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3111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docx

长寿粮油生产现状建议

长寿区粮油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根据重庆市农委《关于提供粮油产业发展对策材料的通知》,我委组织相关单位及人员进行了调研和会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高产创建,打造长寿区粮油示范基地

(一)长寿区粮油生产现状及目标任务

1.长寿区粮油生产现状分析

我区是重庆市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全区常年粮油作物播种面积近110万亩,其中: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2万亩左右,油料作物播栽面积6.35万亩;据2010年统计资料:

全年粮食总产36.854万吨,平均单产362.83公斤。

水稻、玉米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近52万亩,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1%左右,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73%以上,其中:

水稻单产达567.48公斤、玉米达443.4公斤,分别高于全区粮食平均单产56.4%和22.1%;其次是小麦和薯类,常年播种面积32-33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2%左右,其中:

小麦单产195.6公斤、甘薯236.8公斤,分别低于全区粮食平均单产46.1%和34.7%;小杂粮主要有大豆和胡豌豆等,常年播种面积15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左右;油菜籽种植面积5.68万亩,占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90%左右。

2.2012-2015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至2015年,全区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05-110万亩,粮食总产达40万吨,平均粮食单产达380公斤以上,比现有单产水平增5%左右,并重点调整粮油生产结构,增加优质粮油比重,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力争将长寿区建设成为重庆市最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丘陵地区粮油生产的示范窗口。

(二)粮油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按

1.粮食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从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看:

一是水利灌溉条件差,防洪抗洪能力弱,基本处从“望天收”或“靠天吃饭”的条件;二是地力条件差,中低产田和坡脊地面积大;三是交通运输条件差,多数地方还是大量依靠人力肩挑背扛,机械化程度低等等。

2.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从统计面积看,全区常用耕地52万余亩,其中:

田近35万亩,土17万余亩,较90年代初全区粮食生产用地面积72万余亩,减少了近20万亩;但从二调确权面积看,我区耕地面积尚有70万亩左右,达到《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3万亩的数字,具有完成粮油生产目标任务的土地承载能力。

3.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

从全区粮食生产形式看,主体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

据种粮直补和工商统计,全区50亩以上种粮大户仅33户,最大种植面积228亩(八颗骆银华);登记注册的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8个。

从他们的经营状况看,多数大户是捡别人土地进行代耕种植,地块相对分散,极不利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作业,其种植效益不高;专业合作社多数停留在形式上,开展实质性工作的很少。

4.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少、素质差,水平参差不齐

从农村劳动力现状调查,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去了,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不足三分之一,且多为50-60以上的老弱病残人员,劳动技能差,对新品种、新技术等接受能力较弱,种植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农户之间产量水平差异大,地区之间产量差异也较大,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高产田块与低产田块相差达几十上百公斤。

5.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差

尽管国家对粮食种植给予了种粮直补、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但相对于其它产业及进城打工而言,种植粮食作物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粗放生产和撂荒现象仍较严重。

如种植1亩水稻,产值约1200—1300元,如果采取机耕、机插、机收等作业,除去种子、肥料、农药后,每亩收入也只有600—700元;如果在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地区,全靠人工作业,种植1亩水稻纯收入不足300元,仅为进城打工人员1-2天的工资。

水稻尚且如此,其它如小麦、油菜、红苕等种植效益更差了。

(三)粮食增产主要途径

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一是提高单产,二是增加复种。

为此,要实现我区粮食总产量40万吨的总体目标,一方面需要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增强粮食生产发展后劲:

另一方面需要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和种植效益;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优化实施强农惠农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在葛兰镇、石堰镇、云台镇、海棠镇建立优质粮油产业技术集成综合示范区,重点突出优质、高效的特点,打造现代粮油示范基地。

具体途径和措施如下:

1.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模式,提高复种面积

优化种植模式,大力实施耕作制度改革,是增加复种、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土地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增加复种面积,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此,稻田以水旱轮作两熟制、旱地以间套复种三熟为重点进行耕制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稻田。

在有水源保证的地区加大冬闲田开发力度,大力推广中稻-油菜(蔬菜、马铃薯、小麦、胡豌豆、绿肥)等两熟种植模式;在海拔350米以下水源较好的冬水田集中区积极推广杂交中稻+再生稻;其它地区应充分发挥稻田冬季蓄水功能,推广稻田种养结合新模式。

(2)旱地。

狠抓旱地中厢带状种植,实行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甘薯(蔬菜)、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蚕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绿豆/甘薯、油菜/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荞麦等种植方式,扩大一年三熟或四熟的种植面积。

2.以粮油高产创建为契机,推广应用先进适用于技术

(1)加强粮油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积极推进良种工程

根据我区主要粮食作物,积极引进水稻、玉米、甘薯等新品种,建立新品种筛选、示范展示区,筛选出适宜我区种植优质、丰产、高效新品种,确立不同粮食作物主推品种。

当前我区粮油主推品种有:

T优111、冈优881、冈优618、冈优638、渝优1号、Q优1号等水稻良种;蠡玉6号、鼎玉8号、三北2号、潞玉13、东单60、露新23等玉米良种;先油杂2号、油研10号、渝黄4号、渝黄2号油菜良种;渝麦10号、渝麦11号、川麦42等小麦良种;鄂马铃薯5号、渝马铃薯1号、川芋4号等马铃薯良种;渝薯1号、南薯88、渝薯33、渝薯34等甘薯良种。

(2)集成推广丰产栽培技术

在集成应用丰产栽培技术方面,必须加强耕制改革和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实现良田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集成、创新高产栽培模式,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在稳定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全市及我区集成和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是:

水稻:

全面实施“一增五改”综合技术。

一增:

增加用种量,提高栽植密度;五改:

一是改单纯选择大穗高产品种为当地针对性、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二是改人工翻耕为免少耕或机耕;三是改分户育秧为统一播种育秧;四是改偏施氮肥为测土配方施肥;五是改病虫害分散防治为专业化统防统治。

结合粮油高产创建工作,重点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在水稻产区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大高性能插秧机及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探索育插秧机械化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在粮食主产镇各建设1-2个1000亩以上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逐步推进水稻生产向全程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区农委今年在龙河镇河堰村已建成工厂化育秧基地30余亩,并于10月中旬开展了工厂化育秧技术演练,取得明显效果。

玉米:

积极推进“一推三改”关键技术。

全面推广地膜肥球育苗移栽、地膜全覆盖栽培,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种高秆大穗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

小麦:

积极推进“一换三推”关键技术。

大力换种优质抗病小麦品种,全面推广小窝疏株密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积极示范免少耕覆盖技术。

油菜:

积极推进“一推三改”关键技术。

推广优质高产、含油量高的双低油菜品种,改大小苗混栽为壮苗适时分级移栽、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改病虫草害分散防治为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示范油菜机播机收、免耕等轻简高效种植技术。

甘薯:

积极推进“一推三改”关键技术。

大力推广高产高淀粉甘薯良种,改平作为起埂栽培、改不施肥为配方施肥、改不防病虫害为综合防治。

3.强化信息服务,规避市场风险

(1)加强粮油生产信息网络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四级联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全区粮油生产信息网络体系;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加强各种类型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等);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使之渗透到粮油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粮油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

(2)加强农业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发布。

围绕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供求、价格等信息进行动态监测预报,分析预测国际国内市场产销形势,积极实施农村供求信息全区联播;并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发布价格、供求、科技、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不断拓宽农业信息发布渠道,切实增强农业信息的传播能力。

4.加强粮油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宣传和防治动员,使综防技术覆盖率明显提高;稳定植保技术推广队伍,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强统防统治示范,促使统防统治水平大幅提高,最终使粮油作物重大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病虫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

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1.完成情况

2007-2011年,长寿区在全区18个街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351万亩,覆盖223个村、23.2万户。

配方肥施用总量48826.5吨,施用面积173.3万亩。

建立示范区31个,示范面积8.1万亩,执行田间3414试验48个,大区对照试验44个,执行有机肥对比和有机产业试验8个,长期地力定点定位监测5个,发放建议卡87余万份,采集土样6532个,区内分析化验6132个土样,送检骨干样570个。

加大与粮油高产示范创建结合力度,充分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势,完成化验室建设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力评价工作,顺利推进触摸屏开发工作。

2.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我区在项目实施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

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甚至走了一些弯路,给项目工作增加了难度。

主要表现在:

①基层土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项目要求。

为了追求技术推广面积,项目建设从开始就铺开搞,由于人员不足,技术力量不够,很多地方技术指导不到位,实施效果差。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基层农技土肥单位过多的依赖技术支撑单位完成,模式过于单一,地方特色不明显。

项目系统复杂,形成多套软件管理,由于基层人员专业水平差异较大,给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②土样采集工作与后期的地力评价和专家咨询系统开发等工作未达到更好的衔接,没有做到分区域集中安排,而是从保证覆盖全区所有村组和土种出发,平均样数较少,涉及面广,战线过长,工作量增加数倍。

③项目时间跨度长,参与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不固定,交替频繁,造成项目多人管理,交接不清,给工作带来一些弊端。

特别是由于区农委事业单位机构撤并建调整,撤消了原有的土壤肥料站机构编制重新组建科技站,使土肥技术服务职能相对弱化。

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制约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较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体力弱,对科学施肥技术难以掌握,农民的接受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入。

(2)建议

①充分体现土肥系统的科研职能。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多知识面广,工作复杂,实施难度大,需多部门、多机构共同协作。

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强化土肥机构职能,在项目工作安排上强化基层农技土肥推广部门探索研究工作,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②纳入政府常年性工作实施。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周期长,需要多年、全面、大量的数据作支撑,才能提高其精准度。

建议国家加大项目经费投入,将项目实施纳入土肥行业日常工作。

③由于项目实施时间长、跨度大,项目管理难度大。

建议加强项目管理,完善管理软件系统,使管理工作系统化、标准化。

(二)2008-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建设情况

2008-2010年我委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主要涉及基本口粮田和后续产业柑橘基地建设两类项目,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1.完成情况

(1)基本口粮田项目

①2009年度基本口粮田项目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至2011年4月完工,2011年5月通过区级验收。

完成土地整治1000亩,其中坡改梯300亩,排水沟1100米,蓄水池5座,沟代路1200米,人行便道13000米,整治山坪塘2口。

②2010年度基本口粮田项目目前正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预计2011年11月完工。

(2)后续产业柑橘基地建设

①2008年度后续产业柑橘基地实际完成9000亩建设工作,其中:

洪湖镇7500亩、石堰镇1000亩、龙河镇500亩,该项目已通过区级验收。

②2009年度后续产业柑橘基地建设已完成海棠镇3000亩建设工作,并已通过区级验收,其中农业园区内实施的龙河镇、双龙镇正在聘请中介机构验收中。

③2010年度后续产业柑橘基地建设目前正在聘请中介机构验收中。

2.存在问题

通过近年来项目实施,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基本口粮田项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工程规划。

我区基本口粮田项目规划聘请有资质的规划部门在施工现场完成,规划基本符合现场实际。

但是,由于规划时间与施工时间(一般不在同年份)不同,人工工资及物资涨幅较大,对工程质量有一定影响。

(2)计划下达。

项目一般是当年计划而年底下达,这是造成当年计划任务下年完成的主要原因。

(3)项目实施。

项目建设由街镇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街镇对项目管理熟悉程度不同,导致实施效果差异较大,并存在验收资料不完善等情况。

(4)项目资金。

项目建设除国家专项投资到位外,地方配套资金一般不能到位,也没有专门的项目管理资金,对招投标及资料完善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没有工作经费对监管及实施部门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种粮直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种粮直补工作从2006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6年了,每年享受补贴的农户约在19万户左右。

其中,2011年共兑付粮油直补面积110.28万亩,补贴资金5924.83万元。

现就种粮直补政策提出如下建议:

1.市出台种粮直补工作方案中对直补面积计算要求:

“根据农户上年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进行申报补贴,那么就得对每户农户实际种粮的耕地面积进行丈量登记才能确定。

建议对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进行准确丈量,并将丈量的结果为最终计量依据并予以公示,以后所发生的退耕还林和建设用地从丈量土地结果中减除,暨平衡了计税面积(或二轮承包面积或确权面积)与实际面积的差异,又减少了农户申报、复核、再公示的环节,今后直补机构通过林业、国土等部门提供的数据,就能完成直补资料的报送,将较大幅度地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更加准确地反映实际种粮面积,使种粮补贴更加合理、规范。

若不丈量建议市制定方案时明确是在原计税、二轮承包或现在的确权面积内实际种粮面积进行申报才有操作性,也可避免区县之间有的按确权面积,有的按原承包面积给予补贴的情况。

2.良种补贴资金是以市统计局核定面积为依据拨付的,若按实际种植面积或确权面积补,而亩补贴标准市又核定了,其与市统计局核定面积差(若确权面积差异更大)如何处理?

若按原承包面积补农民也可能依土地证找政府要求维权。

若能对实际种粮面积进行丈量并补贴,可减少此类纠纷。

3.对种粮大户补贴将流出农户的补贴纳入大户补,由大户按其约定给付,而大户每年代耕地的农户常发生变化或不在继续代耕做,造成大户和流出户补贴资金不清的矛盾,建议大户高出一般农户的补贴分开补。

4.种粮直补仅对种粮部分给予补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的农户由于土地流转未得种粮补贴,形成新的矛盾。

建议种粮直补仅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一般农户不予补贴。

5.建议将种粮综合直补以种植面积计算补贴改变为售粮环节补贴,可能对促进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效果好于种植面积补贴。

6.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耕地产出率偏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建议国家将种粮直补资金用来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划定并建立一批高质量、排灌设施齐备旱涝保收,适宜机械化耕作和农民耕种的高产出的基本口粮田,同时提高农民卖粮价格,激励农民种粮。

7.个别村组干部责任心不强,加之部分农户种粮后外出务工,对身份证及存折卡号登记、核对难,造成农户登记资料上存在误、错登记等情况,加之直补资金兑付系统等原因,造成个别农户兑付不及时。

8.2010年起,种粮直补款实行当年补上年的,为此建议:

市头对区县上报备案的种粮综合直补和大户补贴进行补贴前核查审计,这样可以减少基层执行理解市级政策的出现的偏差,更好地按市级补贴政策进行兑付。

二○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