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690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docx

第四单元比例新版六下教案

(数学学科)第4单元教学进度计划

本单元内容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比例尺及应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解比例。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有关概念及应用。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实际问题 。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

3.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内容安排

授课时数

起止日期

备注

P33-35例1、例2、例3P36-37练习六LIU

2

P38-40例4、例5P41-42练习七

3

P43-45例6、例7P46-47练习八

3

P48-49面积的变化

1

第四单元比例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

(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34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呈现例1图片。

教师在电脑上演示。

2.提问:

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

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自主先学,交流展示

(一)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1)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

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2)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

(3)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

1,宽的比也是2:

1,等等。

指出: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

1的比放大。

交流: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1)谈话: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

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

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2)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

按3:

1放大是什么意思?

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

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三、质疑拓展,升华情感

1.比较例1和例2

讨论:

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

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

你发现什么?

四、检测反馈,运用提高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归纳总结,加深理解。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要遵循什么原则?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

(第2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两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

(生答:

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自主先学,交流展示

1.认识比例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自学课本,在导学单上完成:

(1)两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分别是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发现的?

(3)用等于号把两个比连起来:

分组交流: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学到知识。

全班交流:

说说什么叫比例?

三、质疑拓展,升华情感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处呢?

(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四、检测反馈,运用提高

1.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六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六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

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4.独立完成练习六第5.6题两。

五、课终总结,加深理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什么叫比例?

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3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第38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

5和18:

30        

(2)0.4:

0.2和1.8:

0.9

(3)

和7.5:

3    (4)2:

8和9:

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

有什么区别?

二、自主先学,交流展示

1.呈现例4

根据导学单自学并完成学案

(1)根据图中数据写出不同的比例,你能写几个?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叫作比例的外项,()叫作比例的内向。

在下图上标出。

6  :

3  =  4  :

2

          () 

     ()

(3)计算比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在下面写下来

                                 

(4)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项和外项吗?

=

2.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验证: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

b=c:

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4)揭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质疑拓展,提升情感

1.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怎样发现的?

2.在a:

b=c:

d中,a、b、c、d可以代表除0之外的任何数吗?

3.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

4.做“试一试”

(1)按要求完成题单

(2)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四、检测反馈,运用提高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

3=(  ):

4

12:

(  )=(  ):

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七第1.2题,说说怎么想的?

4.作业:

练习七3.4题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五、课终总结,加深理解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2.比和比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比例的内向和外项交换位置还能组成比例吗?

解比例

(第4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七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启发: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

板书:

比例

二、自主先学,交流展示

1.出示例5

2.按导学单自主先学:

(1)读题思考:

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3)自学课本例5,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

3.交流展示:

(1)按导学单内容分组交流。

(2)指定小组在全班展示:

怎样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3)强调解比例的过程及格式。

三、质疑拓展,提升情感

1.例5中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再怎么做?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检测反馈,运用提高

1.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交流解的过程和结果。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在课本上填空。

3.练习七第6.7题。

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4.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

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8题第

(2)问。

五、课终总结,加深理解

1.什么叫解比例?

怎样解比例?

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与解方程有什么联系?

解比例练习课

(第5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熟练解比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解比例。

教学难点:

比例基本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

关于比例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点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怎样解比例。

揭示课题:

解比例练习

二、完成学习单

(一)填空题。

 

1、18:

6=24:

(     )=(     )÷3=(      )% 。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

 

3、在比例3:

12=6:

24中,如果将第一个比的后项加6,第二个比的前项应(               ),比例才能成立。

 4.x:

16=9:

6,求x的值是(       )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与两个内项积的差是(    )

( 二) 判断 

1. 由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 如果8A = 9B那么B :

A = 8 :

9                   (       )

 3.15 :

 16 和6 :

5能组成比例。

                  (       ) 

(三)解下面的比例:

 

  0.4:

3=X:

=

x   

 

24:

X= 12:

14                   

 =    

 (四)解决问题 

1.一种混凝土沙和石子的比例是5:

2,现在有石子3000千克,需要沙多少千克?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的比是9:

5,大齿轮有72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交流改错

1.小组交流,讨论结果

2.展示优秀作业

3.学生独立改错

四、讲评分享

1.指名汇报答题情况。

2.教师评价:

重点讲评第(三)题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怎样转化成方程?

第(四)题解决问题。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答时列比例式的根据是什么?

五、变式挑战

1.如果说A:

B=C:

D,则()×( )=( )×( )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等于1,一个内项是0.5,另一个内项是(   )。

  

3.在一个比例里,如果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则两个 内项的积是(  )。

 

4.在一个比例里,如果两个外项的积是30,一个内项是5,那么另一个内项是(   )。

5.一个比例,两个内项的积是8,一个外项是5,另一个外项是(   )。

6.某手机超市门口放着一个按20:

1的比制作的手机 模型。

已知手机模型的高度是160厘米,手机的 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答)

六、小结反思

说说通过今天的练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认识比例尺

(第6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6,“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复习: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千米=()米

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

2.谈话:

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

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

比例尺

二、自主先学,交流展示

1.出示例6。

 

自学课本43页:

(1)怎样写出5厘米和50米的比?

(2)什么叫比例尺?

用式子表示。

(3)说说例5中比例尺的含义。

(4)看线段比例尺,说说它的含义。

2.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

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

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怎样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指名在全班汇报。

三、质疑拓展,升华情感

1.什么叫比例尺?

比例尺的前项一般是多少?

怎样求比例尺?

谈话:

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

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说说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

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

1000,也可以写成

1:

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3.像1:

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比例尺1:

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102030米

进一步指出:

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

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

这与1:

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检测反馈,运用提高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

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作业:

练习八第1.2题。

独立完成后评讲。

五、课终总结,加深理解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比例尺的应用

(第7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页的例7,“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学生完成后评讲交流。

二、自主先学,交流展示

1.出示例7

(1)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完成导学单

①把比例尺1:

8000表示的意义写下来。

②你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算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吗?

列式算一算

1:

8000

(4)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

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施X厘米,你能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吗?

在课本上完成。

2.交流展示:

分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指定小组全班汇报。

三、质疑拓展,提升情感

1.引导思考:

(1)说说1:

8000表示的含义。

(2)你是怎样计算实际距离的?

(3)用解比例的方法怎样解答?

应注意什么?

2.明华小学到体育馆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先量一量再算一算

3.完成“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四、检测反馈,运用提高

1.做“练一练”

 

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2.练习八第4题

重点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八第5题。

(1)说说线段比例尺的意义。

(2)计算图上距离,表示出桃林小学和大众超市的位置。

4.作业:

练习八第3题。

独立完成后评讲

五、课终总结,加深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知识?

知道一幅图的比例尺,怎样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比例尺的应用练习课

(第8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页练习八的第6-9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使学生能在理解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比例尺练习课

二、完成学习单

1.填空

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

2000,说明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还说明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米。

2.列比例式解答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

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

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

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三、交流改错

1.分组交流做法,说说是怎么想的?

2.独立改错。

3.讲评分享。

重点:

第1题比例尺意义的不同描述。

第2题根据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计算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四、运用提高

1.完成练习八第6题

 

先说说求什么再计算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7题

(1)先根据线段比例尺说说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

(2)独立测量计算

(3)交流讲评

3.完成第8题

用自己搜集的中国地图进行计算后交流

4.完成第9题

五、小结反思

1.说说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的步骤以及要注意什么?

2.阅读47页“你知道吗”,说说了解了哪些知识?

面积的变化

(第9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49页“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谈话:

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

分别说一说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

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

(),宽的比是():

()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

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

(),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

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