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428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docx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

学前比较教育论文

篇1

论比较教育研究的四重境界

内容提要:

比较教育的危机在于高水平研究的匮乏。

比较教育乃基于文化理解的教育研究活动。

根据文化理解的程度、研究方式及成果水平的不同,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四重境界,即文献综述式入门级、模型或理论指导式专家级、数据挖掘式高深级和融会贯通式大师级。

这四重境界既是四种不同的研究类型,也是四种不同的研究水平。

比较教育要维护学科尊严、赢得学科声誉,就必须由初级水平向高深水平不断发展。

关键词:

比较教育危机文献综述式模型或理论指导式数据挖掘式融会贯通式

比较教育的危机不仅是身份危机,更是生存危机。

危机的实质在于研究的层次和成果的水平不高,缺乏学科特色和独特价值,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研究方式与策略过于单一,大多数研究和成果采用的是文献综述的方式;另一方面,比较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活动中的文化理解意识淡薄,程度尚浅。

正因如此,研究成果多数未能把握和理解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现象的本质。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比较教育研究丧失了文化理解的自觉和努力。

比较教育本质上是基于文化理解的教育研究活动,其本身就代表了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互相理解其教育体系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比较教育学产生和存在的合理基础之一。

[1]顾明远先生指出:

要想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教育,非了解和认识该国该民族的文化不可。

[2]

根据文化理解程度、研究方式及成果水平的不同,笔者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可以划分为四重境界,即文献综述式入门级、模型或理论指导式专家级、数据挖掘式高深级和融会贯通式大师级。

我们应该遵循这种循序渐进的路径,着力于研究方式的多元化和研究成果的高深化,以此推动比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第一重境界:

文献综述式入门级

(一)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内涵

(二)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三)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

做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熟悉该研究领域,熟悉研究发展的脉络,然后在这个脉络上开展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植入知识发展的长河之中。

[5]爱因斯坦说过:

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刻的理论果真是靠单纯思辨去发现的。

[6]可以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对于可靠的事实和材料的搜集这一基础之上。

因此,文献综述式的研究理应成为入门级比较教育研究者的首选。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比较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比较教育研究的新方法知之甚少,并未达到深刻认识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而借助文献来进行研究是这一层次的研究者最常用的方式。

另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经济方面的原因,导致许多比较教育研究者无法直接参与到研究对象国的现实情境中去研究问题,只能将研究建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

他们所提供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式的研究得出的关于发达国家教育制度、理论和实践的描述和评论。

以我国为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国比较教育学者较为完备地介绍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并发挥其外语水平较高的优势,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这对提高我国的教育研究水平有不小的影响,在这方面比较教育学者功不可没。

[7]

(四)文献综述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文献综述式的研究方法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作为任何社会学科的初级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主要研究手段,文献综述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常常为研究水平和主观意识所限,缺乏对于研究对象国文化氛围的切身感受。

研究者仅仅从文献阅读中不能直观体会和深刻理解教育现象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因素,所做研究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

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事实的呈现或是一种材料的集合或是研究者个人经验层面的一种理解,甚至只是文本翻译,而没有凸显出研究者本人对于事实或材料背后的根源、实质和隐含意义的深度观察和剖析,因而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均受到严重局限。

真正的介绍、翻译当然也需要有人去做,但如果大家都在做这种事情,情况就有点不妙了,因为在这过程中失落的正是对本国教育实践的关怀。

[8]目前此类研究成果非常普遍的存在于比较教育研究中,并常常被讥讽为外国情况+启示借鉴的两张皮,致使人们误以为比较教育研究者只能停留在入门级的研究水平,从事肤浅的重复性工作,得出乏善可陈、毫无新意的结论。

这是比较教育研究成果不被学界所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阻碍了比较教育研究向高深方向的发展。

二、第二重境界:

模型或理论指导式专家级

比较教育要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就必须克服其自身的异质性,形成一定的标准和模式。

[9]因此,为了拓展研究深度,促进学科发展,比较教育研究越过入门级步入第二重境界专家级,即研究者在明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的指导下来研究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模型或理论指导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内涵

所谓模型就是用图形方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它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0]薛理银认为:

模型不是理论,它本身也不是一种解释方法,而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有助于直接、明确的表达理论。

[11]而理论指导式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使用某种学科的理论或某种特定的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相应研究领域中某个教育问题的方式。

分析框架是从一个理论出发,针对要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研究思路和工具,它是理论和问题两者之间的桥梁,实际上是把研究方法具体化了,情景化了。

[12研究者以模型或理论切入的角度来展开研究,作为分析教育现象的隐性工具,它往往只强调学科的特点,而忽略了研究对象仍然具有文化背景的约束性,即以学科逻辑和研究框架掩盖了文化背景。

(二)模型或理论指导式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刘献君认为,不能用无知去研究未知。

科学研究就是要运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和新的知识。

[13]作为模型或理论指导式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灵活应对和有效使用外来模型或理论的能力。

我们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来自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模型或理论框架,这对于丰富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提出了要求,即应灵活应对和有效使用外来模型或理论,避免对其盲目崇拜和堆砌罗列。

一方面,这些外来的研究模型和理论是在其学科领域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未必完全适用于比较教育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结合本学科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独特性质和实际情况,在对其进行批判和扬弃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当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时,研究者需要对多种模型或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有效整合,加以综合运用。

然而,如何使多种模型和理论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各取所长地去分析和研究问题,而非互相冲突和牵制,也是对这一层次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提出的挑战。

2.主动建构模型或理论的能力。

目前比较教育学者常常寄希望于从其他学科借鉴些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却很少反思:

比较教育学科到底能够为其他学科提供哪些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从不缺乏借鉴,却更应注重创造。

埃德蒙金、布莱恩霍尔姆斯(BrainHolme)和黎成魁都曾强调过比较教育研究中模型和理论建构的重要作用,而积极主动地建构适用于本学科、本地区的研究模型和理论框架是每一位研究者的重要任务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模型或理论指导式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

可以说,在比较教育研究中,乃至所有科学研究中,模型或理论分析框架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模型或分析框架,那么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或一系列杂乱无章的文献材料,研究将很难顺利进行。

比较教育活动的模型,如基本要素模型、依附模型与现代化模型、主体功能分化模型、生态模型、使用与满足模型、文化模式模型、知识沟模型、互动过程模型等,都大大有助于本学科理论和观点的有效阐明,并且启迪人们对新生事物和未知领域进行探寻。

(四)模型或理论指导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任何模型或理论分析框架都有可取之处,但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就像地图不是无所不包的一样,模型和理论分析框架也并不是无懈可击的,无论设计如何周密的模型或理论,都无法概括出研究对象的全部事实。

要想找到可以适用于一切研究目的和分析层次的模型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那些经过反复使用被证明卓有成效的模型也未必适用于任何地区的教育现象。

这是因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现象都是在其文化背景下才得以可能生存和发展,而模型或理论框架一旦成型,就不能因文化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用一成不变的运算公式只能做出泛泛的解读,难以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教育现象的本质。

因此,凡是局限于既定模型或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成果,都必将受到该模型或理论框架的选择规定的制约,只是在特定模型或框架下的特定产物。

倘若研究者不能对其灵活对待、综合处理,这些成果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局限性、机械性等缺陷,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三、第三重境界:

数据挖掘式高深级

可以说,模型或理论指导式的研究方法增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解释力。

然而,随着新信息技术媒介的推广和使用,比较教育研究者能够以一种更加便捷的方式接触到研究对象国的教育数据。

这就要求比较教育研究者必须超越对别国教育事实进行简单描述的水平,在更深层次上展开工作。

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还需要从专家级向第三重境界高深级过渡。

(一)数据挖掘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内涵

数据挖掘式比较教育研究主要是指研究者从大型数据库中提取出有意义的、隐含的、先前未知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或模式的非凡过程。

[16]研究者在较好把握对象国文化背景因素的基础上,对数据展开深度的挖掘,进而对其进行新的解读,发现新的特征,建构新的意义。

(二)数据挖掘式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比较教育研究者研究别国的教育状况提供了便利,为研究者在国际范围内研究各国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提供了可能,但是要从大型的数据库中发掘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内容来也并非易事,这就要求专家级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由于数据类型呈现多样性,它可以是称名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和比率尺度数据,其相应的处理方法也就不一样。

[18]因此,研究者要对所挖掘的数据进行有效处理,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处理,重点是要探寻数据背后那些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并阐明数据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除了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之外,还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研究者的分析研究之后,建构起自己对研究问题新的认识。

2.建构研究领域新意义的能力。

建构研究领域新意义的能力是比较教育研究者的重要素养之一。

提升此能力的关键在于研究者要从发现待研究的问题入手,没有问题的提出,要真正开展研究将无从谈起。

由于比较教育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因此,作为一个比较教育研究的高深级研究者,必须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和研究对象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自己独有的信息数据体系,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自己独有的判断力基础之上构建出该研究领域的新意义,从而超越以往研究者在认识论、本体论等方面的不足。

(三)数据挖掘式比较教育研究的特点

高深级的研究者不仅可以针对某一对象国或研究领域进行数据挖掘,从海量数据中甄别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其分类解读得出建设性的成果,还能够凭借自身敏锐的洞悉力与丰富的专业知识,从数据中找出规律,对其产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关联,使得研究成果更具预见性和创新性。

(四)数据挖掘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局限性

比较教育研究者不仅要有自己所专长的研究领域,而且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海纳百川的视野来从事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才能凸显出自身无可替代的地位,从而获得话语权。

高深级的研究者能够对某个研究对象国的文化因素达到深入理解,并能够针对具体教育问题展开高深的研究,但是稍逊于研究视野的不够宽泛。

四、第四重境界:

融会贯通式大师级

高深级的研究者可以独立开展高深层次的研究工作,这是目前众多比较教育研究者所向往并通过自身努力有望达到的境界。

然而,数据挖掘式的比较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要想站在会当凌绝顶的高度,游刃有余地驾驭教育学科各个领域的比较研究,还有待于所有比较教育人共同努力,朝着本学科研究的最高境界大师级不断迈进。

(一)融会贯通式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内涵

融会贯通式比较教育研究是指比较教育研究者通过纵横比较的方式,结合研究者本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非凡的文化理解力对本国的教育问题进行较为敏锐的思考,并且灵活运用国外的教育经验对本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研究者能够对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因素达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层面上或某个领域中,因此总能获得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二)融会贯通式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身处比较教育研究的最高境界,大师级的学者们要在教育学科各个领域纵横捭阖、自由行走,就必须具备前三重境界研究者难以企及的基本素养。

1.兼容并包、融会贯通。

大师级的比较教育研究者,最显著的过人之处在于其非凡的文化理解力。

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教育的基本特性之一,与教育科学体系中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教育学最大的特质即在于其跨文化性,[19]在当前多元文化百花齐放的国际化进程中,研究者只有将待研究问题置于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并结合其自身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广博的研究视野,才能对比较教育研究所涉及的所有问题和领域都能够触类旁通。

由于能够高屋建瓴地对问题进行统揽全局地分析和思考,大师们自然能对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政策的制定发挥重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

2.一闻千悟、不拘文法。

一个优秀的比较教育研究者还需要具备非凡的领悟力。

当他们积淀了广博的知识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深邃的思想体系和满腔的研究热情,便能时常领悟到高深的学问。

看似信手拈来,不符合学术规范,却难掩随心所欲的背后隐含的真义,显示出别具一格、不同流俗的品质和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3.精神独立、自成一家。

大师级学者应当具有独创精神,在研究中坚持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迷信真理、不盲从权威,这有助于克服以往研究者对于西方强势文化所推行的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的依附心态,从而彰显比较教育、比较教育学和比较教育学者的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

五、结语

四重境界既代表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四种类型,也代表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四种水平。

由于文化理解能力的差异,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研究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学术境界和梦想,他们关注不同的学术问题,执行不同的学术标准,因而创造不同的学术成就。

在入门级中孜孜以求的问题,专家级、高深级、大师级的学者可能不屑一顾;而专家级、高深级、大师级所讨论的问题,入门级的研究者却也望尘莫及。

这四种类型的划分,一则有助于推动比较教育学科的规划与建设,自觉地推动本学科的知识贡献突破文献综述式水平,朝着高深层次可持续发展;二则有助于促进比较教育学者专业发展与成长的规划,使其对自身成长的阶梯与路径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并据此不断向前发展;三则有助于为比较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依据,在重视其国别知识训练的基础上,使他们进一步获得运用本学科独特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的能力,争取迈向更高阶段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19]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文化逻辑[M].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334,328.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9.

[3][英]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王承绪等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

[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49.

[5][12]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63,14.

[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张良英,赵中立,张宜三编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73.

[7]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39.

[9]陈时见,徐辉.比较教育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82.

[10][美]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新华,武伟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

[11][17]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60,31.

[13]刘献君.教育研究中的四个基本要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

[14]冯增俊.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分析框架(上)[J].教育导刊,1997,(10).

[15]王长纯.和而不同比较教育的跨文化对话[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54.

[16]李婷,傅钢善.国内外教育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2,(10).

[18][日]佐藤隆博.教育信息工程学引论[M].薛理银译.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8-9.

[20][日]冲元丰.比较教育学[M].刘树范,李永连译.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8.

[21]褚远辉,辉进宇.比较教育学科视野中的教育借鉴[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

(2).

[2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1999.189-190.

[23]顾明远.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及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24]王英杰.比较教育学定义问题浅议[J].外国教育研究,1993,(3).

篇2

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

摘要:

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

关键词:

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

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们一致强调学校和教师对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及主导作用,但却常忽视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家庭教育。

研究证明,人生的头六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六岁以后所有发展阶段的总和。

而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

为了不让孩子失去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素质。

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左右着孩子的未来,也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老师。

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呢众多学前教育专家指出:

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捕捉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经研究调查显示:

人对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的事,都具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则要求甚严和细心,具体来说家庭教育要做到以下十戒:

一:

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时候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

你怎么这样笨啊!

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

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

或者说:

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到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

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不一会儿,老毛病有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

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

妈妈该知道,要孩子许诺是没有意义的。

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

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

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

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

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

你不能照料自己。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

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

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

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

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

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

小明,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

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

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

不要纵容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自身。

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

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

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

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更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若在他犯错误时说反话则会误导孩子,使他遵循、认可反话。

十:

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2岁的孩子同5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

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

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应极力践行这十戒,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发展,有个美好的未来,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应充分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充满爱心,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

为了孩子,做到这十戒,我们又有何不可!

为了孩子的未来,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利用好这个杀手锏,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