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241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doc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

“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群雄割据

(1)春秋时期

①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伴随诸侯国力量的强大,部分诸侯国以“尊王”为旗号进行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

①各大国君主先后改称“王”。

②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

2.大统一

(1)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征:

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

(1)皇帝制度:

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用人制度:

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

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3.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归纳比较]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三)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

①汉初推行郡县制,并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中央和封国的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

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2.分割相权

(1)汉武帝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以制衡丞相权力。

(2)东汉时期逐渐形成新的权力中枢机构——尚书台,并以此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四)秦汉时期的监察体制与选官制度

1.监察制度

(1)目的: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巩固专制集权统治。

(2)演变

①秦朝: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②汉代:

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立刺史以监督郡国长官。

2.选官制度

(1)秦至汉初:

实行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时期:

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知识拓展] “汉承秦制”,“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二、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农耕技术

①西汉中期发明犁壁,用于翻土、灭茬、开沟、起垄。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③秦汉以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水利工程

①西汉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②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

①田庄手工业: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

②官营手工业:

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2)主要成就

①纺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②冶铁业:

汉代以煤炭做燃料。

③制瓷:

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发展

(1)主要表现

①汉代商人成为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②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③汉代对外贸易发展,形成中外贸易的通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2)政府管理

①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②汉武帝时,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知识拓展]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

(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1)运作方式:

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2)作用:

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不同官职和机构之间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

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

作用

前期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贵族政治的不同

(1)不再是族权与王权的统一,而是形成了唯一绝对的政治权力——皇权。

(2)不再层层分割政治权力,而是将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则集中于皇帝。

(3)君主不再依靠家族势力来行使政治权力,而是通过官僚机构和官员进行统治,各级官员都对皇帝负责。

(4)不再是各级政权都实行世袭制,而是只有皇位实行世袭制,其他官僚都由皇帝任命。

5.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

形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封国坐大,形成王国问题。

解决

(1)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变封国为郡;贬低王国官员地位等。

(2)刺史制度:

汉武帝后期将地方分区监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和秦朝郡县的不同

史料一 (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史记》

(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

史料二

秦朝疆域图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已陆续设立郡县,县的规模、地位高于郡;郡县设置与兼并战争有关。

(2)秦朝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并推广到全国;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这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弄清题意 题干材料的内容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变化表。

所提供的数据为汉初4个不同年份的郡国数目。

相关知识点主要为汉初王国问题的解决。

要求分析的问题是汉朝“郡级行政区”数据变化说明的问题。

技巧运用 先排除容易选项,再辨析疑难选项。

B项错误,此题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未涉及“中央行政体制”,故先排除。

D项明显错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是逐步增多,“王国控制的区域”必定减少,不可能“日益扩大”。

难点辨析 此题难点在于排除A项。

A项,表格数据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与王国势力消长的过程,解决王国问题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双方的矛盾斗争。

故A项表述的迷惑性很大。

但“渐趋激化”四字不符合史实,双方矛盾的激化表现为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

此后虽仍存王国问题,但矛盾程度趋缓,至公元前106年,王国问题已基本解决。

故A项为错误选项,可排除。

答案正解 C项为正确选项。

王国问题的解决,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央控制区域的扩大,为解决边患问题创造了条件。

解题启示 先易后难,先排除再辨析。

对迷惑性大的选项,一定要找到迷惑点,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只有真正弄明白,才能保证无误。

考点二 秦汉时期的经济

秦汉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时空定位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2)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甚至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3)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周期性发展的根源。

(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

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1.论从史出

秦朝的货币政策

史料 “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史记·平准书》

结论 秦朝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2.获取材料信息

要求:

从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1.郡县制的利弊得失

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不知有司之官……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发现问题 顾炎武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郡县制,蕴含着限制皇权的新思想。

命题角度 郡县制对君主专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变革与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转型;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2.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发现问题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

命题角度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的关系;秦朝的文明传承和制度创新;周秦政治与天下一统的内在关联。

3.汉代“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制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

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凸显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是当时的“一国两制”。

命题角度 汉代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历史缘由;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历史传承与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而治之,汉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4.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的区别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

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发现问题 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

命题角度 汉代分封与西周分封内涵的不同;汉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内在联系;如何认识贵族政治下的分封和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分封。

5.汉代的官营手工业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

发现问题 汉代官营手工业非常发达。

命题角度 汉代官营手工业发展的概况及特点。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Ⅰ,25

全国Ⅲ,25

2015

全国Ⅰ,25

全国Ⅱ,25

2014

全国Ⅰ,24

1.命题点:

君主专制统治与人伦秩序

(2014·课标全国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

2.命题点:

秦始皇在地方行政体制上的开创

(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宗法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的“诸侯”,改为任命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A项正确,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而秦朝时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C项错误;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随分封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瓦解,D项错误。

3.命题点:

汉代地方吏治

(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4.命题点:

汉代外戚干政

(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

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5.命题点:

汉承秦制

(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

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

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

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6.命题点:

汉代农业的生产方式

(2016·课标全国Ⅰ,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形,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D,排除A;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B;汉代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

1.命题点:

秦朝太尉一职设而不授的历史缘由

(2017·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

“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

A.秦设太尉官职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太尉没有授予某人,而不是没有或废除太尉之职,故A、B项错误;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故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才设置太尉一职,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血缘维系的秦汉皇权承袭制度

(2018·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都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要保证依照血缘关系加强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汉武帝制衡相权的尝试

(2018·北京海淀高三查缺补漏)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是中央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削弱王国势力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体现加强内朝权力,有利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C项不是主要目的和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贤良、文学”不是外戚,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汉代经济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摸底,24)西汉中期,各种铁制的犁铧、耧、锄、镰、斧、锯、刀、锤等农业生产用具普遍地取代了青铜器,并且推广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这可从侧面说明当时(  )

A.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B.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国内经济整体发展

D.耕犁技术逐渐成熟

答案 C

解析 汉代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也实现了铁农具对青铜器的取代并不能直接说明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都属汉代的内部交流,并未提及涉外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推断,汉代的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这就从侧面说明汉代整体的社会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铁农具的推广并不代表耕犁技术的成熟,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史记》载: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答案 B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丞相诸大臣……天下之事……皆决于上”即可选出B项。

A项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旨,题目中未涉及秦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等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2.(2017·山西三模,24)《吕氏春秋》载:

“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据此判断,嬴政时,铸“半两”意在(  )

A.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

C.显示王权至上,大秦一统

D.促进大秦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天圆地方仅表明天子顺承天意,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天圆地方是天子统治天下的哲学基础,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至高无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半两”钱表达了天子与天地的关系,故D项错误。

3.(2017·北京昌平高三期末,1)著名学者柏杨提出:

“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  )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

答案 C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三公之间的分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故B项错误;监察制度的本质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在人治社会中,监察权的独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因此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4.(2017·安徽皖智教育1号卷联盟高三11月联考,2)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

阳陵虎符铭文:

“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

”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D.实行军事上的集权

答案 D

解析 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