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7088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背诵课文。

2.学会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出示古诗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二、初读古诗

(一)一读古诗,读得正确。

1.指名读

2.正音

聿(yù)、遗、躬、熹(第一声)、鉴(jiàn)、徘徊(páihuái)、渠、为(第四声)

3.练读

4.齐读

5.指名读

(二)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1.指名读

2.小结:

七言古诗的节奏停顿(七言四顿)

3.节奏停顿提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自由练读

5.指名读

(三)三读古诗,读出平仄。

1.过渡。

古诗要想读得更有韵味,还要注意它的“平仄”。

简单地说,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就算仄声。

2.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读。

在读法上每一个平声字所占的时间大致比仄声字长一倍

5.再次练读。

三、再读古诗

1.过渡。

这两首古诗为什么出现在同一课中,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2.默读思考。

3.指名回答。

共同之处:

(1)都是和读书有关;

(2)都是宋朝诗人;(3)都是七言绝句……

4.学生质疑不懂之处,老师标注,

5.出示相关解释,相机板书指导生字的书写。

(1)“示子聿”:

训示(儿子)子聿。

(2)“无遗力”:

遗,留下。

不留一点力,竭尽全力。

(3)“老始成”:

始,才。

青壮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4)“终”:

到底,终归。

(5)“绝知”:

绝,极、最。

彻底了解。

(6)“躬行”:

亲自去实践。

(7)“鉴”:

镜子。

板书生字:

中间的“人”尽量展开写。

(8)“徘徊”: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板书生字:

“非”第一个竖画短,第二个竖画稍长。

(9)“渠”:

它,指水塘。

(10)“清如许?

”:

这样清澈?

(11)“为有”:

因为有。

6.简单概括两首古诗的意思。

译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在冬夜读书,产生感悟告诫自己的儿子: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读书的感想:

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像是展开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

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

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四、背诵积累。

1.过渡。

两首古诗写得好不好?

我们一起来比赛背诵。

2.自由练背。

3.齐背检查。

3.指名背诵激励。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

二、精读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1.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

读书学习。

无遣力:

不留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

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

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

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

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2.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

到底、毕竟。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

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解题,释题。

三、精读古诗《观书有感》

(一)过渡:

有人说《观书有感》诗中没有一句出现“书”,应该改成《观塘有感》,你觉得呢?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

用:

“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

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

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四、比较、拓展:

1.读懂了古诗之后,请同学们掩卷而思:

出现在你们面前的是怎样的两个人物形象?

(如:

语重心长的父亲,循循善诱的长者……)

2.那就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吧!

最后能不看书就更好了!

3.今天学习的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1)与读书有关,教我们怎样学习。

赠学生名言: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萧抡谓)

(2)都在诗中蕴含了哲理(哲理诗/说理诗)。

你以前学过这样的诗吗?

(《题西林壁》《登鹳雀楼》等)

(两首诗的异同:

都是写的读书感悟。

一个是直接抒发读书的感受,另一个是通过“借喻”来说明自己读书的感悟。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古诗。

2.课外阅读宋代哲理诗《春日》(朱熹)、《登飞来峰》(王安石)。

教后反思: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

培养崇尚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

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咱们六(4)班的王老师可有学问啦!

我们还可以说王老师有?

(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

现在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齐读课题)《学与问》。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师:

老师知道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不知同学们预习情况如何。

在检查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

2.出示生字词

不懈追求瞬息万变沈括相辅相成翱翔

芳菲殿堂金钥匙铺路石能者为师日新月异五彩缤纷

(1)指名读

(2)提醒字音、字形,描红“瞬”(3)齐读

3.生字词掌握得很扎实,课文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也不错!

其实在读书时,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思考两个问题:

1找一找文中写学与问的关系的句子?

2文章重点写学还是问?

(1)指名回答1,出示(1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我们平时恐怕听得比较多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好好学习,那是不是说问不重要呢?

引读上面两句话。

(3)是啊,学、问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

(问)

2.课文围绕“问”,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

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答,板书:

为什么问怎么问

3.为什么要问呢?

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板书“为什么问”)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这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首尾呼应)(3)齐读。

4.小结:

通过读书,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接下来,我们继续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思考:

我们该怎么问呢?

(板书:

怎么问)

(1)、学生自读

(2)、指名说,师相机引导

(3)、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让读者能更透彻的理解,作者还给我们举了两个名人的事例,分别是?

说理+举例相结合的写法,让我们读了心服口服!

(板书:

说理+举例)

5.3人小组把2——4自然段轮流读读,再次体会作者的这种写法。

6.指名读这2个事例。

四、总结全文

1.两位名人的事例教育我们不仅要勤学更要养成好问的习惯!

因为?

出示句子,齐读(1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2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

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

问。

现在老师也送你们一把金钥匙。

(老师发有关好问名言的小卡片)只要你拿到了这把金钥匙,并且知道怎么去用它,那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3.好,打开看看这是把这是把什么样的金钥匙?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你的金钥匙是什么?

(指名读名言)

4.老师这里还有金钥匙呢,看!

(出示陶行知的两段话)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这就是他所写的关于勤学好问的两首小诗,谁来读读。

陶行知先生的《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的《问到底》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

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5.其实有关勤学好问的名言、小故事有很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搜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学与问为什么问怎么问

说理+事例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一、复习词语(指名读\齐读)

钥匙(轻声)日新月异坚持不懈

翱翔瞬息万变(翘舌音)相辅相成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要点:

先写“问”的重要性;再写向谁问;接着写怎样问?

最后教育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二)、精读课文,深入悟解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然后看看这道填空题,把它完成。

填空:

知识就是指有(),知识是学来的,也是()。

“问”常常是(),是()。

(指名读一读练习的答案,教师相机理解后评点,(重点讲比喻,明确问的重要性)最后齐读)把什么比作什么?

2.对于整篇文章来说,第一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在下面用了一些例子来证明第一自然段所说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

让我们就一起走近哥白尼。

你们了解哥白尼吗?

(生自由回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情况介绍指名说)

介绍资料:

杰出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人。

他从小热爱科学,大学读书时萌发了地球是运动的思想。

20多岁去意大利留学,攻读数学、天文学、法律学、哲学和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他的大部分时间是潜心于天文学的观察和研究,不论寒暑,每天,都用自己制造的天文仪器来观测、计算、研究,30年如一日。

根据丰富的观测资料和细致的计算研究,写出了划时代的巨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是啊,哥白尼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侯的学习好习惯分不开的,让我们继续走进哥白尼。

看课文第二段。

3.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作批注,及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

好问)

4.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

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

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这一自然段,要求读出哥白尼的好奇的语气。

不懈探求(理解“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5.小小的哥白尼和咱们差不多大,老师相信在平时,你也一定提过问题吧?

能说说你提过哪些问题吗?

(指名回答)

6.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

(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8.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议论文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这篇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就是第一段,那么列举哥白尼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

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又该怎么做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

(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具体举例子说明对这两个词语的感受。

(2)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

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3.自由读3自然段。

问:

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

(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4.是呀,古人云:

“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

)(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5.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想到什么名言?

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投影出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6.小结:

看来,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拜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愉快地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板书:

勤学)

三、自学第4段

过渡:

刚才我们学习了哥白尼的故事,下面请看沈括的故事。

1.(直接出示沈括的简介,详见附录二)师读简介。

读了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沈括很有成就、了不起)

沈括是多么优秀呀,咱们一起回到沈括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吧,看看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4自然段,试着完成屏目上的题目。

(出示阅读训练题,详见附录三)

题目:

(1)、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诗句)

(2)、后来沈括是怎样解开这个疑问的?

(3)、从这个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读第一句话)

四、总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知道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那就是:

(勤学、好问)

2.那学与问是什么关系呢?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板书:

学与问结合)

3.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板书:

养成习惯)

4.你知道以后你怎么做了吗?

5.同学们,刚才你们大胆地畅谈了学习〈学与问〉这一课后,自己学习的收获,情真意切。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不难发现,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都在第一、第三、五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中插入两个小故事呢?

好好想想,与周围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是有力的证据,证明的作者的观点。

是啊!

这两个故事对于这篇文章很重要,这就是说理性文章所具有的写作特色,大家今后讲故事或教育帮助别人时可要多想想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拓展

1.讲故事,学生讨论,怎样帮助老二。

(可用搜集的名言、用文中的语言、用名人的事例)

2.为感谢大家的帮助,老师搜集了几句名言共享。

六、课外:

结合四年级学的《说勤奋》和五年级学的《谈礼貌》,寻找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附板书:

勤学

23、学与问学与问结合养成良好习惯

好问

教后反思:

 

24.大自然的文字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

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

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的教学,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

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

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读题:

师:

今天,我们来读一篇新课文。

一起读课题。

2.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教师筛选重点问题并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文中提到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老师发现有些词很难读,我们一起来读好它们。

出示:

耸立铁砧

预兆小熊星座

3、。

三座大山,你能搬掉几座?

告诉大家,你知道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一:

a出示、指导读: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b评:

大自然的文字有两种,有像星星一样在天上的文字,也有像小石子一样在脚下的文字。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观点。

※解决问题二:

生:

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文字有:

星、云、石。

师:

(板书“星”、“云”、“石”)作者举了这么多例子来说明大自然的文字呢!

4.聚焦重点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搬掉这第三座大山——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样认识它们?

三、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

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

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

(出示要求)

2.交流。

(1)认识“天上的文字”——星星

Ⅰ谈意义:

※认识天上的星星,可以辨别方向。

(学生自由交流)

※师相机出示: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评:

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

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星星的意义。

(相机板书:

辨别方向)

※指导朗读。

※谁也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Ⅱ师:

课文告诉我们,水手是怎样认识星星的?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谈体会)(出示)

师:

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

Ⅲ师:

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

※生交流。

※师:

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

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

走一走、看一看)

(2)认识“天上的文字”——云

※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认识它可以避免把飞机毁掉。

(板书:

观察气象)

※课文怎么形容“砧状云”的?

※师:

云山似铁砧,多么形象!

想亲眼瞧瞧吗?

(出示“砧状云”图片。

※出示:

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

※引读:

聪明的飞行员知道——

出示、齐读:

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

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

智慧的飞行员们也是通过自己的观察、积累,才懂得这个道理。

Ⅱ勤劳的农民在耕作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

送几条谚语给大家,仔细读读,品味一下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出示、自读、说说理解、齐读: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Ⅲ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师:

天空的使者——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大雁南飞,告诉我们“春天再见”;燕子低飞,雨滴就要来临了。

(3)认识“地上的文字”——石头

Ⅰ※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呢!

我们继续交流:

我们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

※和同桌说说。

Ⅱ意义之一:

知道石灰石的形成。

(板书:

石灰石的形成)

※出示:

石灰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

普通人认为。

(学生交流)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

(教师强调“由贝壳造成”)

※评:

现在的建筑工地(画面出示),竟是曾经的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

(齐读)

Ⅲ第六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意义之二:

明白花岗石的到来。

(板书:

花岗石的到来)

※出示:

花岗石图片。

※自定义动画:

普通人的疑问是:

出示、指导朗读: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引读:

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

出示:

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你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吗?

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材料:

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

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

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出示图片:

这就是流动的冰川。

师:

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

我帮同学们提问了。

生交流。

师:

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

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

Ⅳ大家俨然都是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了,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呀?

※师:

看来,认真的学一学、问一问也是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板书:

学一学问一问)

3.总结:

不知不觉,这第三座大山已被我们移掉了!

通过读作者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明白了大自然文字的意义、掌握了认识它们的方法。

就像作者所说,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出示、齐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