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微量污染物质的形态分析.docx
《第一类微量污染物质的形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类微量污染物质的形态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类微量污染物质的形态分析
有机污染物分析
第1讲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
刘晓茹冯惠华张燕
中国水科院水环境所
随着各国工业的发展,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越来越多,有机物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天然有机物;另一类是人工合成有机物。
目前已知的有机物种类约700万种之多,其中人工合成的有机物种类达十万种以上,且以每年2000种的速度递增。
有机污染物本身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毒性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作用,一些有机物对人的生殖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是人类的隐型杀手。
根据我国1998年对全国109700公里河流进行的评价,我国河流长度有70.6%被污染,其中有机污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目前有机污染已成为国际环保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我国水环境有机污染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研究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对有机污染加以控制和治理。
我国在有机污染方面的研究及监测较少,随着加WTO,有机污染监测和控制越来越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
1有机污染现状
1.1国外有机污染现状
1.1.1饮用水源中的有机污染
自70年代Simmon发现自来水中存在致突变性有机污染物以来,在自来水及其水源水中先后发现多种遗传毒性物质。
美国EPA水质调查发现供水系统中有机污染物2110种,饮用水中含765种。
1994年以来,美国在饮用水中发现了100多种合成有机物,如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具有“三致”作用。
1.1.2河水及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
美国俄勒岗州Willamette流域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多氯二恶英和多氯呋喃有机物。
多氯有机物在部分河流及沉积物中分布状况见表1、表2。
1.1.3湖泊中的有机污染
1999年,美加五大湖是北美乃至全世界重要湖泊群之一,其中首要污染物就是包括有机物在内的毒性物质,由于有毒污染物的高残留性,近年来,五大湖鱼类体中仍能检测出1970年以来已禁止使用的有毒污染物,如多氯联苯、滴滴涕、二恶英、狄氏剂。
亚洲湖泊普遍存在的问题除氮磷以外就是有机污染问题。
1.2国内有机污染现状
我国水环境中有机污染是严重的,种类多、数量大,危及人体健康的有机物达二、三百种。
1.2.1水源水的有机污染
水源水和自来水中的有机物种类和数量相当大,污染问题突出。
水源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有机物,南京水源水中发现有机污染物,阳性水样中存在有多种美国EPA所列的129种优先控制污染物,以及其它黑名单上的有毒有害物质,水源水质已受到污染。
1.2.2城市河流有机污染
2000年全国环境状况公布,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溶解状有机物质,有的工业废水还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如合成农药和染料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
上海黄浦江有机物种类至少在500~700种之间,GC/MS定性检出的218种有机物中,属美国EPA的优先控制污染物达39种。
1.2.3江河的有机污染
据对全国35个江段合成有机物调查,水体中痕量有机物种类繁多,“三致”物超标倍数高。
从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检出第二松花江有致癌作用的有机物26种,其中属美国EPA优先控制的污染物有14种。
据1998年报道,第二松花江沉积物中检出难降解有机物最多达60种,还发现了多种烷烃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危害。
在7个流域14个典型江段中共检出197种有机化合物,其中致癌化合物25种,属于美国EPA的优先控制污染物53种。
部分江河、湖泊有机污染见表3。
1.2.4有机氯化合物的污染
有机氯化合物在华北地区地下水中普遍检出。
据2000年的报道,辽河中下游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中,共检出多氯有机物17种,包括13种有机氯农药和4种多氯联苯,其中总六六六、总滴滴涕和多氯联苯为主要检出物。
据2000年报道,长江南京段水、悬浮物及沉积物中多氯有机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欧洲主要河流中的含量水平。
有机氯化合物的污染状况见表4。
由表4可见,广州河段和澳门内港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含量已经接近或高于Flower含量范围(0.2~400ng/g)的最高值。
沉积物是有机污染物的最终归宿之一和蓄积库,据研究,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含量为50~500ng/g时,可以认为该沉积物已受到中等至严重程度的多氯联苯污染,因此广州河段和澳门内港沉积物已受到多氯联苯污染。
表4表明,珠江主干广州河段沉积物总滴滴涕的含量均明显高于FLOWER所报道的全球近岸表层沉积物中总滴滴涕的含量范围(0.1~44ng/g);洞庭湖底泥中,五氯酚最高含量高出全国用药区底泥中五氯酚含量的中位数4.62ng/g的上千倍。
1.2.5多环芳烃类有机物污染
据2000年报道,长江和辽河沉积物中检测出多环芳烃化合物17种,其中属于美国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有11种,属于我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的多环芳烃有6种。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类有机物污染见表5。
由表5可见,长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明显高于辽河沉积物所受多环芳烃污染。
综上所述,有机污染不仅在国外水环境中存在已受到极大的关注,在我国水环境中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2有机污染控制对策
当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最紧迫形势是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这也是到2010年我国环境保护中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2.1有机污染监测体系的完善
2.1.1加强有毒有机物污染监测及评价
三十年来我国对水环境监测做了大量工作,但限于人员素质和仪器装备水平,多数监测项目仅局限于无机物和COD、BOD等有机污染综合指标。
国家标准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也仅局限于挥发性氯代烃和氯代苯等几类,没考虑废水中各种有机物物种和浓度的差别,这对于痕量有机物造成的污染很难控制,而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是很大的,这距离我国水资源保护的要求和建立我国分析测试体系相距甚远。
因此应健全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利用现代化的分析监测手段对有毒有机物进行监测,并对其生理毒性、属性毒性和生命周期开展评价,建立有机污染物数据库,以利于有毒有机物的防治管理,对生产过程和污染物处理方法进行改进,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3838-200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发布,该标准规定的82项特定项目中,有66项为有毒有机物,将有机污染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1.2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
我国有机污染物标准分析方法还不够完善,有机污染物还未纳入常规监测体系,适时、全面、系统地开展水中有毒有害有机物的监测已经刻不容缓。
美国EPA对有毒有机物均有相应的标准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不适合我国国情,突出表现在:
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复杂,质控程序烦琐。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将美国EPA的有毒有机物标准分析方法比较系统的引入国内消化吸收,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测试方法。
我国国情是指:
(1)尽可能使用国产气相色谱仪器;
(2)尽可能使用国产有机标样和化学试剂;(3)操作步骤尽可能适应基层监测人员的素质;(4)尽可能使用国产的玻璃器具和消耗品;(5)质量控制尽可能使用符合我们自己的程序。
总之,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为有毒有机污染物监测开创新的途径,建立我国完整的分析测试体系。
2.1.3加速有机标样的研制
我国虽然提出了58种优先监测黑名单,但目前国内有机标样种类很少,有毒有机物的标准物质则更少,许多标样仍需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
对这类有毒有机物的监测及相应作为分析量值溯源基准的标准物质的研制,更是当今世界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
美国是研制有机标样种类最多的国家,就环境标样美国EPA的水质及有机标样有一千多种,与之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
故要加速有机标准物质的研制,以完善我国有机标准物质体系。
2.1.4提倡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利用
我国化工生产污染物以前常用末端治理方法,而有毒有机污染物经常是痕量的且难降解,在处理过程中难度较大,部分污水通过污灌形成二次污染。
而清洁生产是一种预防性控制方法,所以提倡新产品开发的环境友好,工艺过程的清洁生产,生产过程用水再循环,搞好有机污染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资源的良性循环与充分进行综合利用,这是根治工业污染的关键。
也就是要注重从源头减少污染,杜绝污染源,充分考虑生产开发中的环境效益,走绿色化学的发展道路,将有毒有机物的环境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2.1.5处理工艺多元化,积极创新水处理技术
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是目前水处理界的热点和难点,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很难去除该类污染物。
有机污染废水处理应采用新工艺、新系统、新型设备,流程由单一工艺向多元工艺组合发展,充分发挥各工艺的优点,取长补短,组合使用。
要进行综合治理,即对区域规划、资源利用、能源改变、有害物质净化处理、自然净化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以求得整体上的最优防治方案,以最少费用取得最佳环境效果。
目前,由于缺乏精确的理论,使水处理技术停留在经验技术阶段,因此要寻求新思路解决问题,就要结合水处理科技特点的需要,创设水处理的技术基础学科。
3结语
我国部分河流已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在水源水、河流及底泥中发现了有机污染物,特别是在长江、辽河等流域分别检测到难降解的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化合物污染。
因此加强我国有机污染控制对策迫在眉睫,应进一步完善有机污染监测体系,加强有毒有机物污染监测与评价,使有机污染物监测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加强有机污染控制,提倡清洁生产和废物的回收利用,积极创新水处理技术,使处理工艺多元化,发展综合治理,使我国的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2讲环境中有机化学污染物质分析技术的进展
黄士忠李治祥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环境中有机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检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高技术工作。
由子污染物质种类的多样性,成分的复杂性、被污染对象的广泛性及污染物受时空影响的可变性,给有机化学污染物质的分析增加了难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攻克诸多技术难关的高精度先进仪器,解决了很多高难度的技术问题。
高灵敏度先进仪器的配合使用,和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的努力,是有效地完成分析监测工作的必要条件。
本文只对环境中有机化学污染物分析的几种主要设备及分析技术作简要介绍。
1色谱分析法
从环境中取来的样品,成分比较复杂,从中分离出需要监测的组分,进一步采用提取、净化等分析步骤,最后供色谱测定。
目前,这种分析方法的内容很丰富,其主要方面为:
1.1气相色谱法(GC)
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气相色谱仪、具有快速、灵敏、简便和分离能力高的特点,发展极为迅速。
它对气体、液体和挥发性固体都具分离能力,既灵敏又快速,样品用量少,所以逐步成为监测有机化学污染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
1.1.1带有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广泛应用于有机氯类农药,多氯联苯及自来水水源有机污染物和电子工业在集成电路(IC)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含自溶剂对地下水污染检测。
近来由于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改进和毛细管的配合,克服了过去易污染和线性范围小的缺点,更加普遍应用。
光离子检测器(PID)的问世,使检测器能精确检测气体成分和根据结构特异性进行结构判断。
1.1.2七十年代发展为商品的火焰光度检测器和氮磷检测器,目前已广泛应用。
火焰光度检测器对有机化合物中磷和硫,尤其含磷和硫的农药具有专一性。
为了使检测的灵敏度保持高水平,特别要使温度保持恒定,气流比例合适、流量稳定,无漏气和无干扰信号。
近年来由于农药多残留分析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地监测环境中有机含磷和硫的化合物。
氮磷检测器,更多地应用于测定含氮的有机化学物质,如对有机氮类和有机磷类农药的检测中,有机氮类检测的灵敏度比有机磷农药至少低一个数量级。
有机氮农药在高温下不稳定,在分析过程中易分解。
对于这个间题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来解决。
其一是选择合适的担体和固定液,降低汽化室和柱子的温度,使之直接测定。
其二,对无法进行直接测定的样品采用衍生化后再测定。
有机氮和有机磷农药混合多残留分析测试技术的建立和应用,为氮、磷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测定方法。
1.2液相色谱法(HPLC)
在环境污染物的常规分析方法中,采用(HPLC)方法的实例还不太多,但在测定有机农药及其它有机化合物的分析中已广泛应用。
在农药残留测定中检测器的灵敏度虽不如气相色谱高,但它的适应范围广,分析速度快,干扰物影响小等特点,而有它独特的作用。
如甲氧DDT的峰在多数气相色谱柱中在最后才流出,因此,在含脂肪组织的残留物分析中常有干扰,用液谱测定时在10秒钟流出,不发生干扰。
三氯杀螨醇用气谱测定时易吸附分解,因而在实验室实际测定时一般为分解产物—对氛二苯酮,而用高效液相色谱来分析,可直接测定三氯杀螨醇。
对很多多氯联苯(PCB)的测定,由于测定条件比较温和所以也优于气谱。
高效液相色谱对于氨基甲酸酷类农药,取代脲类、苯氧乙酸类等农药的分析,更显得优越。
液谱按其色谱柱分离过程,一般分成四种色谱类型,即:
液一固吸附色谱,液一液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及排斥色谱。
应用于有机化学污染物分析中主要是液一固吸附色谱和液一液分离色谱。
在研究金属被生物体吸收或向生物体内渗透的时候,用原子吸光分析的方法无法区分,而HPLC方法可成功地解释生物体内金属与含硫蛋白的结合、金属硫固化除毒及其排放过程。
2质谱法(MS)
2.1质谱和色谱联用(MS、GC/MS)
MS法是由考古学识别元素的同位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电子轰击(IE)碎片的规律性来进长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
目前把离子的分子结构制约性作为选择检测性能,并由此确定高灵敏度选择检测的分析方法。
特别是与GC相结合弥补了MS法在分析混合成分过程中的不足,而应用于环境中的微量分析。
MS的灵敏度很高,是由它的选择性决定的,即只限于检测因特定分子引起的特定的M/Z,同时,在描绘出色谱图的质量碎片谱时,不能收入其它信号,因此背景低,灵敏度增高。
即使色谱图在同一保留时间还重叠其它成分,但由于分子结构不同,也检测不出来。
这一特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因此,只有该方法才能完成多达75种异构体的微量四氯二苯并二恶英(TCDD)的分析。
并且能在几十分钟内完成超微量的检测。
在选择性检测方面,大量应用于阴性化学离子化(NCI)试验。
由电子轰击离子化生成的离子大多数是阳离子,阴离子极少,而化学离子化(CI)使阴离子生成量增加,这种阴离子是由化合物特殊生成的。
因此,可进行高精度的选择性检测,尤其适用于变异性大的硝基龙类或有机氯等检测。
2.2电子轰击(EI)、化学离子化(CI)的界限及新离子化法
MS法对那些难挥发物质及遇热不稳定的化合物也能进行分析,可考虑如下几种离子化法,即场解吸(FD)、发射体化学离子化(E/CI)、快原子轰击(FAB)等。
FD:
把直径为10µm的钨针作为阳极,并往阳极上涂敷样品,如果在阴极和阳极之间加以
kV电压时,则针尖附近产生
V/cm的电场。
当少量电流通过电场中的针时,因达不到使样品分解的温度,分子游离空间而离子化。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高电场强度使能量集中在针的尖端而引起,但目前还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
E/CI(EmitterCI):
在化学离子化(CI)的离子化室,采用了与FD同样的离子化的方法。
FAB:
快原子轰击(FastAtomBom-burdment);在离子化室由一次离子聚焦透镜所组成的一次离子枪生成氢及氨的一次离子来。
使这个光束照射样品探针,当光束照射样品探针并通过中性电荷交换反应腔时,腔内同种气体(氢及氨)离子由于发生了电荷交换反应而产生中性原子,即离子光束成中性原子光束。
将样品和甘油混和后,涂敷在样品探针的顶端,当有原子光束通过时,样品分子就在空间变成离子释放出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生成的离子稳定,且测定后样品可以回收。
这些新的离子化法,都是把样品涂敷在电极或探针尖端,然后固定在仪器上,但不适合与色谱仪直接连接。
因为液相色谱(LC)和MS串联化存在着不同维数,LC/MS和GC/MS都不适合测定这类样品,因此今后应侧重于MS单独分析。
2.3新的联用分析MS一MS
当LC和MS脱机连接时,应该考虑到LC、GC以外的其他分离手段是否也能联机化这一问题:
这就是MS一MS。
即把多个MS装置串联起来,前段的MS装置用来分离。
把混合组分样品导入离子化室,在MS装置的前段,通过质量分离选择特定成分的离子,这个离子束代替检测器,将收入的待测气体导入碰撞室,产生碎片离子。
这些碎片离子再用下一段MS的装置进行分离,从而获得了质谱。
每组MS装置分别由电场分析器(E)、磁场分析器(B)、四极分析器(Q)组成的,并由这儿种分析器组成联用MS。
如BE、QB、QQ等,当组合成EBE、QQQ时,就构成了MS/MS/MS。
组合成BE时,就形成了在前述二层聚焦MS装置的分析器之间填加碰撞室的形式。
这些联用MS分析除能获得丰富的光谱资料外,还有下述优点:
过去仅限于分析单独存在的离子,而该方法可以揭示
离子的对应状况,因此可使选择性的维数增加1;
采用FD、FAB等方法,可以分析GC/MS法不能分析的样品;
和GC、LC同样不需要分离时间,就能迅速进行分析;
背景降低的结果大大改善了S/N。
2.4其它的MS
为了适应分子量增大的要求,目前正在进行各种离子化的研讨,并且已经研制出了新型的激光离子化质量分析和离子回旋共振质量分析。
MS法可以分析分子量多达几万的样品。
特别是后者的分析形式,是把样品封闭在离子室进行测定,可望能用MS分析监测混合组分的反应过程。
3吸光分析
3.1傅氏转换(FT)
目前,红外分光法普遍采用不用狭缝、单色器、由光程差产生干涉波,通过傅氏转换取得光谱分析法。
由于光能的利用率高,其灵敏度是其他分光法无法比拟的。
对于非色散红外分析仪的样品浓度,在精确定量—ppm水平的基础上,也能获得光谱。
由于灵敏度很高,光束可以缩小,可用于测定微小样品。
应用扩散反射法,对薄层层析上展开的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简化了色素的测定程序。
3.2高灵敏度的吸光分光分板
在进行稀浓度样品的吸光分光分析时,增加光源强度不影响仪器的灵敏度,只是噪音略有增加,可是如果利用吸收的光能转换成的热能,入射能在不损伤样品的范围内可随意增加,其灵敏度也随之增高。
利用完全相同的装置,通过入射断续光,使样品发生振动将由此而产生的纵波作为音响来检测的方法叫光音响分光。
它是光热分光的前身,从检测方法的技术来看,目前该方法的进展较慢。
4.荧光分析
荧光分析是灵敏度很高的传统选择检测方法,目前在多环芳香烃的分析方面也仍然显示其威力。
但是过去的分析对象仅限于具有荧光性成分的样品,目前正研究一种对分析成分赋予荧光性,从而获得高精度选择性的方法。
例如,变异性高的硝基茈类,经过还原硝基生成氨基以后,可用邻苯二甲酸(OPA)试剂荧光化,供荧光分析使用。
由化学反应放出的能,使分子发光的化学发光法,适用于一氧化氮,此方法已成为环境分析技术的典型实例。
5.其它
核磁共振技术和中子治化分析法,在一些有机农药的残留测定和其它有机化学污染物的分析中应用。
第3讲环境中的有机胂污染
李楠夏立江(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华珞(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
环境中的砷污染已普遍引起重视,围绕无机砷污染的研究开展得较广泛、深人,同时,对有机砷化合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及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有关有机砷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形态、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及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某些形态有机砷化合物的毒理等,都已有阐述,但很多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本文综述了某些天然有机砷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及在特定条件下形态的转变,列举了目前尚使用的某些有机砷化合物及其作用机理,概述了某些形态有机砷化合物对人和动植物的毒害及致毒机理。
此外还介绍了几种较先进的分析侧试手段。
1环境中的有机砷化合物
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砷化合物常见的有5价的胂酸和亚胂酸,及胂化氢的衍生物。
它们的天然存在一部分是由某些海洋动植物在自身体内由无机砷化合物通过生物途径合成的,产物常是甲基化的胂酸和亚胂酸。
有人对海藻进行过研究,一种叫杜氏藻的海藻可将吸收的无机砷酸盐绝大部分转化为脂肪族胂化合物。
对6种海藻进行分析,有机砷含量占总砷量的78%,其中甲胂酸和二甲基次胂酸是藻类排泄的有机砷的主要形式。
藻类生物体中还含有不少其他形式的有机砷。
在一些海洋鱼类和海生植物中,发现的有机砷化合物主要是胂甜菜碱。
有人在虾体内检测到含量丰富的胂甜菜碱。
王春旭等分析了几种海洋鱼类中不同形态砷的含量(表l)有机砷在不同鱼中所占砷总量的比例均为优势。
此外,Challenger(1932)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界存在的某些霉菌可把无机砷转化为有机砷。
砷酸盐经某些霉菌作用,通过形成甲胂酸,一甲基次胂酸、二甲基次胂酸、三甲基氧化胂等中间体,最后转化为三甲基胂。
土壤中的土生假丝酵母菌。
粉红粘帚菌和小刺青霉菌可把土壤中的甲胂酸、二甲基次胂酸转化为三甲基胂。
Braman总结了砷的环境化学行为。
土壤和生物体中的微生物可使各种价态的有机砷和无机砷相互转化。
不同形态的砷对环境与生物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某些有机砷化合物可在土壤中积累,如除草剂甲胂酸和二甲胂酸。
它们还易从土壤中进人植物体内,而后生成砷的无机化合物从而进人食物链。
食物中的二甲基胂可溶在脂肪中积聚起来,因而在食物链中有累积作用。
自然界有机胂的分布并不均匀,海水中有机砷占总砷量的比重较大。
我国渤海海水中有机砷的含量可达到砷总量的40%一70%。
而内陆地区土壤中有机砷占土壤中总砷量约25%左右。
2有机砷化合物的应用
50年代初,开始人工合成有机砷化合物。
在农业上作为杀菌剂、除草剂和杀虫剂。
如福美甲胂(双一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甲胂),月桂胂(MALS)、甲基硫氢化胂归(DTAS)、甲基胂酸铁按(MAF)、甲基胂酸钙(MAC)、甲基胂酸钠等,它们对杀灭和防治某些植物病毒有良好效果。
但由于它们的毒性,近年来各国对它们的使用都有所控制。
对脉苯胂酸和对硝基苯胂酸可用来抑制火鸡的组织滴虫,对氨基苯胂酸和3一硝基一4一羟基苯胂酸可刺激鸡和猪的食欲。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上述4种有机砷化合物为家禽和猪的饲料填加剂。
二甲基次胂酸可作为棉花收摘前的脱叶剂使用,以利于机械化收摘。
甲胂酸和二甲胂酸的钠盐是用得最广的有机砷除草剂,也被称为卡可基酸,胂酸类作为除草剂是通过破坏酶系统而起到抑制生长的作用,杀伤作用较慢,具有低急性毒性,作用初期是使叶变黄,脱水变枯而死亡,整个植株发育终止,组织解体。
有机砷化合物作为医药已有很长历史。
治疗失眠症的对氨基苯胂酸是第一个有药用价值的有机砷化合物。
后来合成的偶胂化合物胂凡纳明可治疗某些感染性疾病。
自80年代以来这类药物由于它们存在一定的毒性而逐渐被其他一些新药所取代。
3有机砷化合物的毒性与污染
人们普遍认为,有机砷化合物的毒性远低于无机砷化合物。
在无机砷化物中以砷化氢(通常称为胂,可视为有机砷)毒性最大,接触500mg/
,可立即致死,接触750mg/
,30分钟内死亡。
接触50mg/
,30分钟后死亡。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砷化氢中毒的临床特征。
半导体工业中常用AsH3,因而出现过一些中毒病例,砷化氢中毒有以下几方面的反应:
溶血性贫血,血尿与蛋白尿,早期出现黄疽,肝脏胂大,呼吸困难,肺水胂等,重症病人则有神经错乱、昏睡、谙语等症状。
在有机砷化合物中,以低分子量的,易挥发的脂溶性化合物对有机体的作用最明显。
最早发现有较强毒性的是三甲基胂。
在19世纪,英国及德国发生过一些家庭的胂中毒事件,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