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300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0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docx

薛飞五年级下册学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

2、教学目标:

1、认识“勒、渲、疆”等33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36个词语。

2、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自己热爱西部的情感。

3、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易于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读写“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36个词语。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3、领悟作者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4、提出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四、单元教材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

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

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

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五、单元学法引导:

1、本组课文既然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排的,同学们首先就应该多方面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增加对西部的了解。

这也是理解本组课文的一个重要前提。

2、要认真领会本组课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1)首先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初读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作顺顺、语言上的特点及写作特色等。

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四种: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②按空间变换顺序来写;③按景物类别来写;④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写。

弄清文章写作顺序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要边读边做批注。

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随感式:

即捕捉自己在读文过程中的感觉、感想、感悟,以及引发的共鸣并信手记录在旁。

②质疑式:

即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用相关符号标出,或与作者有不同见解便在旁注明自己的观点。

③比对式:

可抓住文中情感变化的线索进行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可用词语替换或变化句式对比分析原作遣词造句的效果;可琢磨上下段表达技巧的异同对比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也可用在题材上、体裁上、观点上相同或不相同的课内外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清晰呈现文章特质、规律及观点,进而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④补白式:

即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处”联想和填充,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等。

(4)“学贵有疑”,同学们在读书时除了要善于思考,还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自己深度思考,这样自己对课文才会有更新的理解。

思考如果给你一次与西部的同龄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你打算怎样联系?

你还想了解西部哪些知识,怎样增进彼此的了解?

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教学课时安排:

《草原》1课时《丝绸之路》1课时

《白杨》1课时《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2课时《回顾·拓展一》1课时

主备:

薛飞复备:

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1、草原

学习目标:

1、认识“渲、勒、鄂、涯”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用心去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增加了解西部的兴趣。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揣摩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是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学习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前可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音像、图片),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等。

板书设计:

 

草原一派美景

蒙汉一片深情

草原美景——自然美(静态)

欢迎远客

草原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人情美(动态)

联欢话别

学习流程设计

三次备课

一、交流资料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

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

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木条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豆腐:

是用牛奶等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

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

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陈巴尔虎旗: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

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甜菜等。

二、学习方法提示

1、初读课文首先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认真阅读,先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其中最主要的景点是什么,头脑中有个总体印象。

3、理清写作顺序。

4、要边读边做批注,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与同学、

三、自主学习检测: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gōulèxuànrǎnmǎtí

()()()

yūhuíjíchísǎtuō

()()()

jūshùxiūsè

()()

2.我能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勒蒙

()()

3、我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我还知道课文是按顺序叙述的,按这一顺序主要写个情景。

四、合作交流:

1.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景物。

(2)作者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我体会到。

(3)我能用横线标出本段哪些句子是动态描写,用波纹线哪些句子是静态描写。

(教师点拨:

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2.读课文2至5自然段,课文主要写、

、四个场面,让我体会到。

3.我能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风光和()的团结。

五、阅读链接: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1)《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划出自己觉得美得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正确读写“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

4、激发起自己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能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学习准备:

1、教师:

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

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及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板书设计:

友谊之路:

互赠礼品

丝绸之路伟大之路

交流之路:

经济、文化交流

学习流程设计

三次备课

一、交流资料

丝绸之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二、学习方法提示

先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边读边想象,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写什么,有了整体印象之后,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抓住重点句子或段落反复阅读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思考是怎样来写的,才能知道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

还要用心去读书,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在学习表达上有所收获,并能结合阅读提示与同学交流收获。

三、自主学习检测: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gǔpǔdiǎnyǎchùlìróngzhuāng()()()()

tuóniáobǐshǒubǎomǎnměilúnměihuàn()()()()()

2.我能理解词语

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3.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也是之路。

四、合作交流:

1.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知道它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了吗?

2.课文第八自然段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表现。

3.“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啊!

”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4.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作用。

这座巨型石雕有作用和意义。

五、拓展与延伸:

课文通过描绘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进行()、()交流的()之路。

6、阅读链接: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中的《西部风景》

1、这首诗中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从诗中你对西部风景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3、试着背背这首小诗.

课后反思:

 

3、白杨

学习目标:

1.我会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我能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我能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学习准备:

课前可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