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807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docx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

各地工业园区分析

Ø

(1)贵阳市工业园区节能管理现状分析及建议

随着贵州省“100个产业园”成长工程的不断深入,我市工业企业加速向园区集聚,逐步聚集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园区。

在工业节能领域,正逐渐由单个企业技术节能转变为工业园区内部系统节能,甚至是园区及园区间的体系节能。

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在最小化参及企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工业园区是否通过系统管理减少能源资源浪费,是衡量一个现代工业园区是否成熟的方面,也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2013—2014年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市能源研究会开展贵阳市工业园区节能管理现状走访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2013—2014年走访调查情况,我市11个工业园区中只有4家产业发展规划涉及了能源合理利用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等相关内容,部分工业园区甚至还没有完成产业发展规划。

仅有1家明确了节能领导和工作机构,仅有2家统计园区能耗、废物排放及综合利用数据。

总体看来,贵阳市工业园区在节能工作机制、制度建设、信息网络、宣传教育、节能技术创新和相关基础管理等方面还需加强建设。

园区实际建设情况离真正高效利用能源还有一定差距。

二、原因分析

政府层面分析。

1.政府节能体制分析。

目前,我市节能管理工作还存在县级工信部门、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及工业园区管理团队的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导致工作运行不够顺畅等情况。

对工业园区节能管理来讲,尽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部门在节能管理中职能,但由于工业园区大多由工业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直接指导,加上职能定位不清,在实际操作中工业园区节能工作相应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县级生态文明建设部门要指导工业园区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难度很大。

2.政府节能机制分析。

一是我市工业园区考核目标更为侧重经济增长,未将能源资源利用及园区干部绩效考核联系起来,不少地方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过于注重企业的引进数量和引入的资金量大小,淡化了园区自身产业链的建设及企业间的关联程度。

导致在工业园区企业在包括循环经济在内的产业链布局不尽合理,政策措施不适应、产业链接障碍大、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二是2012年后,贵阳市各园区大多采取“一区多园”(注:

“园区”是指在区域内所有工业园的统称;“园”是指园区内的某个二级工业园)的模式,虽然调研的园区都成立了园区办,但是大多数园区并没有对“多园”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大多新建二级工业园也未设立园区办,只派驻了少量人员,管理力度有所减弱。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园区统一管理能力受限,能源资源有效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政府在对园区宏观调控、财政税收优惠、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还做得不到位,使工业园区建设在具体调控、兑现财税优惠、完善具体激励机制方面出现了诸多障碍及困难。

部分园区相关补链项目的引进时常遭遇政策冲突或条件不足而搁浅,导致一些能带来良性的节能效益、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的补链项目出现入园障碍或运营困难。

三、园区层面分析

1.园区节能体制分析。

由于大部分园区管理机构职能单一,及地方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等原因,造成侧重于园区经济发展,弱化能源资源利用管理。

对于赋予的节能职责,因制度不全、资金不足、人员欠缺等问题,未能完全履行,大多数园区管理机构不具备能源资源管理能力。

具体表现在园区管理机构既没能履行政府能源资源监管职能,又未完全承担作为园区运营方所应履行的企业节能管理职能,出现管理缺位现象。

2.园区节能机制分析。

一是部分工业园区内部“单园”各自发展,缺乏统筹协调管理,从而导致园区对能源资源整体协调及规划能力欠缺。

二是工业园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片存在规划滞后、投入不足、人才缺失等突出问题,大多数园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还较落后、公用信息平台尚未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能源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是缺乏相当程度的技术积累。

各工业园区均缺乏专业的工业园区节能知识、技术、信息方面的人才。

四是由于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对节能本身存在信息收集及传播机制缺陷,不能为企业责任提供权威、实用的节能信息,特别是缺乏有关节能项目的成本及效益等财务分析信息。

而企业大多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收集本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对于技术的发展情况缺乏动态跟踪能力。

故在交易成本高、承担风险大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缺乏节能的内在动力。

四、关于提高工业园区节能管理水平的一些建议

结合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求,我市工业园区应努力向节能化、循环化、环保化、绿色化等生态文明发展方向迈进,打造贵阳工业园区升级版。

鉴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节能方面

1.政府节能体制方面。

建立针对性强、相对独立的垂直式一体化管理体制。

克服地方工业区各具特色的多头管理、多方协调而效率差的管理弊端,统一规范管理体制。

区(市、县)地方政府应指定专门的领导部门,按条线进行垂直或一体化管理,使能源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各种资源实现统筹协调。

2.政府节能机制方面。

一是市级政府要对全市工业园区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及审批、对其园区建设要定期评估,在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深入,最终推动工业园区的良性发展。

二是修订相关制度办法,对园区管委会等机构,明确其能源资源利用的职能定位,明确园区管委会及地方政府各部门关系和具体运作中的协调程序,解决园区某些节能政策及权限不配套、不落实的问题,使其依靠制度机制规范运作。

三是结合贵阳市实际,尽快建立及节能工作相适应的全新政绩评价机制。

四是按照节能和补链的原则抓好园区项目引进和管理工作。

规范项目联动审批机制,加强园区项目建设的监管,理顺项目审查、监督、检查验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

五是对园区和入区企业开展节能、节材、节水、综合利用等节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扶持,提高各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建设积极性。

(二)园区节能方面

1.园区节能体制方面。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具备能源资源管职能,其重点放在能源资源监控、分析及研究相关产业链的战略上,为进一步提高园区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和改造依据。

联合利用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双方合作开发,推动企业节能管理新机制的形成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2.园区节能机制方面。

一是园区管委会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微观管理活动为宏观监控,并以能源资源信息发布、节能项目备案管理、节能技术发展导向等手段对区内企业进行宏观管制和引导。

二是完善园区总体框架设计。

引进节能人才,根据相关规划,进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综合分析,以此为根据拟订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蓝图,包括循环经济工业链、物流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等。

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引导鼓励投资节能型、环保型项目,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高科技、低耗能项目,减少园区能源资源消耗。

四是借助工业4.0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搭建园区信息平台,全面掌握包括园区能流、物质流信息、企业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等,促进企业间的节能技术及循环经济相互合作,能量、物质在园区内、周围区域及区域间流动和交换。

力争突破园区地域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产业配套,构建更加广泛的产业循环链。

Ø2013年福建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福建作为全国最早开放的省份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开始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几乎县县都有了工业园区。

为了解福建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近期福建调查总队对全省45个各级别园区和近200家园区企业进行调研,对其发展状况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园区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量规模扩大,已成经济发展新支点

1.园区经济规模扩大,贡献度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工业园区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

据总队调查,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工业园区272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81个、市级47个、县及以下121个。

入园工业企业共2.93万家,占全省工业企业的40.4%。

201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7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8.9%。

所调查的45个工业园区,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产值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5%,缴纳税金453.62亿元,同比增长20.3%。

2.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13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3.1亿元,增长5.7%。

宁德市规划面积1000亩以上的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41个,总规划面积超过60万亩,现已开发超过13万亩。

其中省级工业园区11个,规划面积5000亩以上的园区21个。

2012年以来,新增园区开发面积4.2万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

泉州市规划各类园区面积595.98平方公里,2012年引进外资282.04亿元,累计入驻企业3055家。

大量的资金投入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速度,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3.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产学研加快融合。

据对45个园区186家企业调查:

2013年前三季度,企业实现利润349.43亿元,增长21.3%,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园区内企业品质不断提升,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大型企业开始涌现。

如金山投资区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平台,2012年成功实现9家企业及4所高校共计11个项目对接,并推荐4个项目申报2013年福州市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

截至2013年上半年,金山投资区扶持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

4.吸纳大量人才聚集,增加就业贡献大。

园区内大量企业的聚集也吸引了各类专门人才、技术人员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渠道,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力支持。

同时,许多园区还定期举办或组织企业举办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截止2013年前3季度,45个工业园区共吸纳各类人员118.8万人,同比增长2.0%,其中6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从业人员35.2万人,27个省级工业园区从业人员77.5万人。

2013年1-9月各地市工业园区生产情况

地区

园区数(个)

企业(个)

总产值(亿元)

同比增速(%)

占各地工业总产值比重(%)

全省

272

29257

17500.68

9.6

58.92

福州

49

6038

4686.77

10

78.7

厦门

17

6427

2768.78

-4.3

61.72

莆田

14

2064

1169.69

14.5

69.76

三明

37

1138

1020.07

16.4

45.36

泉州

46

6279

3944.43

2.4

47.08

漳州

26

4012

1741

38.4

63.95

南平

21

434

389.34

13.5

34.1

龙岩

24

1665

924.7

23.9

73.01

宁德

38

1200

855.9

5.9

46.79

(二)不同区域发展快慢不一,不同园区贡献有所差异

1.闽西北地区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良好的区位优势有力助推各地工业园区发展。

福、厦、泉等三地市目前共有112个园区,占全省园区数的41%,入驻企业达1.8万多家,占全省入园企业的63.4%,2012年创造工业总产值达1万多亿元,占比63.3%。

受沿海地区园区发展示范带动效应影响,同时随着全省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路网、物流网的日臻完善,闽西北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竞争力。

目前三明、南平、龙岩等中西部三市共有园区82个,入驻企业3450家,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多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6.4%、13.5%和23.9%,高于福州、厦门、泉州三市的增速。

2.国家级工业园区贡献大于其他园区。

不同级别园区,其投资强度、政策扶持、企业规模有所差异,产业定位、效益贡献、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乃至发展后劲等都差别较大。

所调查6个国家级工业园区每亩平均创造总产值146万元,亩均贡献税收10.8万元;27个省级工业园区每亩平均创造总产值51.3万元,亩均贡献税收1.82万元;12个地市级以下工业园区每亩平均创造总产值46.22万元,亩均贡献税收1.98万元。

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占地15000亩,入驻企业2200家,2012年实现总产值643.42亿元,纳税额达18.03亿元。

龙海市九湖工业区是2002年成立的县级园区,总规划面积10000亩,现已入驻企业92家,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7亿元,上缴税收8000多万元,在安排人员就业方面贡献巨大,目前吸纳从业人员7100人。

2013年1-9月不同级别园区生产情况

园区级别

面积(万亩)

企业数(家)

 产   值

税金

人员      

总产值(亿元)

亩均(万元)

户均(万元)

总产值(亿元)

亩均(万元)

户均(万元)

总数(万人)

户均(人)

国家级    (6个)

15.16

3682

2219.98

146.4

6029.3

163.56

10.8

444.2

35.2

95.6

省级   (27个)

94.96

8807

4873.38

51.3

5533.5

172.91

1.8

196.3

77.5

88

市级以下(12个)

5.65

1138

261.17

46.2

2295

11.2

2

98.4

5.84

51.3

(三)集群化态势初现,特色产业成新亮点

1.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各地以园区为载体不断拓展上下游配套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已产生良好的集聚示范效应。

一是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传统工业园区。

如福安电机产业集群、晋江鞋帽企业集群、石狮服装企业集群、南安石材企业集群、建瓯竹木加工企业集群等。

二是为龙头企业分工配套生产的“规划”性集群园区。

政府根据兴建园区时的规划和定位,为发展区域经济事先划定一块区域,然后再引入企业而形成工业园。

如福清融侨开发区、厦门新阳工业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国家级工业园区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基地,主要以显示器产业园和光电科技园为依托,园中的冠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服务商,2012年显示器产量5600多万台,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7.3%,园区内聚集了70多家配套企业,组成了较为完善的显示器整机制造产业链。

闽侯青口投资区以东南汽车、奔驰汽车为龙头,形成了集整车生产、零部件生产、汽车研发教育、汽车销售服务、仓储物流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其中整车年生产能力达20多万辆,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零部件企业超过170家。

2.园区特色产业亮点纷呈。

如安溪城区工业园茶企星罗棋布,园区内最大的茶业基地——茶博汇,于2009年正式投建以来,汇集“茶叶、茶具、茶包装、茶机械、茶食品、茶文化”等多元业态于一体,打造茶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茶业综合市场和一站式茶业(国际)交易中心。

茶博汇已吸引了400多家茶企、茶配套、茶机械、茶食品、茶包装商家认购入驻。

2011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53.1亿元,比增48.9%,实现工商税收5.3亿元,比增21%。

建瓯莲花坪工业园区立足建瓯笋竹之乡,促进笋竹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建瓯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竹木等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竹木、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行业,使园区成为无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集聚地。

(四)配套体系建设加快,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1.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基础建设扎实推进。

多数工业园区道路、自来水、电力、燃气、通讯、排水、排污、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及医疗、学校、综合商场、文化休闲场所等生活设施逐步完善。

二是服务意识逐步增强。

园区管理部门积极为企业提供主动、靠前、高效、全面服务。

如金山投资区2012为34家新入驻企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地址变更等手续提供便利,还积极传达用电补贴、出口奖励、土地使用税返还等各项补助政策,协调园区5家企业上市工作。

三是欠发达地区园区设立各种优惠政策。

沙县金沙园对入驻企业在项目用地上:

“五通一平”的工业用地挂牌出让价9万元/亩,同时按企业建设速度、地方财税贡献进行奖励扶持;在项目收费上:

免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在项目扶持上:

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等等。

2.促进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随着园区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园区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包括进出口贸易、软件开发、信息及科技、旅游休闲、商贸业、金融业等,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如连江经济开发区敖江园区内,拥有可容纳近3万农民工的外口公寓10座,超市等各类商业网点100多家。

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周边拥有中小学15所、幼儿园近80所、大型综合性医院3家、沃尔玛等大型综合(专业)超市近10家。

安溪城区工业园区一、二期茶叶专业市场、茶配套商品交易市场于2012年10月开业经营,整个项目预计2015年底全面建成,年可新增产值100亿元、增加税收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5000个以上。

二、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区布局、规划缺乏统筹考虑

1.园区布局及城市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类工业园区中20世纪末前建设的占一半左右,本世纪前十年建设的占一半,少数为近年所建。

本次调查的45个园区,1999年以前创立的有22个,2000-2009年创立有21个,2010年以后建的2个。

园区建设时间早,推进速度远快于城镇化进程。

许多县区早期的工业园区沿路发展、“成串”布点、自由聚集,如今不仅规范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大,及城市建设规划不统一、不协调,影响后续开发,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2.园区内部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早期一些小型工业园区主要是原有的工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建起来的,缺乏科学规划。

一是没有充分考虑物流、住宿、商业以及娱乐休闲等三产的配套。

据45个园区调查,44%的工业园区没有非工业企业。

即使有也只是些规模很小的三产企业,园区中非工业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38.6%,但产值仅占园区总产值的5.5%。

二是道路交通、水电配套建设滞后。

如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建成11年,目前仍没有往返于市区及园区的公交车;城厢区太湖工业园区已建成9年,但至今仅一路公交车往返市区及园区,导致园区企业在招工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三是工业生产“三废”处理不到位,如厦门市岛外工业区中除了杏林、集美、海沧有污水处理厂外,其它镇、区(包括同安、翔安)都没有污水处理厂。

(二)园区内企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1.园区中的小微企业没有充分发挥配套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省园区中共有小微企业1.13万家,占全部规下工业企业的19.2%,但占全省园区中全部企业的42.8%。

然而,园区内这么多的小微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尚未在产业链中发挥配套作用。

据930家小微型企业调查,只有131家为固定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占比为14.1%,而且大部分是为外省企业配套。

由于园区内企业间缺少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导致企业生产交易成本高,产品竞争优势不强,难以形成园区的整体优势、产业优势及区域品牌优势。

2.园区中大企业数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本次调查的45个园区中,规上企业占园区全部企业的19.2%,大中型龙头企业数量更少。

同时,近年来受到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大企业增速放缓,2013年前三季度园区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仅6.9%,低于园区全部工业增幅2.9个百分点,增幅同比减少4.8个百分点,对为其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带动作用减弱。

如闽侯青口投资区是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园区,因东南汽车、奔驰汽车两家主厂产能一直未有大的提升,影响关联配套企业成长,成为相关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园区建设要素供给不足

1.园区建设资金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大。

一是多数园区靠财政和银行资金投入,受宏观政策影响,近两年基础设施投入减少。

本次调查的45个园区中,前三季度园区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幅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二是园区内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尽管是园区内的企业,但小微企业仍存在“担保条件无法达到银行要求”和“财务状况较差、信用等级不高”等问题,很难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

2.园区企业用地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一方面许多工业园区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

如福清融侨开发区宏路中心区10平方公里土地已开发殆尽;连江经济开发区已开发面积15440亩,敖江、江南、琯头园区开发建设已基本饱和,已签约落地正在开发建设的粗芦岛船舶工业园和海西产品物流业共4000亩,可用于项目招商的土地面积仅剩560亩,而已确定及洽谈中的26个项目拟用地总面积2858亩,影响部分项目落地;另一方面有些园区土地征而不用。

如厦门海沧新阳工业区的容积率仅为0.20,远低于控规的平均水平(0.7-1.0)。

集美北部工业集中区的土地投资强度仅为7.6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火炬园、高新园等园区;尤溪经济开发区规划15万亩,仅入驻企业165家,占地2.52万亩。

3.专业管理人才及技术工人短缺。

一是部分园区受规模、待遇、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对高素质的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吸引力不强。

二是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工人短缺。

园区开发往往要征收周围农民的土地,必须为这些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但由于农民的文化、技能、素质等原因,大多数失地农民无法胜任一些专业技术较强的岗位,导致企业出现结构性缺工。

(四)多头管理,服务缺位

1.园区管理部门多。

目前各地园区管理部门有三种类型,一是园区设有管委会的;二是工业园区及行政区地域范围等同的,直接由当地政府管理;三是一般工业区,只有投资主体而没有管理机构。

调查中企业反映,尽管有管委会等机构,但园区管理和项目建设涉及国土、林业、住建、水利、经贸、环保等多部门,还涉及地面物搬迁管线的电力、自来水、广电、通讯公司等单位,各部门业内规章制度约束较多,审批部门多,难度大。

没有专们管理机构的工业园区在协调园区建设、解决企业实际困难、为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更是无从谈起。

2.管理权限不足,服务作用有限。

由于工业园区种类多,涉及行业、产业多,因此管理部门也多,造成园区管理权限不足、服务缺位。

目前大多数园区都无法实现“一站式办公”或“一条龙服务”。

如位于涵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企业能够从管委会获得的帮助仅仅是在申请科研立项和专项资金时有优先权;太湖工业园区和仙游工艺博览园的管理部门表示,园区在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时只能起到沟通作用,无法帮助企业减少手续环节或减免部分费用。

此外,管委会还承担综治管理、社会调查等社会管理工作,加大了管理难度和成本。

三、对策建议

福建省工业园区建设起步早,但起点低,许多园区存在“建设跟着企业走,规划跟着建设走”的现象。

因此,对部分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统筹化解,提高服务水平,再铸园区发展生机,使其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科学规划园区布局,促进园区集约用地

1.统筹规划园区建设。

应充分借鉴专门机构、专门人才“外脑”的智慧,科学规划园区建设。

一是要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二是及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三是及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四是及发挥区域优势相结合,高起点做好工业园区的长远规划。

2.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在确保重点园区开发建设的同时,针对一些重复建设、产业布局趋同的园区,要适当考虑园区企业的搬迁整合,推动园区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对新入园企业和项目要合理引导,使各园形成特色鲜明、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企业集群。

3.促进园区集约用地。

园区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惜土如金,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