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4220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docx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

和差倍、年龄、植树问题专练

一、知识地图

典型应用题

二、基础知识

(一)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

方法①:

(和-差)÷2=较小数,和-较小数=较大数

方法②:

(和+差)÷2=较大数,和-较大数=较小数

例如:

两个数的和是15,差是5,求这两个数。

方法:

(15-5)÷2=5,(15+5)÷2=10。

 

(二)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

和÷(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1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

两个数的和为50,大数是小数的4倍,求这两个数。

方法:

50÷(4+1)=1010×4=40

 

(三)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

差÷(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

或和-1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

两个数的差为80,大数是小数的5倍,求这两个数。

方法:

80÷(5-1)=2020×5=100

 

(四)年龄问题

关键①:

年龄差不变

例如:

今年爸爸比儿子大30岁,明年爸爸比儿子大几岁?

答:

还是30岁,爸爸长1岁,儿子也长1岁。

明年父子年龄差=明年爸爸的年龄-明年儿子的年龄

=(今年爸爸的年龄+1)-(今年儿子的年龄+1)

=今年爸爸的年龄+1-今年儿子的年龄-1

=今年爸爸的年龄-今年儿子的年龄

=30(岁)

关键②:

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

例如:

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明年父亲的年龄还是儿子年龄的3倍吗?

答:

不是,设今年儿子10岁,设今年父亲30岁,那么明年儿子11岁,父亲31岁,31÷11=2…9,不是3倍。

(五)植树与方阵问题

一、不封闭型(直线)植树问题

(1)直线两端植树: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棵数-1);

株距=全长÷(棵数-1);

例如:

学而思学校附近有一条2000米的公路,在路两边每相隔50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需要多少棵树?

分析:

(2000÷50+1)×2=82(棵)

 

(2)直线一端植树:

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例如:

小熊家门口有一条小路长50米,从门口开始在小路的一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问一共栽了多少棵树?

分析:

门口不可能植树,所以这是一个一端种树一端不种的情况,棵树等于段数,所以一共栽树:

50÷5=10(棵)。

(3)直线两端都不植树: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

例如:

学而思学校两栋教学楼之间有一排白杨树,一共有18棵,每两棵树之间以及树与教学楼的距离都是3米,请问这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分析:

因为两端就是教学楼,不可能种树,所以教学楼之间一共有19个间隔,所以这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距离是3×19=57(米)。

 

二、封闭型(圆、三角形、多边形等)植树问题

棵数=总距离÷棵距;

总距离=棵数×棵距;

棵距=总距离÷棵数。

例如:

小同家有一个圆形果园,周长是1500米,沿圆周每隔6米栽一棵苹果树,每两棵苹果树之间栽一棵桃树,问:

果园周围共栽种果树多少棵?

分析:

果园一周全长1500米,每隔6米栽一颗苹果树,说明果园的圆周以6米为一段,可以分成1500÷6=250(段),由于是圆形,首尾两棵重合,所以段数等于棵数,苹果树有250棵;每两棵苹果树之间栽种一棵桃树,也就是有250棵桃树,所以,苹果树与桃树一共有:

250+250=500(棵)。

 

3.方阵问题

在方阵问题中,横的排叫做行,竖的排叫做列,如果行数和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就是所谓的“方阵”。

例如:

某校五年级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

问方阵外层每边有多少人?

这个方阵共有五年级学生多少人?

分析:

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

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

60÷4+1=16(人),

整个方阵共有学生人数:

16×16=256(人)。

 

经典透析

【例1】(☆☆☆)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与向左移一位所得两数的和624.18,则原来的小数是多少?

[审题要点]本题属于和倍问题。

关键是抓住小数点向左移一位,原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原数就扩大10倍。

[详解过程]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所得数是向左移一位所得数的100倍,有624.18÷(100+1)=6.18,6.18×10=61.8,即原数是61.8。

【例2】(☆☆☆)某校原来参加室外活动的人数比室内的人数多480人,现在把室内活动的50人改为室外活动,这样室外活动的人数正好是室内人数的5倍,参加室内,室外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审题要点]本题属于差倍问题

[详解过程]为了清晰地反映数量的变化及倍数关系,我们画出线段图如下:

把室内50人调到室外,则室外人数比室内人数多480+50×2=580(人),又因为室外人数是室内人数的5倍,也就是多4倍,所以现在室内人数为580÷(5-1)=145(人),一共有145×(1+5)=870(人)。

 

【例3】(☆☆☆)小新用20元钱买了5支圆珠笔和12本练习本,剩下的钱若买一支圆珠笔少4角;若买一本练习本还少6角,问一支圆珠笔的价钱是。

[审题要点]和倍、差倍问题的综合运用

[详解过程]练习本和圆珠笔的差价为2角。

而20元加上4角能买6只圆珠笔和12本练习本。

所以如果用20+0.4+0.2×6=21.6元能买18本练习本,每本的价钱为21.6÷18=1.2元,所以圆珠笔的价钱为1.2-0.2=1元。

【例4】(☆☆☆)四个人年龄之和是87岁,最小的一个12岁,他与最大的人年龄之和比另外两个人年龄之和大7岁,那么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年龄是多少?

[审题要点]把年龄最小的人与年龄最大的人的年龄之和看成一个数,把另外两个人年龄之和也看成一个数。

问题就转化为典型的和差同题。

[详解过程]最小的一个与最大的人年龄之和是:

(87+7)÷2=47(岁)。

最小的12岁,因此最大的年龄:

47-12=35(岁)。

【例5】甲对乙说:

“我在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一半。

”乙对甲说:

“我到你这么大岁数的时候,你的岁数是我今年岁数的2倍减7。

”问:

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审题要点]甲乙年龄差不变、从已知条件中看出甲比乙年龄大。

[详解过程]为了清晰地反映等量关系,我们画出线段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得到年龄差是7岁,所以,乙现在年龄:

7×3=21(岁),甲现在年龄:

7×4=28(岁)。

【例6】老陈有几个儿子,老陈的年龄是儿子们年龄和的4.5倍,而1年前,老陈的年龄是他的几个儿子年龄和的7倍,4年后,老陈的年龄就只有他几个儿子的年龄和的2倍,那么老陈有几个儿子?

[审题要点]借助于方程法解决

[详解过程]设老陈有n个儿子,则今年老陈的年龄是儿子们平均年龄的4.5n倍,而1年前老陈的年龄是儿子们平均年龄的7n倍,4年后,老陈的年龄是他的几个儿子的平均年龄的2n倍,由于老陈的年龄与儿子们的平均年龄之差是固定的,所以我们以老陈的年龄与儿子们的平均年龄之差为标准,设为

,则今年儿子们平均年龄

,4年后儿子们的平均年龄

,得到方程式:

-

=

-

),解得

另解:

老陈有n个儿子今年儿子们的年龄和为k岁,则4.5k-1=(k-n)×7⑴

4.5k+4=(k+4n)×2⑵,解得:

k=8,n=3。

【例7】在学而思学校内一条小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共种了21棵,这条路有多长?

后来小路又加长了30米,仍然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补种了多少棵?

[审题要点]加长部分、求得是补种几棵树

[详解过程]小路原来的长度:

5×(21-1)=100(米),加长后一侧应种的树的棵数:

(100+30)÷5+1=27(棵),应补的棵数:

27-21=6(棵)。

【例8】把50枚黑棋子排列在正五边形的五条边上,每条边上的黑棋子个数相等,且每个角上有一枚。

然后在所有相邻的两枚黑棋子间放两枚白棋子。

问:

每条边上白棋子有多少枚?

[审题要点]每个角上有一枚,求出实际每条边几枚

[详解过程]一共有50枚棋子,放在5条边上,所以平均每条边上放50÷5=10枚黑棋子,又因为每个角上都有一枚棋子,所以实际上每条边上有10+1=11枚黑棋子。

11枚黑棋子之间有10个间隔,所以白棋子数是10×2=20(枚)。

 

【例9】

一个实心正六边形阵,每条边有16人,那么一共有人;最外面一层有人;从外向内数第2层每条边有人,共人;最外面三层有人;每条边增加1人,这一层增加人;原正六边形方阵再增加一层能增加人;

[审题要点]找规律

[详解过程]从内往外,第一层1人,第二层每边2人,共6人;第三层每边3人,共12人;第四层每边4人,共18人;…;第十四层每边14人,共78人;第十五层每边15人,共84人;第十六层每边16人,共90人。

原实心正方形阵共有1+6+12+…+90=721人。

从外往内数第二层就是从内往外数第十五层,每边15人,共(15-1)×6=84人。

最外面三层有90+84+78=252人。

每条边增加1人,这一层增加6人。

原六边形方阵再增加一层能增加(17-1)×6=96人。

 

三、拓展训练

1.姐姐做自然科学练习,比妹妹做算术练习多用48分钟,比妹妹做英语练习多用42分钟,妹妹做算术,英语两门练习共用了44分钟,那么妹妹做英语练习用了多少分钟?

[初级点拨]本题属于典型的和差问题,只是“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绕了个小弯。

[深度提示]根据条件,做英语的时间大于算术的时间。

[全解过程]因为“姐姐做自然科学练习,比妹妹做算术练习多用48分钟,比妹妹做英语练习多用42分钟”,所以妹妹做英语比算术多用了48-42=6(分钟)。

画线段图:

(44-6)÷2=19(分钟)算术

(44+6)÷2=25(分钟)英语

答:

妹做英语用25分钟。

 

2.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小强的英语成绩和数学成绩之和是194分,他的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之和是186分,而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之和是180分,那么,小强的英语、数学和语文成绩到底各是多少?

[初级点拨]由条件知:

英语成绩+数学成绩=194,数学成绩+语文成绩=186,语文成绩+英语成绩=180,

[深度提示]将三个式子相加

[全解过程]由条件知:

英语成绩+数学成绩=194,数学成绩+语文成绩=186,语文成绩+英语成绩=180,将三个式子相加,2(英语成绩+数学成绩+语文成绩)=560(分),所以英语成绩+数学成绩+语文成绩=560÷2=280(分),用总成绩减去英语成绩和数学成绩之和就是语文成绩:

280-194=86(分),同理,英语成绩:

280-186=94(分),数学成绩:

280-180=100(分)

 

3.某学校计划栽种杨树、柳树和槐树共200棵,当种了一半的杨树和10棵柳树之后,又临时运来了6棵槐树,这时剩下的三种树的棵树恰好相等,问原计划要栽种这三种树各多少棵?

[初级点拨]如果没有栽种之前运走10棵柳树,并且运来6棵槐树,那么树的总数就是:

200-10+6=196(棵)。

[深度提示]柳树的数量等于槐树的数量等于杨树数量的一半。

[全解过程]为了清晰地反映数量关系,我们画出线段图如下:

树的总数就是:

200-10+6=196(棵),柳树的数量等于槐树的数量等于杨树数量的一半,令杨树的一半为一倍数,即为:

195÷(2+1+1)=196÷4=49(棵),所以计划种杨树:

49×2=98(棵),柳树:

49+10=59(棵),槐树:

49-6=43(棵)。

 

4.今年爷爷78岁,三个孙子的年龄分别是27岁,23岁,16岁,经过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的和?

[初级点拨]今年爷爷与三个孙子的年龄差

[深度提示]每过一年三个孙子的年龄和比爷爷的年龄增加几岁

[全解过程]三个孙子年龄的和为27+23+16=66(岁),爷爷比他们三人的年龄的和多78-66=12(岁),每过一年三个孙子的年龄和比爷爷的年龄多增加3-1=2(岁)。

因而,经过12÷2=6(年)后,爷爷的年龄是三个孙子年龄的和。

 

5.甲对乙说:

“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的时候,你才5岁。

”乙对甲说:

“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的时候,你将50岁。

”问:

甲、乙二人现在各多少岁?

[初级点拨]年龄差不变

[深度提示]每一次两人变化的年龄都相等,且是年龄差

[全解过程]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因为年龄差是不变的量,甲乙二人的年龄差=(50-5)÷3=15(岁),乙现在的岁数是:

15+5=20(岁),甲现在的岁数是:

20+15=35(岁)

6.全家4口人,父亲比母亲大3岁,姐姐比弟弟大2岁。

四年前他们全家的年龄和为58岁,而现在是73岁。

问:

现在各人的年龄是多少?

[初级点拨]年龄差不变

[深度提示]为什么少了1岁?

[全解过程]73-58=15≠4×4,四个人四年应该增长4×4=16岁,但实际上只增长了15岁,为什么少了1岁呢?

因为在4年前,弟弟还没有出生,所以弟弟今年应该是3岁。

姐姐是3+2=5岁,父母今年的年龄和是73-3-5=65岁,根据和差问题,就可以得到父亲是(65+3)÷2=34岁,母亲是65-34=31岁。

 

7.“重阳节”那天,延龄茶社来了25位老人品茶,他们的年龄恰好是25个连续自然数,两年以后,这25位老人的年龄之和正好是2000,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多少岁?

 

[初级点拨]求出两年之后25位老人的平均年龄

[深度提示]奇数个数的平均数是中间数

[全解过程]两年之后25位老人的平均年龄为2000÷25=8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为80+12=92(岁),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的岁数为92-2=90(岁)。

 

8.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两个人比赛跑楼梯,他们从一层开始比赛,大头儿子到四层时,小头爸爸到三层,如此算来,大头儿子到16层时,小头爸爸跑到了几层?

[初级点拨]不封闭型植树问题

[深度提示]“两端都种树”,间隔数=棵树-1

[全解过程]大头儿子跑了三个楼层间隔,爸爸跑了两个楼层间隔,到16层需要跑15个楼层间隔,所以小头爸爸跑了15÷3×2+1=10+1=11(层)。

 

9.如图是某个小区的街道图,街道将整个小区划分为相同的4块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10米,街道的宽为10米,现在要在所有的街道两边每隔10米栽种一棵树,每个拐角都栽树,求这个小区一共要栽树多少棵?

[初级点拨]分解图形

[深度提示]每个拐角都栽树

[全解过程]整个小区种植的树实际上可看成4个边长为110米的小正方形和一个边长为10+110+10+110+10=250米的正方形。

所以一共需要栽树(110×4÷10)×4+(250×4÷10)=276棵树。

10.正方形操场四周栽了一圈树,四个角上都栽了树,每两棵树相隔5米。

甲、乙从一个角上同时出发,向不同的方向走去(如右图),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甲在拐了两个弯之后的第5棵树与乙相遇(把角上的树看作第一棵树)。

操场四周栽了多少棵树?

[初级点拨]封闭型植树问题

[深度提示]时间一定,路程比等于速度比

[全解过程]甲走了两个边长加上4个间距,乙走了两个边长减去4个间距,所以甲比乙多走了8个间距,而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走的路程也是乙的两倍,所以乙走了8个间距,所以一圈一共有8+8×2=24个间距,所以操场一圈一共有24个间距。

操场四周一共栽了24棵树。

11.北京市国庆节参加游行的总人数有60000人,这些人平均分为25队,每队又以12人为一排列队前进。

排与排之间的距离为1米,队与队之间的距离是4米,游行队伍全长多少米?

[初级点拨]不封闭型植树问题

[深度提示]相当于已知树的棵数,树间的距离,求树列的全长

[全解过程]相当于植树问题中已知树的棵数,树间的距离,求树列的全长相当。

注意段数比树的株数少1。

所以,

(1)每队的人数是:

  60000÷25=2400(人)

  

(2)每队可以分成的排数是:

  2400÷12=200(排)

  (3)200排的全长米数是:

  1×(200-1)=199(米)

  (4)25个队的全长米数是:

  199×25=4975(米)

  (5)25个队之间的距离总米数是:

4×(25-1)=96(米)

  (6)游行队伍的全长是:

  4975+96=5071(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