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2507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docx

蒋勋说唐诗春江花月夜

 

蒋勋说唐诗:

春江花月夜

 

一、唐代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1.我们看到一朵花开放,特别灿烂、特别华丽,可我们大体没有方法认识一朵花开放的辛

酸,它那么期望生命达成的过程,它怎么去达成它经历了哪些冰雪、霜雹、风雨我们要看花的

华丽,却不要看花得以达成的残忍,实际上是不行能的。

残忍是我们自己过滤掉了。

2.我们抱着一个小宠物的时候,自然感觉不到残忍性,但是当我看到一个温柔的人,抱着

一个小宠物,经常会有一种悲伤,由于这个生命其实已经被豢养为此外一种形式。

这也是一种

残忍。

一个生命,只需有生态上的改变,必死无疑。

我们没有给它任何自由意志,我们也没有

给它求生的可能。

3.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就是生命的个体强度跟集体的互相依靠感之间经常找不

到均衡。

为何会出现一个唐代很可能是由于集体的依靠感觉了必定程度,个人的潜能已经无

法获得开释,因此唐代出现了。

4.唐代调整了一下历史的角度,给个人以空间,武则天、唐太宗、李白这些人得以出来。

不用担忧个性的开释会给社会造成大杂乱,接下来的宋代又会回到农业伦理。

我们不用去骂唐代的人,宋代此后武则天跟李白被骂得很惨。

这些人被认为目无纲纪、没法无天,由于宋代重

新出现了土地依靠的关系,它自然用这类角度去对待唐代。

5.唐代为何会带给我们感人由于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丽,同时我们也知道这不过在美

学上做了一个均衡跟提示,不用担忧在现实中间会产生某些副作用。

唐代是“负”,而不是“正”,我们文化的正统还是农业伦理。

唐代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久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本分地去依据农业伦理。

6.为何我们特别喜爱唐代由于会感觉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日是去露营和度假的

日子,唐代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我经常跟朋友们说,在农业伦理里受不了的时候就出走一下,去唐代过两天再回来。

二、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的前四句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哪处春江无月明。

”此中第一句的“平”和第二句的“生”、而后再是第四句的“明”,都是

押韵。

每四句是一个韵,一共有九次转韵,全诗九段,有三十六句,三十六句组成了一个特别

完好的构造形式。

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思索,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满关系,终于实现了。

 

2.张若虚是一个诗作特别少的人,因此好多人对他的作品不熟。

但是清代人编《全唐诗》,

说这篇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

这个人作品不多,只有一两篇作品,因此叫孤篇;“以孤

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说比所有的唐诗还要好。

做诗人做到这样真是很过瘾,平常不轻易出手,

一出手就是最好。

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张若虚个人化的才华表现,而是重申初唐

期间,人的精神有一种亘古未有的辽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开始有一种扩大。

3.我第一个想跟大家互换的建议是对于题目。

可能你们会听到好多地方用到《春江花月夜》,

有一首国乐的曲子就叫做《春江花月夜》,其实它起初的名字叫《渔舟唱晚》,好多中国的画

家画画,也爱给画作起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仿佛变为了美好光阴、黄金光阴

的代名词。

张若虚写了这首诗此后,这个名称就持续下来。

4.“春江花月夜”究竟是什么意思最风趣的是,这五个字所有是名词:

春季、江水、花朵、

月亮、夜晚。

我将这五个名词形容为一首交响曲的五个乐章,整首曲子有五个主题,春季是一

个主题,江水是一个主题,花是一个主题,月亮是一个主题,夜晚是一个主题。

五个主题在交

错,它们中间发生了三棱镜般的折射关系,假定春季是一面镜子,花是一面镜子,江水是一面

镜子,镜子中间产生了多重投射与折射的关系。

这首诗之因此迷离错综和意愿丰富,是由于它

的五个主题都是独立的。

三、生命的独立性

1.诗中间,生命的独立性是遇到颂扬的。

在历史上,假如我喜爱武则天这个角色,跟她取

不获得政权没有必定关系,而是由于我看到她对自己独立个性的达成。

《春江花月夜》之因此

美,是由于它在充足的自我的独立性中间,才会去赏识此外一个完好独立的,跟它不一样的生命

状态。

2.美学意识特别现代。

二十世纪初,巴黎开始尊敬每一个不一样的生命。

一个女画家罗兰桑

妩媚得要死,永久都是楚楚可爱,很娇弱的感觉。

有人喜爱她,有人不喜爱她,但大家都尊敬

她;此外有一个俄罗斯来的移民叫苏蒂纳,穷得要死,每日去做苦役,在码头上搬完东西,然

后回家画画,他喜爱画被宰杀后的牛。

罗兰桑与苏蒂纳这样不一样,可他们同时在巴黎,并且他

们能够做朋友,认为相互代表的是巴黎画派两种不一样的美学。

3.也有这样的特质,武则天在获得政权的过程中间,最大的阻碍是作为一个姓武的,要去

强抢李姓政权,李家自然会有反攻。

初唐时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是很出名的一篇文章。

“檄”

就是贴在墙上的看板、大字报,昭告天下说武则天有多坏,因此要起兵征伐她,“檄”主要就

 

是供给舆论支持的。

武则天作为一个有雄才大概的执政者,她上朝的时候,让他人把这个檄文

撕下来念给她听。

4.这篇文章写得很真切,武则天出身低贱,“曾以换衣入侍”,就是在卫生间里替皇帝换衣

服。

在传统的农业伦理中,你的父亲、祖父是怎么样的,你大体也就差不多是怎么样的。

武则

天根本就不在意这些,这里面就有了现代伦理的因素。

武则天感觉文章讲得很对,可“我就是

这样子,关你什么事”文章一步一步地形容,到皇帝逝世不久,武则天获得政权,“一抔之土

未干”——皇帝墓地上的土都还没干,“六尺之孤何托”——一个已经长大,应当继承皇位的

李家后辈,居然被废掉了。

其实“六尺”已经是大男人了,可“六尺之孤何托”意思是谁来照

顾他。

这里面的语言跟思想所有是农业伦理,由于依据农业伦理,皇帝死后,继承皇位的应当

是他的长子,而这个长子居然被废掉,由武则天来做皇帝。

5.但是武则天的个性中有孤单意识,有流浪、冒险精神,有来自游牧民族的个人生命“物竞天择”的部分,这与农业伦理依据的是两种不一样的逻辑。

因此武则天听着听着,就开始赞叹这篇文章,还问宰相是什么人写的宰相说是骆宾王。

当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时候,武则天判断这篇文章会对老百姓有特别大的影响力,由于这两句诉诸于农业伦理中的忠孝,她感觉这篇文章真是击中要害。

她就遗憾地说,骆宾王这样的人材,宰相居然没有招他入阁,这是宰相之罪啊。

6.武则天不感觉这篇文章在骂她,她从执政者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骂武则天的部

分是能够抽离掉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骆宾王有骆宾王自我达成的方式,武则天有武则天自我达成的方式。

武则天在自己的孤单中间,会赏识骆宾王的孤单,而不是处于对峙的状态。

在现实中间,事关政治的抢夺;但是在美学的层次上,每一个生命都会赏识此外一个生命,这才

是花季出现的原由。

所谓的花季,就是所有的生命,没有高低之分。

春季、江水、花朵、月亮、夜晚,这些存在于自然中的几个主题,有时间因缘际会发生了互动的关系,可它们又各自离开。

它们是知音,它们也是陌路。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喜悦,归卧南山陲。

”(王维《送别》)他们老是在路上遇到人,就喝一杯酒,变为好朋友,而后擦肩而过,又回到各自

的孤单,这里面没有一点小家子气的生命意愿。

四、空里流霜不觉飞

1.《春江花月夜》为何影响力这么大由于这是初唐诗中最拥有模范性地将个人意识提升

到宇宙意识的一个例子。

当生命经验被放大到宇宙意识,张若虚在文学技巧上又把漫无边沿、

天马行空的思想拉回来——“江流委宛绕芳甸”。

他的眼前有一条河流,“委宛”地流过“芳

 

甸”;“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洼一洼的圃,就是田。

为何叫“芳甸”由于不种稻子,不

种麦,而是栽花。

河流弯曲折曲地流过种满了花的、发散着香味的土地,“江流委宛绕芳甸”

将主题变为了“江”与“花”的对话。

2.下边一句是月亮与花的主题:

“月照花林皆似霰。

”这首诗很好玩,一开始的时候是春季,江水在流,而后月亮慢慢升起,潮水上升。

早春节气,空气很凉,夜晚的时候,水汽会结成一种薄薄的透明的东西在空中飘,也就是“霰”。

花有好多颜色,红的、紫的、黄的,当光亮的月光照在花林上,把所有的颜色都过滤成为银白色。

我们看到张若虚在慢慢过滤掉颜色,由于颜色是特别感官的,但是张若虚希望把我们带进宇宙意识的本体,带进空灵的宇宙状态。

“江流委宛绕芳甸”中的“芳”是针对嗅觉;“月照花林皆似霰”是针对视觉。

江水把气味冲散,月光把花的颜色过滤。

3.“空里流霜不觉飞”就特别像佛教的句子,这里的“空”恰好是佛教讲的“空”,能够

是空间上的空,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空。

春季的夜晚会下霜,但是由于天空中充满了白色的月光,因此霜的白感觉不到了。

这是张若虚诗中出现的第一个有哲学意味的句子,就是存在的东西能够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听起来很抽象,但是生命里其实有好多东西存在,我们经常已经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比方死亡向来存在,但是我们素来感觉不到死亡。

4.“汀上白沙看不见。

”由于沙洲上的沙是白的,月光是白的,因此汀上有白色的沙也看

不出来,这句诗也是在说存在的东西,我们根本不感觉存在。

开始的时候讲春季、江水、花朵、月亮、夜晚,特别灿烂。

但是这两句诗一下将境界推到了一个空白的状态。

五、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一首完满的诗,第一需要构造上的精华。

假如我们相信天才论,张若虚真是一个大天才。

否则就是时代真是到了瓜熟蒂落的阶段,这首经得起这样剖析与商讨的诗才可能产生。

从“月

照花林皆似霰”,到“空里流霜不觉飞”,再到“汀上白沙看不见”,就是所有的存在都变为

了不存在。

“江天一色无纤尘”——江水、天空所有被月光一致变为一种白,没有任何一点杂

质。

“空”就这样被推演出来了。

所有全部都不过临时现象,是一种存在,但是“不存在”是

更大的宇宙实质,生命的实质或宇宙的实质可能都是这个“空”。

不不过视觉上的“空”,而

是生命经验最后的背景上的巨大的空。

2.“皎皎空中孤月轮”,在这么巨大的“空”中间,只有一个完好的圆,“孤月轮”就是

一个圆。

听过美术史的朋友大体都记得,西方在二十世纪二十年月到三十年月,像蒙德里安这

些人,向来在找几何图形的实质,与唐诗的状态特别像,就是追问到最后宇宙间还剩下什么。

 

我们有时会讲到“洪荒”,洪荒是没有人的时代,没有建筑物的时代。

我们今日在高雄的西子

湾海港,会看到景色,也会在顷刻间看到洪荒中的高雄,或许被命名以前的高雄,在这个情形

下,人被放到自然中去做谈论。

我不知道大家可不可以够理解,往常我们在现象中间的时候,只

能谈论现象中间的相对性;但是当一个文学家、艺术家把我们带到了哲学的层面,他就会去问

实质的问题,实质的问题也就是绝对性的问题。

3.“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在公元七世纪左右,站在春季的江边看夜晚的花朵,而后

他问,谁是在这个江边第一个看见月亮的人这个句子字面意思一点都不难懂,可我们听到这个句子会吓一跳。

我们在任何一个傍晚在西子湾看到彩霞,假如问谁第一个在这里看到彩霞的那就问到实质了。

往常我们极少看到这类重的句子,由于这完好部是哲学上的追问,他突然把人从现象中拉开、抽离,去面对苍莽的宇宙。

我们大体只有在爬高峰时,才会有这类感觉:

抵达巅

峰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巨大的孤单感,视觉上无尽苍莽的一顷刻,会感觉是独与天地精向来往。

4.这类句子在春秋战国出现过,就是屈原的《天问》。

屈原以前问过近似的问题,以后就

没有人再问了,农业伦理把人拉回来,说问这么多干什么,你要把孩子照料好,把妻子照料好。

汉诗里面会说“努力加餐饭”,唐诗里面的人仿佛都不吃饭,所有成仙了。

他们问的是“江畔

何人初见月”,关怀的不再是人间的问题,而是生命实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的月亮此刻照在我身上,但是江边的月亮最早什么时候照到了人类这个句子这么重,所问的问题也是无解。

5.唐诗之因此令我们吃惊,就是由于它有这样的力量,也就是宇宙意识。

大多数朝代的文

学没有宇宙意识,但是唐诗一上来就波及了。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念天地之悠悠”

也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这样巨大的、无穷的时间跟空间里的茫然性。

我感觉茫然绝对不是悲

哀,此中既有狂喜又有悲痛。

狂喜与悲痛相同大,征服的狂喜以后是茫然,由于不知道下边还

要往哪里去,面对着一个大空白。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步一步推到“空”

的实质,当水天一色的时候,变为绝对的“空”。

生命状态处于空之中,实质因素就会出来。

这是《春江花月夜》第一段中间最重的句子。

6.这么重的句子出来此后,接下来怎么办神来之笔以后就是沉静。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

候,读到这两句,就想张若虚下边要怎么收由于下边还有一大部分。

其实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应

该会停下来,不会再持续读下去了,我们会被诗人带着去想这个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

月何年初照人”,我们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接下来给出一个特别平庸的空间,也就是回到

 

平常:

“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相像。

”是他完好用平常性的东西来把“江畔何人初见

月”这么重的句子收掉,第一个段落就此结束。

7.任何一个创作者写出一个惊人的句子,波及哲学命题的时候,必定要用比较相反的方法

再往回收,否则读者会没有方法思想。

“人生代代无量已”,就是人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没

有停止。

这是很平常的句子。

唐诗好就幸亏能够伟大,也能够平庸、简单,由于它什么都能够

包含。

假如选择性太强,格局就不会大。

比方南宋的词,特别美,特别雅致,但包含性很小,

只好写西湖旁边的一些小事情。

而唐代就很特别,灿烂到极致,残忍到极致。

我们常说“大唐”,

“大”就是包含。

今日假如我去做诗歌评审,看到“人生代代无量已”这样的句子,会感觉真

俗气,但是张若虚敢用,由于他用的地方对。

“江月年年只相像”,江水、月亮每年都是相同

的,水这样流下去,月亮仍旧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是自然中间的循环。

8.下边一句又是一个让我们有点思虑的问句:

“不知江月待何人。

”此中的“待”,是我

特别喜爱的一个字,这里的等候是指江山有待,他感觉江山在等什么人。

我们回想一下,当陈

子昂站在历史的一个顶峰上,说“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他之因此这样自负,是由于他

感觉江山等到他了,在先人与来者之间,他是被等到的那个人。

生命低微地破灭着,一代又一

代,但是有几个人物的生命是发亮的,是会被记着的张若虚说“不知江月待何人”,里面有很

大的示意。

在这个时辰,在这个春季,在这个夜晚,在花开放的时辰,在江水的旁边,他仿佛

被等到了。

“不知江月待何人”是“不知”还是“知”接着前面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年初照人”,一起流露出的是唐诗中特别值得思虑的自负感。

9.接下来是“但见长江送流水”,水不停地流过去。

自古以来,水被用来象征时间,孔子

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讲的就是时间。

在中国文化中间,水的象征性特别显然,向来

代表着不停流逝的时间。

“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用水做象征,来表达这个意思。

“但见长江

送流水”的张若虚,感觉宇宙间有自己不认识的更大的时间跟空间,顷刻之间,他个人的生命

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

假如说魏晋南北朝向来都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

但一直没有澎湃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升到惊人的状

态。

 

有些句子,在读过以后,依旧时时回味。

每一次重温,都是一次享受,带来新的感悟,新

的收获。

冯骥才的《珍珠鸟》中有两个句子,于我,即是这样。

一个在开头:

“真好!

朋友送

我一对珍珠鸟。

”另一个在结尾:

“信任,常常创建出美好的境地。

”后一个句子,犹叫人感触

 

万千。

优异的文学作品也能带给我们信任么我想是的。

这类信任,不一样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不是看到他的快乐你能分享,认识他的悲伤你能分担。

而是你愿意相信作者的描述,你衷心地为他赞叹。

在念起他的作品时,你似被文字感人,被文字征服,一心要用他的话来取代自己的思虑。

只在放下书籍后,你才挣脱这类约束,开始自己独到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于我,即是这样一幅画卷。

高二的语文课上,日日念着诗词,心头逐渐轻轻地涌现了对那个世界的向往。

此后老师要求每个班出一个与诗词相关的节目表演。

我们班是合唱。

题名定下来,是春江花月夜。

我一见

那名字,不由自主轻轻“啊”了一声,引来同桌一声好心提示。

我怔住,久久不可以回过神来。

五个实字,每个字背后都是一道绝佳的好景色。

五个字顺下来,一个连词也不用。

接下来开始抄黑板上的诗词,我写得分外仔细,看着簿本上九行整齐整齐的笔迹,一时自己也出了神。

抄完了,极震撼,亦极喜爱。

但是我依旧执拗地认为,写景写情的诗,永久入不了第一等。

惟有满怀志向的诗,才是上乘境地。

况且张若虚的名字又那么陌生。

这诗,好虽好,我却断不肯认可它是一等一的好诗。

此刻看来,年少狂妄,这话真没错。

合唱时,我们配的音乐是《梁祝》,而并不是《春江花月夜》。

许是由于前者更为出名,同学们都会唱吧。

看到这首诗,心中的一片欣喜犹如泉涌。

一个念想逐渐升腾:

背诵全诗。

到最后,我也真的做到了。

其实,按演出要求,我们只需背下一半。

开头八句是齐唱。

我陶醉在一片歌声中,更陶醉在那诗行里。

心中开始了激动。

眼前出现了一个宽阔的境地:

一江春水慢慢东流,四野静静无声。

月光溶溶,洒在辽阔的水面上,微波荡漾;月光流泻在江畔一片片的叶子和花上,洁白如霜雪;清风微拂下,投在月光穿不透的角落里的参差斑驳的黑影也在抖动。

江面视线宽阔,四周美景目不暇接。

我暗想:

作者必定在江边屹立了许久,这才感觉到月下春江的风光无穷。

春夜洋洋自得,也叫静静凝视着她的人洋洋自得。

我想象着,陶醉着,忧如自己也走在春夜的江畔,寻花、看树,立时理解了什么叫做身临其境。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一句尤叫我惊讶。

写出眼前见得之景,简单。

道出眼前不得见,且叫人赞口不停,乃是真切大手笔!

飞霜白沙不比花木夺人眼,它们是那么渺小稍微,不觉、不见。

作者却写出来了,我仿佛真的看到春夜里,飞霜逐渐凝固,白沙静静隐

没在月色中。

这么细腻的感觉,假如不是在江边屹立许久,不是凝思远望,不是一心浸渍此中,

 

怎么会感觉到又怎样道得出我大惊,不敢再小看这诗,更不敢再小看这诗人。

接下来的八句,是由一个同学朗读的。

当我听到: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量已,江月年年只相像。

”不由心中又是一惊。

以前粗粗阅读,只知诗中有情有景,岂

料紧随美景以后的,竟会是这样的提问!

竟会这般大气!

不由忆起了李白的《把酒问月》:

“今

 

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前照先人。

先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这样。

”两位诗人的感触何其相像,又毫无剽窃参照之嫌,只觉是所见略同罢了。

而张氏仿佛愈甚一筹,由于他的落脚点似

在人的代代相传上。

读到此处,一种骄傲感浸透浑身,我忧如经历了一场浸礼,精神为之一振。

而大诗人李白则只在叹息从古到今不变的一面——明月与人的望月。

能有这样的真理入诗,在诗中又抒发地这样贴切自然,这样有力,感人心弦。

千载之下,我犹喟然。

无疑,作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江上月儿亘古不变,千万年来向来静静地俯瞰大地,把她

的银辉洒向每一寸土地。

流水自然永是流逝。

江畔的人,没法与天地比寿。

过往的祖先不回头。

新的一代却仍旧会来江边望月,也会创建出新的灿烂。

张若虚望月时,月亮已叫他的古人仰头看了多少回,多少代;张若虚以后,到我们,一千多年过去,月亮又叫人们望了多少回,多少

代。

但是人寿虽短,人的种族却能够持续下去,人类可贵的文化遗产却能代代相传。

月儿与流水无所谓寿命,她们也没有后辈。

千百年来,她们惟有孤寂地守着这个世界,看白云苍狗,沧

海桑田。

而人却能在有生之年演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追求,塑造出一各种灿烂多姿的风范。

心潮汹涌之际,我也逐渐理解了什么叫做“盛唐气象”。

细细体会诗意,才觉察我们当年为表演而采纳的分段是多么不合诗意。

于是我不肯再回顾过往,重复当年的无知,且只顺着诗行,往下看去。

很快即是抒发的相思情了。

这里有游子的想念,也有思妇的等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想念仿佛更典型,就顺着这条线持续我的思路吧。

或许,在中国人眼中,月儿是一面高挂在九天之上的明镜。

不论你置身哪一个角落,看见她,你便像看见不得相见的亲朋。

或许,你还会执拗地认为:

对方必定也正望着月儿,想念着你。

在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之中,月儿早就是一个默认了的怀人的符号。

“从别后,忆相遇”,晏小山的句子,那样真切地照进离人内心。

分别了,心中就有了想念;想念中必定包含着回想。

多少欢笑,多少清泪,都是这般熟习而又陌生。

想念着的人儿在高楼上凭栏单独彷徨,仰头看见天幕上一轮明月。

那月儿,又大又圆,又漂亮,又洁净,恰似刚才经过一场精心的梳洗妆扮。

不过月儿里头分明还有个朦朦胧胧的人影儿在翘首相待。

难怪说,月明楼高休独倚。

她不敢再看月亮一眼,只得低了头,返身入了闺阁。

 

静静地,她坐在梳洗台前,轻轻一抬眼,不想又看见镜子里正映着那洁白的月亮。

在月影的呼喊下,满心的愁苦与愤慨油然升腾。

她不过不理解,无怨无仇的月儿为何这样苦苦纠葛不休。

终究是月儿纠葛,还是自己的心结打不开她不去想,只起了身要把帘子拉上。

她要把月儿挡在屋外。

洁白的月光照在薄如蝉翼的轻纱上,也透过薄纱仍旧洒在室内的地板上。

她不由痴痴地想:

假如月光就这样沾在帘子上就好了。

我把帘子卷起来就能够把月光一并卷在里面,月光就不会惹我悲伤了。

淡淡的浅笑涌此刻她的脸上,瞬间又消逝。

那是不行能的呀!

她敛了娥眉,轻叹一口气。

不再理睬那月光了。

却一眼看见捣衣砧上也洒满了洁白的月霜,拂之不去。

月光既是没法回避,干脆就不要回避了。

此刻,月下的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啊!

我多期望,跟从月光一道照射大地,也照射到想念的人儿所在的地方啊!

不过,人隔千里,音讯难传。

欲待遥问,终是无凭。

一春鱼雁无信息。

天际归舟也难识。

晏小山还说了,“几回魂梦与君同”。

此时此刻,于她,真真是魂牵梦绕,叫人好不悲伤!

对远人的想念中不乏期望。

有期望,也就有了光阴的流逝。

时间是一个经常出此刻以怀人

为主题的诗中的因素。

《古诗十九首.孟冬冷气至》: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这里写的女主人公满怀期望,但作者也点了然光阴的无情流逝。

闺中思妇数着日子在期望,在期望:

期望归

来的日子,期望归期定下的日子,期望书信到来的日子。

斗转星移只在转瞬间。

月儿盈而复亏,

期望的人儿仍旧不见踪迹,期望的日子还是遥遥无期。

张九龄赋诗说: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

清辉。

”相同是光阴的逝去与月儿的盈亏。

光阴无情地抹去了俊美的容貌,“明朗鲜妍能几时”,怎不叫人叹惋

我认为,张若虚的诗自有比这两例都高妙之处。

这里光阴的流逝其实写了两层。

一层是残花落入流水,春季已过去一半,可见离人盼的由来,也实在盼得急迫;另一层是月儿将落,一夜的光阴亦已靠近结尾,可见离人盼的过程,也实在盼得深情。

由此展转了再看前面绝美的春光。

我才理解:

春夜洋洋自得,只叫没居心事的人洋洋自得。

看景色的人,若是有事郁结于心,便不得向来自在下去。

人的心情和志趣,总会在看景以后慢

慢体现。

其实,在那个时代,念书的是男子,在外流浪的也是男子,作诗的,还是男子。

这全部,

都是在外的游子想到的。

游子盼归,不过不由自主,心事没法了却。

“望故土渺邈,归思难收。

想念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

想到最后,他惟有将眼光挪动到江边斑驳的树枝上,马上落下的月儿正挂在那边,不知在对他悄声诉说些什么。

再看那游子的身影,目眇眇兮余怀。

 

仿佛是一个没有写明结局的故事,伴着一支余韵绵长而深远的清曲。

以前只认为,在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