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环境情节测课件.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环境情节测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环境情节测课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环境情节测课件
专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环境情节
(时间:
120分钟,分值:
140分)
班级学号得分
1、(17届江西省五市八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4分)
庆捷
终于告捷了,寒地栽桑养蚕项目审批手续一拿到手,赵主任和王助理就架着胡文斋往松雷大厦走。
胡文斋拖垃着鞋,有点儿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兴奋的红晕依然在瘦刀条脸上荡漾着,问两个部下要把他弄到哪里去。
胖胖的赵主任说,上午来省厅时你答应过的,事办成,就把你穿了八年的皮鞋换掉。
个矮的王助理说,堂堂局长,一言九鼎。
你脚上这双鞋,甭说我们看不下眼,连警卫都嫌有碍观瞻。
你别忘了,这是在省城,不比我们嘉通那疙瘩。
胡文斋站定说,怪不得警卫瞅我那眼光有点特别,敢情是看人下菜碟啊!
甭说他了,连主管厅长看我这鞋时都皱眉了。
我说今天咋这么顺利,大笔一挥就过了呢?
原来还有鞋的功劳啊!
言罢大笑。
三人来自嘉通县农业局,项目立项一年有余,省城跑了数十回,还是见不到阳光。
胡文斋上次到省城索性就放挺了,在一家小旅馆住下,打起了持久战,终于惊动了陈厅长。
把胡文斋邀去一谈,陈厅长激动了,拉着胡文斋的手说,老百姓有你这样的父母官是福份啊!
之后一应手续办得快马加鞭。
这次再到省城,因为胡文斋鳄鱼嘴一样的鞋,差点儿被警卫拦在门外,办不成事情。
转了几个来回,胡文斋拉两人的衣袖说,这里的东西太贵了!
王主任瞪眼,一分钱一分货!
别总想买东西就去咱那破百货。
告诉你,现在我们俩说了算,让你穿啥就穿啥!
前后试穿了几双鞋,两人商定,买下其中一双三百多元的。
胡文斋心疼得直咧嘴,太贵了,我穿这样的鞋咋下乡啊?
咋和农民……
两人明确表态,给胡文斋换鞋是全嘉通人的心愿,一会儿他请他们吃饭好了。
胡文斋红了眼圈,默默点头,穿鞋走了几步,红着脸努力适应。
两人在一旁拍手窃笑。
胡文斋不肯扔掉旧鞋,把它小心包起来,装进了鞋盒里,两人无柰,只得随他。
三人找了一圈饭店,最后胡文斋拍板,干脆,我请你们吃自助餐得了。
三十八元一位,还大酬宾,肯定能吃饱。
三人又戗戗一番,走进一家装潢考究的自助餐馆。
胡文斋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左打听,右探问,才算把心放肚里了。
菜肴很丰盛,三人有说有笑夹菜。
赵主任和王助理眼放光,夹完奶油泡芙、深海清鱼,又夹生菜番茄沙律、火鸡烩粟子,直咽唾沫。
赵主任突然想起什么,问胡文斋这次来省城,是否去看看他读大学的女儿。
胡文斋边夹菜边乐着说,她和同学去云南见习了,说是增加经验。
这孩子懂事,勤工俭学,办了个什么网上培训,已能挣一些钱了。
上次我来,她特意请我吃了牛排。
真的?
孩子真是有出息了,他爹虽然当着局长,可也不常吃牛排吧?
赵主任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
王助理不忘幽默,此言差矣,我们局长啊,天天摸爬滚打在乡下,和乡亲们混得熟,谁家宰牛杀羊不请吃一顿?
红烧、清蒸,不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甭说牛排羊排,就是鸡排也早吃腻了。
胡文斋笑,你小子,嘴上给我留点德。
说老实话,我一次牛排也没吃过,当时还埋怨姑娘干嘛花那么贵的钱吃牛排骨?
三十多元啊!
可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牛排不仅有骨头,也有很多肉呢!
两人大笑,笑胡文斋的老土,笑声引来就餐者的侧目,这才惊觉,他们的旁若无人早引得人们皱眉了。
三人急忙噤了声。
胡文斋悄声问赵主任,这地方咋净是年轻人啊?
夹那么大一盘菜,吃得了吗?
赵主任乐了,人家吃不吃得了你管得着吗?
真是乡下见识。
胡文斋兀自摇头,又下意识打量餐馆里的人,但见窃窃私语者有,朗声说笑者有,多半吃一点东西,再用手触一下手机屏幕,或把手机举至耳边,和什么人通话。
面前大多放着可乐、雪碧什么的饮料,以及咖啡。
三人把食品端至桌上,赵主任和王助理各夹了很多生蚝,唯有胡文斋未夹。
赵主任问,胡局,你不爱吃生蚝?
胡文斋惊诧,这东西叫生蚝?
咋个吃法呀?
没吃过……
王助理瞪圆眼睛,堂堂大局长,怎么会没吃过生蚝?
太不真实了吧?
胡文斋脸红了,我没说谎,这东西甭说吃,见也没见过,刚才夹菜时我看到它,心里还想这是什么东西?
样子不太好看,不知好不好吃?
你们别笑话我,自小农村长大的,哪见过这些稀奇八怪的东西。
两人这才发现,胡文斋的餐盘里夹的是玉米、瓜片什么的,肉食只有肉串和猪耳朵之类。
两人把生蚝悉数往胡文斋的餐盘里拨,红了眼圈说,胡局,你尝尝……你今天必须尝尝!
(选自《百花园》作者,田洪波)
1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胡文斋的皮鞋穿了八年,因为穷舍不得换,但幸亏没有扔,正是因为这双鞋他的审批手续才拿到手,这告诉我们节俭终究是好的。
B.胡文斋的女儿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贯穿了文章始终,正是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才得以展现开来。
C.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化,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D.“胡文斋兀自摇头”是因为饭馆里的年轻人夹的菜太多,胡文斋对他们的浪费行为很是不满,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批判。
E.“庆捷”是小说的线索,揭示了买皮鞋、吃自助餐等主要情节与内容,以“庆捷”为题还有利于作品主题的凸显。
【答案】CE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审批手续是因为鞋子才获得的说法不对,那只是胡文斋的玩笑话罢了;另外由此“节俭终究是好”也是偏离了小说旨意。
B项,胡文斋的女儿只是在吃牛排部分情节中出现了,并没有贯穿文章始终,;D项,“很是不满”不恰切,胡文斋并没表现如此强烈的情绪;“这也反应了作者对现代年轻人的批判”不对。
(2)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1)补叙交代了买鞋这件事的原委,使故事更完整清晰;2)刻画了胡文斋生活朴素的形象,使其更真实;3)照应前文,且承上启下,使结构更加自然。
点睛:
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
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
(3)有人说,小说对胡文斋买鞋和吃饭中的一些描述,显得有些虚假,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
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说出你的理由。
(5分)
【答案】示例1:
①我认为并不是虚假,这是小说作为文艺作品可有的合理虚构。
②小说反复写到胡文斋不愿买鞋和吃自助餐似的节俭,正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为官当以造福一方为己任”的主题。
③虽然在现实中一位局长不可能真如此寒酸,但这反应的正是人们对廉吏的期盼,既然是期盼,那合理夸张自然是可以的。
示例2:
①我认为有些虚假,虽说文学可以高于生活,但虚构过度就显得虚假了。
②一双皮鞋穿了八年,还舍不得扔,一位局长连自助餐等普通百姓都相当熟悉的事物都如此陌生,未免太不真实了。
③现实中人们盼望廉吏出现,但也不会要求为官者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吃个饭也不会点餐,所以有点不可信。
【解析】本题需要表明看法;结合文本,联系现实。
理由合理,条理清晰即可,不要求和答案完全一致。
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发展及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2、(17届云南楚雄市高三下学期统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14分)
棉花被子
衣向东
(1)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
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
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2)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
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
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
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3)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
马宁说:
“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
(4)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5)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
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
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
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6)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
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着蓬松细软的状态。
(7)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
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
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
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8)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
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
马宁说:
“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
(9)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
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
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10)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
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
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11)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
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
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
(12)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
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告诉了马宁。
姐姐说:
“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
”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
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
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
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13)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本文以“棉花被子”作为行文抒情的线索,既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理解与怀念。
B.文中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突出了南方的景物之美。
C.《棉花被子》这篇小说的婆婆为了城里的儿媳在她家住得舒心,特地做了一床精美的棉花被子,每年都拿出来晒,盼望儿子和儿媳妇回家。
D.本文的标题是“棉花被子”,而文章的第一段大谈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的原因,这实际是偏离了主题,可以删去。
E.母亲在北京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会老家的一个原因是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
【答案】BD
【解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B项并不是突出了南方的景物之美,而是为下文母亲缝棉被和晒棉被作铺垫。
D项不是偏离了主题,而是自然而然地引出马宁珍藏的一床棉花被子这个中心。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2)“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着哪些信息。
(5分)
【答案】泪水中既包含着对没有能够经常回家看望母亲的悔恨之意和自责,又包含着感受到母爱的幸福,还包含着对母亲的思念和“阴阳两隔”的落寞和无奈。
(3)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