢?

"其实这不是声音美不美的问题,而是对不对的问题。

吟诵与朗诵的区别,在于吟诵是汉语自古以来的读书腔,是读我们的声调型语言的,是正确的,而朗诵是话剧腔,是读重音型语言的,读现代文合适,读古典的诗词文赋就矫情了,读不出文气和诗韵。

所以古典的诗词文赋要吟诵,而不是朗诵。

  其实,用吴语吟诵诗词是最佳方式(当然,粤语、闽南语也好),因为吴语完整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入声词发声急促有力,实乃"汉语之骨".如果用吴语和普通话分别读一遍杜甫的《佳人》,岳飞的《满江红》或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很明显可以感觉到,吴语念得更有力,更押韵,更符合原词的感情特质。

这是因为原词用的是入声韵,只有念出这些入声字,才能充分表现出词的声情。

其实,一直到民国以后的"老国语",都保留了入声字的,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保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

可惜自推行普通话后,取消入声,人为造成与古代文化的割裂,传承两千多年的雅言消失,"兴于诗"的传统也难以恢复,这是中国文化躯体上斫深见骨的伤痕。

  有子曰: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是什么?

"本"就是修身。

《大学》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国传统的各种活动,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等,一切都是以修身为核心的。

我们的读书吟诵,写诗写文章,也都是为了修身,为了增加生命的厚度,为了活出人的本色!

最后,让我用大荆话为大家吟咏一首古诗。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

  作者:

曾杨才(三禾读书社第七小组)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