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三年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5577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三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三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三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三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三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三年规划.docx

《中学三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三年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三年规划.docx

中学三年规划

中学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初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濮阳市课程改革方案文件为向导,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做好初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建立、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的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并在课改与校本课程的开设中凸现我校的特色之路。

二、工作目标

  三年内争取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形成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课程框架雏形,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爱国荣校的情怀、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进一步发挥示范高中的示范作用。

  1、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营造各种课改情景促成教师反思。

  强化基础性课程,着重学生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的培养;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行县、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课程管理。

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

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

  3、开发研究型课程,逐步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

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积极调整并逐步完善学校各类课程设置的结构比例。

  5、逐步改变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重点工作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把新课程培训作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2、以初中一年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将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和开课计划的科学、合理、规范。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复习一些与中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试题。

  2、高度重视新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保证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

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有效。

  3、改革课堂教学,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实行学分制管理。

成立学分管理委员会,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杜绝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5、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认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三)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设置计划,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2、成立学生辅导中心,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课程的选择性,切实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3、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管理办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措施、安全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以确保课程的正常开设和教学质量。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2、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3、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五)探索改革评价制度。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健康环境。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1、

(1)、承接第一队段新课程改革,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设置比例结构计划。

在课改中,探索落实自主、探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写出校本课程教材。

  (3)、进行语文、英语、政治、地理、历史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验。

  (4)、开设拓展性课程:

科技制做、环保实验、手工制做等。

  (5)、对成熟的校本课程进行中期总结,探索学生参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2、

(1)抓理念: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2)抓方法:

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实施集体备课。

  (3)抓策略:

评选校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政策上鼓励教师冒尖;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组织好示范课、汇报课。

  (4)抓反思:

着眼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5)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及时总结课改成果,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进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

  (7)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形成课改合力。

开展家长座谈、培训等形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实行家长开放日,鼓励家长深入课堂和校园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增进家校互访,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1)、按照二期课改的要求,完善并逐步落实课程设置比例的要求。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重点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

  (4)、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三)、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1)、完善并落实课程设置比例的要求。

  

(2)、总结在课改中全面落实自主、探究教育的方法。

  (3)、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课程的教学质量。

  (4)、完善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方案框架,制定课程评价方案。

  (5)、进一步修改、充实、审定和完善学校课程的有关教材。

  (6)、扩大英语教学的课程范围,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

  (7)、进一步完善科技含量较高的开放式多功能实验平台,扩大课程内容以及使用教师的面。

  (8)、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四)、总结阶段

学校分期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实验教师书面总结,组织教师交流课改经验和体会,提出方法和不足。

总结课改实验成果,编订成册。

  制定学校新课程三年发展规划,并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工作的刚刚开始,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的各项目标。

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通过我们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实现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濮阳县实验中学

2012年7月1日

濮阳县实验中学新课程改革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初中新课程的目标和宗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濮阳市课程改革方案文件为向导,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做好初中新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建立、完善适应于课程改革的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并在课改与校本课程的开设中凸现我校的特色之路。

二、工作目标

  三年内争取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形成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课程框架雏形,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爱国荣校的情怀、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进一步发挥示范高中的示范作用。

  1、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营造各种课改情景促成教师反思。

  强化基础性课程,着重学生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的培养;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实行县、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课程管理。

结合学校师资现状,开设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

充分结合我校特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既承认差别,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

  3、开发研究型课程,逐步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

既注重弘扬科学精神、介绍现代信息,又注重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继承优秀传统。

  4、积极调整并逐步完善学校各类课程设置的结构比例。

  5、逐步改变课程评价,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完成相关课题研究,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重点工作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通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把新课程培训作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2、以初中一年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将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学校课程设置和开课计划的科学、合理、规范。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能够开设课程标准要求的所有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复习一些与中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试题。

  2、高度重视新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保证开设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技术课程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造力”,加强技术与社会和科学之间的联系。

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和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保障学生活动安全有效。

  3、改革课堂教学,按照新课程理念和各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规范、高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4、实行学分制管理。

成立学分管理委员会,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杜绝学分认定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

  5、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认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三)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1、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设置计划,从而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2、成立学生辅导中心,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课程的选择性,切实帮助学生学会选择。

  3、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管理办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措施、安全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以确保课程的正常开设和教学质量。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2、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用好教材、报刊、网络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发掘社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3、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五)探索改革评价制度。

  1、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新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实施新课程的健康环境。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1、

(1)、承接第一队段新课程改革,启动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制订学校课程设置比例结构计划。

在课改中,探索落实自主、探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规划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写出校本课程教材。

  (3)、进行语文、英语、政治、地理、历史学科教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的实验。

  (4)、开设拓展性课程:

科技制做、环保实验、手工制做等。

  (5)、对成熟的校本课程进行中期总结,探索学生参与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2、

(1)抓理念: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2)抓方法:

抓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学科组的作用,实施集体备课。

  (3)抓策略:

评选校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政策上鼓励教师冒尖;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组织好示范课、汇报课。

  (4)抓反思:

着眼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5)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及时总结课改成果,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增进与外界的沟通与协作。

  (7)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形成课改合力。

开展家长座谈、培训等形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合作;实行家长开放日,鼓励家长深入课堂和校园亲身感受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增进家校互访,虚心听取家长对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第二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1)、按照二期课改的要求,完善并逐步落实课程设置比例的要求。

  

(2)、扩大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的课程范围。

  (3)、重点开发1、2门校本课程,编写相关教材。

  (4)、初步构建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框架。

 (三)、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1)、完善并落实课程设置比例的要求。

  

(2)、总结在课改中全面落实自主、探究教育的方法。

  (3)、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计算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课程的教学质量。

  (4)、完善有学校特色的研究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方案框架,制定课程评价方案。

  (5)、进一步修改、充实、审定和完善学校课程的有关教材。

  (6)、扩大英语教学的课程范围,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

  (7)、进一步完善科技含量较高的开放式多功能实验平台,扩大课程内容以及使用教师的面。

  (8)、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四)、总结阶段

学校分期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实验教师书面总结,组织教师交流课改经验和体会,提出方法和不足。

总结课改实验成果,编订成册。

  制定学校新课程三年发展规划,并不是工作的结束,而是工作的刚刚开始,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的各项目标。

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通过我们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实现规划中的各项目标。

 

濮阳县实验中学

2012年7月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