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6205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docx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方面重点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全

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

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

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

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

“幽”:

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

颔联以响

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

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

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

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

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

系当时的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

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

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

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

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

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

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

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

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

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

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

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

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

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

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

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

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

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

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

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

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

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

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

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

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

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

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

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

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

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

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

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

 

其他方法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

刘勰说得好: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古诗词

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

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

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古人也说: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

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

车尔

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

“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

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

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

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

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

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

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

“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

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

”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

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还要注意:

 

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

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

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臵,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

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

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

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

抒情方法有

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

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

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

 

弄清楚:

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

在什么

地方?

在什么时候?

写了什么“物”“景”?

抒发了什么“志”“情”?

2、怎样写

———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要学会写

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今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1、古诗分类: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

首联(

1,2)、颔联(

3,4)、颈联(

5,6)、尾联(

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

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

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

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

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

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

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

养浩、)

送别:

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

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

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志向、心愿,抒发对。

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

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

隐、李清照)

怀古:

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的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分析: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

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

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

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

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

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

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

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

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

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

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

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

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

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

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

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

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

《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

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

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式

设问角度

一、修辞手法

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题直击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

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解析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

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

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答题范式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考题直击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

成功之处。

答案解析

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

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能让读

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题范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

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考题直击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范式

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题直击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

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

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为什么?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答题步骤

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

整体局部?

表现手法?

);

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答题范式

(1)同意。

理由是: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

理由是: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考题直击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问:

前人曾说过:

“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说说理由。

答案解析

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

理由:

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

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

歌的境界。

六、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

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答题范式

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

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考题直击

禾熟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病牛李纲

 

;不同之处是:

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问:

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

请简析。

答案解析

不同。

《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

郁闷之情。

《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

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与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七、意象赏析

设问示例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