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946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docx

选修一第六单元第七单元教案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简史: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BC3200年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BC525年为波斯人征服,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BC332年左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人,建立了希腊—马其顿人的统治。

BC30年罗马执政屋大维出兵侵入埃及,从此罗马统治达600余年,公元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在埃及推行“阿拉伯化”。

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

1798—1801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并统治3年。

1882年英国军队占领埃及。

1914年,英国宣布埃为英的“保护国”。

1922年2月28日,英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

直到1956年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区。

1958年2月,埃及同叙利亚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马木路克的统治。

1.表现:

(1)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

(2)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

(3)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2.影响:

埃及形势的恶化

①原因:

马木路克的统治(实际统治者)

②表现:

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③影响:

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

〖探究学习〗请思考:

什么是包税制?

包税制给埃及的经济、政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①包税制素丹在埃及征税的形式。

②影响:

包税制实行后,奥斯曼素丹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

但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

包税人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及手工业的发展。

同时,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城市平民反抗斗争不断。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探究学习〗分析英法侵略埃及的原因

①埃及战略地位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②18世纪中后期,埃及国力衰弱,局势动荡

③英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有人称拿破仑是“继亚历山大、恺撒以后最伟大的人物”、“世纪的巨人”、“法国革命的体现者”、“历史上最惊人的奇才之一”。

也有人骂他为“匪徒”、“暴君”、“篡位者”、“法国革命的扼杀者”。

……各派观点分歧仍然严重地存在者。

1.法军对埃及的入侵(1798-1801)

①概况:

1798年,拿破仑率军入侵埃及。

②目的:

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

法国目标:

打击英国,变埃及为法国的殖民地,为进一步夺取印度建立有效基地。

殖民统治措施

政治:

打击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

经济:

没收马木路克财产,废除包税制;建立工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科学文化:

建立埃及研究院。

〖探究学习〗试分析法国拿破仑的入侵对埃及的影响?

评价:

其侵略性是主要的:

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

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

第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

第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

政治上打击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势力;

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

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封建势力,结束了埃及与世隔绝的状态。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默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2.英军势力的入侵:

1798.8

〖探究学习〗英法两国侵略埃及的特点和影响有何不同?

①侵略方式:

法国:

侵占埃及,实行殖民统治;

英国:

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植马木路克势力进行侵略

②影响:

法国:

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默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英国:

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1.埃及人民反侵略斗争

①概况:

开罗首次起义(1798.10;→法国;失败)

开罗第二次起义(1800年;→法国;失败)

开罗第三次起义(1804年;→马木路克;胜利)

②意义:

埃及人民形成独立的民族意识.

2.阿里的崛起

①阿里政权的建立:

1805.埃及立法会议

②阿里政权面临的形势:

外患:

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

内忧:

奥斯曼帝国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

〖探究总结〗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1.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控制与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造成埃及国力衰弱,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

(内忧)

2.西方列强的侵略,埃及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外患)

可能性:

1.阿里政权的建立

2.拿破仑在埃及近代化措施的诱导.

3、埃及的民族意识的形成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导入:

穆罕默德•阿里上台后统治面临哪些问题?

其出路何在?

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只有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才能消除统治危机。

一、改革土地制度

(1)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引导学生回忆“包税制”和“马木路克”两历史概念,当时包税权基本落到马木路克手里,这样马木路克通过包税权控制了土地和农民,也从经济和政治上严重威胁了中央,这样,改革首先从改革包税制开始,而包税制的改革势必会损害马木路克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穆罕默德•阿里并没退缩,而是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没收了他们的土地。

(2)没收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

第一,宗教长老阶层过去起的作用和目前对政权的威胁。

第二,1809年颁布的法令内容。

第三,措施的影响和结果。

(3)废除包税制,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由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的土地到正式废除包税制,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国家逐步掌握了土地。

再将土地分配或分租,既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赋税制度的改革,将各种捐税折合为单一的土地税。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转让和抵押权,实质就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

二、促进经济发展

(1)农业

第一,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发展。

以修建马哈茂德运河为例,说明水利事业对浇灌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如发展棉花。

第三,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

(2)工业

从世界范围看,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正在欧美国家展开,欧美国家走在工业化的前列,这样亚非国家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必须引进西方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

穆罕默德•阿里先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

(3)商业

商业繁荣以开罗为例,贸易发达从亚历山大港为例。

【资料回放】从统计数字具体地反映了改革后,埃及的外贸额、国库收入和人口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1)政治

目的:

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内容:

课文是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来分析,既要看到形式上有仿效欧美国家的一面,更应注意其实质是强化中央集权。

影响:

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同时,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文化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

不仅有世俗学校,还有各类专门学校。

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大批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出版了许多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的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翻译大量欧美国家的著作,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3)军事

线索:

征召、组织军队──训练军队、培养军官──先进武器装备军队。

可结合课本的插图进一步说明。

〖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内容进行比较

(1)改革性质的一致性。

(2)两者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内容的不谋而合,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同样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

如具体到,为什么两国都会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企业呢?

显然重点发展军事工业是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

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有出路。

(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

第3课改革的后果

导入: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

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一、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1.扩张原因:

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终于1841年,约30年。

2.扩张的分期和战事(1811-1841)

概况:

第一阶段(三次战争)

第一次:

应奥斯曼素丹要求,占领阿拉伯半岛;

第二次:

为弥补国库空虚和兵源不足,占领苏丹;

第三次:

应奥斯曼素丹要求,入侵希腊失败。

第二阶段(一次战争)

为争夺叙利亚与奥斯曼帝国发生战争。

从性质上可归纳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

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从战事讲,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

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打出《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或历史地图册上的彩图、挂图讲解,让学生了解出兵的先后与空间方位。

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战事有:

(1)兵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

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

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2)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

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

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

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

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

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

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

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

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

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

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

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

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

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

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

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

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

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

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3.影响:

⑴埃及获得事实上的独立,还建立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

⑵战争影响改革进程,加重人民负担,动摇阿里政权的根基.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一)长期的对外扩张,严重削弱了埃及的国力

原因:

国力强盛,对外扩张的欲望强烈

目的:

扩大疆域,巩固专制统治和独立

(二)内忧:

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埃及人民的赋税负担沉重,劳役、兵役频繁,

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武装起义时有发生,

(三)外患:

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列强助土反埃,穆罕默德·阿里被迫接受屈辱条件。

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

“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

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

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

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

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

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三、改革的意义

1.局限性:

⑴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

⑵实行对外扩张和独裁统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积极性:

⑴政治---结束混乱局面,确立中央集权;

⑵经济---推动了近代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⑶军事---增强军事实力,维护埃及主权;

⑷文化---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推动埃及历史进步.

(5)综合国力上---促进了文化繁荣,增强了经济、军事实力,实际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6)近代化进程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总之,改革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一、俄国的农奴制的形成与发展

1.开始形成:

15C末16C初、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2.正式确立:

17C中期(《法律大全》颁布)

3.发展:

18C以后历代沙皇强化农奴制

(1)彼得一世:

购买

(2)18C中后期的沙皇:

赏赐、扩展

(3)19世纪中叶:

俄国90%人口在农村,农村一半以上人口是农奴

特点:

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处境恶劣。

4.危机:

19C上半期

1801-1860年农民骚动越来越多,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而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制的要求。

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是更加危险了。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

二、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思考:

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状况:

已出现机器工厂,但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欧其它国家

(2)原因:

农奴制的严重阻碍

a农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b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c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地主的势力,贵族地主将钱财用于买天置地资本主义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本

d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沙皇专制制度。

这一切都表明,要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冲破农奴制成为首要任务。

三、新思潮的涌动

(1)背景:

青年军官受西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2)新思潮的内涵:

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3)表现:

十二月党人起义。

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

1859~1861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

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

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

这样,“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

通过这些事件表明,人民已经开始使用暴力,准备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来推翻沙皇统治,废除农奴制度。

虽然没有成功,但给沙皇和贵族地主敲响了丧钟。

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沙皇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改革,而是另外一条解决途径:

战争!

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为摆脱国内的统治危机发动了一场战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场“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对手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这场战争就是——克里米亚战争。

四、克里米亚战争(1853-856)

1.双方:

俄国-----英国、法国、土耳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2.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背景。

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

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

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

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

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3.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及结果。

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

起初,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俄军占据了大片土地。

俄军的行动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这样,俄国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英法。

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

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

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

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因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

“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

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

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4.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

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5.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

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

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

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以充军费,使得农民在旧的不满上又添了新的不满。

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

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

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学思之窗〗思路:

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农民处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发展缓慢;生活贫困、体质很差;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的稳定。

提示:

(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复习导入】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状况如何?

A政治:

农民起义不断,沙皇专制统治受到冲击;

B经济:

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力、资金、市场);俄国工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

C思想:

反专制统治、反农奴制的新思潮萌动;

D对外: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一、改革的酝酿

1、背景:

A内忧:

局势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十二月党人起义、新思潮的涌动);

B外患:

国际地位下降(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2、宗旨: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材料二: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亚历山大二世 1857年2月

思考: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目的何在?

答案:

化解统治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3、酝酿:

A历史基础: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均进行过改革;

B思想基础:

借助报纸舆论宣传,化解改革阻力;

C组织基础:

成立各层次的专门委员会(秘密委员会——农民事务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D个人力量: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经验教训,坚持改革。

4、方案

A农业地区:

地主不愿解放家用奴也不愿交土地分给农民,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B工商地区:

解放农奴,但农奴要交赎金;

C草原地区:

逐步分给农奴土地,但农奴要服劳役。

【探究学习】进行当时俄国的发展形势,请你判断一下,亚历山大二会选择哪一种方案?

答案:

第二种方案。

当时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地区,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弥漫一种失败感;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制下,农民纷纷暴动。

二、“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知识拓展】俄历与公历的换算

俄国从以前使用的教会立法是以公元前5508年为创世纪的元年,每年的新年始于9月1日,这种立法不利于俄国与欧洲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和外交活动。

1699年12月30日,彼得一世发布诏令,宣布采用按照罗马天主教总主教儒略恺撒所创立的儒略历,纪年从基督诞辰算起,新年从新世纪的第一天算起,即1700年1月1日开始。

彼得一世改革所采用的儒略历与公历(格利高里历)有所区别,两者换算的公式如下:

儒略历日期比公历晚,16世纪晚9天,17世纪晚10天,18世纪晚11天,19世纪晚12天,20世纪晚13天。

儒略历在俄国一直延用到1918年1月26日。

后采用格利高里历。

1、农奴获得人身解放

从法令颁布时间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物的人身自由权。

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口和器物买卖和交换。

2、农民获得一块份地并承担一些临时义务

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

份地分配情况视各地而异,分别由不同法令规定。

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

被地主强占的土地,即所谓“割地”,平均占改革前农民份地的18%;在有些地区则达到20~40%。

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