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4425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docx

人教版单元检测卷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试卷分数:

120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题(18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梦入芙蓉浦   浦:

水边。

B.径须沽取对君酌沽:

通“酤”,买或卖,这里指卖。

C.天涯霜雪霁寒宵霁:

雪止。

D.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

形容乐声惨淡。

2.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A.问君能有几多愁啊?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D.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

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词富艳精工,有“词家之冠”之称。

B.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其词前期多反映帝王荒淫颓废的生活,后期则多倾诉亡国失家的巨大悲痛。

C.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语言洗练苍劲。

他与岑参齐名,二人合成“高岑”。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昌黎先生”“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C.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5.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6分)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奇瑰而雄健,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李白诗是

杜甫诗是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2)《阁夜》中用听觉视觉表现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的诗句是“,”。

(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三、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阅读《将进酒》,完成7~8题。

(9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下列对《将进酒》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写了渴望施展抱负的愿望。

B.这首诗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内核。

C.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D.诗的开头四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渲染了一种阔大的意境,读来很有声势,又富有慷慨悲壮的韵味。

8.找出该诗的“诗眼”并分析其蕴含的情感。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9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甫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和“感时花溅泪”一样,同是以乐景写哀情。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针对吐蕃的觊觎,义正辞严,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D.全诗即景抒怀,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0.同样是登高临远,杜甫的这首诗与他的《登高》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9分)

蝶恋花

陆游

陌上箫声寒食近。

雨过园林,花气浮芳润。

千里斜阳钟欲暝。

凭高望断南楼信。

海角天涯行略尽。

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

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中的“浮”字富有动感,写出了花香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飘浮,沁人心脾。

B.上片最后一句为虚写,是词人想象思念之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自己音信的情景。

C.下片写作者四处漂泊,历三十年之久,而处处有遗恨,更能表明其失意情状。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于景中蕴含怀远之意;下片主要抒怀,感慨自己身世沉浮。

12.请简要赏析下片“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两句。

(6分)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

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

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

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今天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诉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

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

肩负启蒙与救亡的使命,从“五四”伊始,诗人们执着于民族精魂的发掘。

基于现代经验之上的民族精神,映射出个体担当历史的主体性行为。

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

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

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

诗性没有国界,这是诗歌独具的质素,也是它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使命的缘由。

近些年的文化交流现实表明,汉语诗歌愈来愈能融入东西方文化沟通、文明交汇的语境之中。

立足世界诗歌版图,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审视并吸纳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这是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

以前,我们常说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丧失了活力,就诗歌而言,其实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时下,相对于庞大的诗人群体和诗歌产量来说,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这是最值得思索的。

综观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歌,莫不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莫不凸显纯净的灵魂、坚定的信仰、充沛的生命力、真挚的情感经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尤其不缺的是人性之美。

在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诗歌精神已经播下传承不息的火种,而在今天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激活诗歌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当今,汉语诗歌创作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审慎地思考在渐变中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积极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兼容中西诗艺的精彩。

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诗歌精神,激活汉语诗歌创作的潜力,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

(摘编自孙晓娅《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伟大诗人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碰撞出动人的诗情,就能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B.我们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和魄力,吸收世界诗歌的精粹,传播和发扬诗歌经验,保持诗歌的创造力与求索精神。

C.植根于博大包容的精神境界和人类亘古延绵的母题,凸显深刻的批判精神和人性之美的诗歌,就具有国际影响力。

D.汉语诗歌创作目前正处于“变易”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挥和增进传统诗歌“不易”的优长,同时,萃取世界诗歌的智慧。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诗歌精神,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诗歌精神的内涵和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方向性及可行性。

B.在论述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时,文章揭示了当代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的现状,指出了当今构建诗人主体精神的具体措施。

C.诗歌精神还是世界的,文章以上古先民作比形象地论述了诗歌跨语际、跨文化交流的情况。

D.文章指明了推进诗歌精神建设的努力方向,然后指出就诗歌而言我们真正丧失的是我们的创造力和与求索精神。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精神不仅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也是一种民族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B.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的诗性没有国界,因此它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先驱者的使命。

C.时下,相对于庞大的诗人群体和诗歌产量来说,我们仍然缺少能传播到世界的卓越的大诗人,缺少震撼人心、经得住历史淘洗的经典诗作。

D.诗歌精神传承不息,激活诗歌精神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了深远的空间。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检测卷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项,“沽”这里指买。

2.B【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能力。

B项与例句都是对比的手法。

A项,设问与比喻。

C项,借代。

D项,夸张。

3.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昌黎先生”指的是韩愈。

4.A【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诗句的停顿的能力。

A项,前句应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5.李白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

杜甫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猿哀、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仿写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注意语句的前后内容的相关性。

同时,句式按照“××是××”的格式,并且前后内容构成比喻。

6.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项,“诗的开头四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赋的手法”错误。

诗的开头四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比兴的手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8.诗眼: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该句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厌恶,也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

【解析】本题考查的诗歌的诗眼及其思想内涵。

诗歌的诗眼就是能够体现本诗歌的灵魂的一句诗歌或者一个词语。

找出诗歌的诗眼后要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主旨。

“钟鼓馔玉”指富贵豪华的生活。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达官贵人奢侈生活的不满和对权贵的蔑视。

但他又没有办法,只好用文人特有的方式“但愿长醉不愿醒”来进行消极的反抗。

9.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颔联上句就时间驰骋遐思,下句向空间开拓视野”错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

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

因此,颔联上句是就空间来写的,下句是就时间来写的。

10.同:

(1)抒发了客居他乡、羁旅漂泊的伤感。

(2)对时世艰难、国家多难的担忧。

异:

《登高》侧重于抒发自己因年老多病而志不得伸的悲苦,本诗侧重于抒发难遇明主,怀才不遇的悲愤,对君主无道、任用奸佞的愤怒。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理解诗歌感情的能力。

《登楼》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

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

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两首诗都抒发了客居他乡、羁旅漂泊的伤感和对时世艰难、国家多难的担忧。

但是《登楼》侧重怀才不遇,《登高》侧重年老多病而志不得伸的悲苦。

11.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虚写”及具体理解不准确,“凭高望断南楼信”,词人登高极目远望,苦盼思念之人的音信,属于实写。

12.词人设想:

如果上天有情,我一定追问它,怎么忍心让我双鬓白发丛生呢。

词人借诘问上天,强调了自己白发之多、相思之苦、命运之艰,进一步深化了沉痛悲郁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一唱三叹、缠绵不尽的抒情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天若有情终欲问。

忍教霜点相思鬓”意思是:

上天啊,你若有情,我想问问你。

怎忍心让我相思不尽,黑发根根变白如霜,点染我的双鬓。

词人内心因岁月流逝、志向难伸、思念亲人而痛苦难耐,将上天想象为有情之人,抬头诘问苍天,为何让自己白发丛生、命途多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

1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A项,以偏概全,“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期的佳作”,原文有两个原因,选项只提到了一个。

B项,“传播和发扬诗歌经验”不当,原文第四段说“传播和发扬当代汉语诗歌经验”。

C项,原文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4.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没有指出当今构建诗人主体精神的具体措施,只是指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D项,混淆了未然已然,参见原文最后一段“激活诗歌精神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为诗歌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打开无限深远的空间”。

16.【作文指导】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材料提供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七句名句。

七句话各有侧重,两两组合立意颇多,且大都有因果或对立关系。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也不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

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

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表达人要有大的理想愿望。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意思是自己空有一身报国的热血,但却只能在这种滨水的地方隐居生活。

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

强调人要有理想,好男儿志在四方。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星稀,下雨。

优美如画。

⑥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现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就是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理想,我的心哪是惩罚所能更改的!

【例文】

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

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

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

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

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

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

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

“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

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

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

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

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

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李贺的希冀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

眼界与格局。

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

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

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

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

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

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

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

苏轼给出的答案是: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

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