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83314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docx

最新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能熟练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如何构成。

4、会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及明白数字表示的意义。

一、分子、原子

1、定义: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依次变大,温度升高,间隔越大。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二、离子:

1、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

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3、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

钠离子:

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例如:

Fe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

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例如:

Fe3+: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

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

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

例如:

2个钠离子:

2Na+

8、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离子的个数。

知识点一:

分子和原子

例1.(2015•吉林)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如图,请回答问题:

(1)甲分子中含有 2 个原子;

(2)此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 ;

(3)在化学变化中, 原子 (填“分子”或“原子”)不能再分.

解析:

(1)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知,甲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此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1:

1;(3)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答案:

(1)2;

(2)1:

1;(3)原子.

例2.(2015•成都)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Na

和,其中相同的是(  )

A.电子数B.质子数C.电子层数D.所带电荷数

解析:

由上图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

A、它们的电子数分别为11、10,不相同,故A不正确;

B、它们的质子数相同,都为11个质子,故B正确;

C、它们的电子层数分别为3、2,不相同,故C不正确;

D、Na呈中性,Na+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带电荷数不相同,故D不正确.

答案:

B

例3.(2015•福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析微观过程图,我能从微观角度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

 .

解析:

(1)由反应的模型图及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反应物是氯气和水,生成物是盐酸和次氯酸,再由各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通过比较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量的特点解答.

答案:

(1)H2O+Cl2═HCl+HclO。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知识点二:

离子

例4.(2015•恩施州)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对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四种粒子均表示原子

B.N与W可形成NW3型化合物

C.四种粒子均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D.四种粒子所代表的元素不在同一周期

解析:

A、①②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均为阳离子;③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6,为原子;④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N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W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N元素和W元素分别显+3价、﹣1价,则与W可形成NW3型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四种粒子中K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不属于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错误.

D、M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N是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W是原子得到1个电子得到的;四种粒子所代表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均为3,在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

B

例5.(2015•临沂)如图是X、Y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X是金属元素B.Y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C.X和Y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D.X、Y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相似

解析:

A、X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核内质子数为12,为镁元素,为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Y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X元素为镁元素,Y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阴离子,则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X、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例6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解析:

A、由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该元素为钛元素

,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基础演练】

1.下列事实中不能证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是()

A.碳素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全杯水都变黑

B.加热试管中的碘晶体,片刻后试管中充满紫色蒸气

C.一袋大米中有很多米粒

D.少量蔗糖放入水中,搅拌后蔗糖不见了

答案:

C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溶解是因为分子很小

C.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气体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小

答案:

C

3.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

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

答案:

B

4.利用微粒的知识解释:

(1)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容易干,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可以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到一定体积的蓝色钢瓶中,是因为_______。

(3)一滴水中的微粒个数由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3万年才能数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一般物质都有三态存在,大部分物质的固态密度大于其气态密度,这是因为_______。

(5)如果我们口渴了,喝几口水或吃几块冰.都可以解渴,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水的微粒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2)氧气的微粒间存在间隙,气体微粒间隙较大 (3)水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很小的微粒构成的(4)构成气态物质微粒的间隙比固态物质大 (5)同种微粒性质相同.

5.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因而混合在一起了

【巩固提高】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燃物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两者中构成氧气的微粒性质不同

B.流动的液体中微粒是运动的,静止的液体中微粒是不动的

C.碱式碳酸铜受热有气体生成,这是由于碱式碳酸铜微粒间空隙增大了

D.氧气变成液氧是由于氧微粒间空隙变小的缘故

答案:

D

7.(2015•哈尔滨)如图是过氧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C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

(2)此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 (填名称)

(3)此反应后生成的B与C中物质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

答案:

(1)

(2)氢原子和氧原子;(3)8:

9.

8.(2015•贵阳)建立微观和宏观的联系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从而也让我们感受到化学微观世界的浪漫与奇妙.

(1)若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请按示例补充完成图中B、C图对应横线上的内容,并画出D中的微观示意图.

(2)若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氯原子,则图中可以用来表示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微观示意图可以是  (按“反应物→生成物”的顺序,填序号).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钠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中钠原子或氯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是  .

(4)由上总结: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

答案:

(1)化合物,单质;

(2)A+C→B,化合反应;(3)2Na+Cl2

2NaCl,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4)分子、原子、离子.

1.下列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答案:

D

2.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

A

3.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分子

物质

原子  B.分子

原子

物质

C.原子

分子

物质  D.原子

物质

分子

答案:

C

4.关于二氧化碳和干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  ②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③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④它们是不同的两种物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④

答案:

A

5.用微粒的观点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