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32960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份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邯郸一中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3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120.0分)

1.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种变化说明(  )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A等级制度依然存在,并没有消失。

B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社会出现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根据题干“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故B正确。

C结合已学知识题干中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的影响,故C错误。

D项是秦朝郡县制确立的影响。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春秋时期生产力提高,社会出现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考查学习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春秋初期曾发生过“周郑交质”事件,郑庄公姬嘉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

这反映出(  )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格守分封的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的道德

【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正确。

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错误。

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错误。

D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故选:

A。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  )

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B.汉朝内朝外朝的体制

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

【答案】A

【解析】结合已学知识该材料体现的是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项正确;

BCD与材料所体现的时间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

A。

由“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政治现象应该是秦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秦朝通过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4.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周武王、鲁哀公等。

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

嬴政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独尊B.废除宗法制度

C.削弱贵族政治D.强化政权合法性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中的不准臣议君,可以看出,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

B.材料没有涉及到废除宗法制的内容。

C.材料主要是对君主的作用,而不是对贵族的影响。

D.材料是强调对君权的作用,而不是强调政权的合法性。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前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特别要搞清楚皇帝制度的内容特点。

5.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这种变化表明(  )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答案】C

【解析】A.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主要是指下层民众可以参与到政治集团之中,选项中只涉及到对工商业者的影响,材料不能充分表明,选项的意思。

B.从材料可以看出宋朝,就允许工商业者参与科举考试,说明从宋朝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就有所松动。

C.材料反映了工商业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政治集团,也反映了官吏可以从事工商业生产,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D.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公平的特征。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发展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科举制发展的特征。

6.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

这一现象(  )

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答案】C

【解析】秦以后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变化,隋朝开始才实行科举制,故A的说法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

贵族政治是世卿世禄制,题干中的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没法体现功臣的儿子一定是世袭了父亲的职位,故BD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由于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只是对夺取皇位中功臣的一种奖励,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故这种现象会影响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故C正确。

故选:

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7.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

这表明(  )

A.内阁非法定机构B.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

C.大学士地位提高D.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内阁的官员是六部官员兼任的,说明内阁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定的正规机构。

B.明朝内阁制度并不是宰相制度,内阁成员没有宰相之权。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学是只有正五品,地位并不高。

D.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皇权不受内阁大学士的制约。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朝内阁制度的性质和职权特征,同时要搞清楚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制度的目的。

8.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正确。

A说法绝对。

故排除。

B材料不能体现。

故排除。

此时宰相已经不存在。

故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9.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D.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

【答案】B

【解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B项正确;

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C项错误;

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中的“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联系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的血缘关系的影响进行解析。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但在皇帝制度上保留了宗法制的特点,实行“家天下”,采取了世袭制,并一直影响到晚清。

10.观察如图,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完善中央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弥合君相矛盾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各地方的矛盾,A项不符合,故排除;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以及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都是强化君主专制的手段,B项符合;

这些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并不是其根本,故C排除;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以及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并没有起到修补君权和相权矛盾作用,故D排除。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以及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中古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虽然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却导致了一人独尊,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1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

【答案】C

【解析】A.西方人注重字句和语法,是强调利益,而中国注重态度和仪式,是想维护中国古代的天朝上国的传统,并不是缺乏外交经验。

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注重实际的物质利益,而中国注重形式,体现不出是否了解世界。

C.西方是经济利益占主导,所以他们特别注重条文的内容,而中国是专制思想,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是否尊重。

D.材料与国际公法没有关系。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还要搞清楚材料中两国在外交上的具体表现的特征。

12.1840年4月,美国领事告诉清朝某官员英国将派军远征中国的消息,但该官员将其称之为“谣言”,英军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后,该官员还上奏皇帝:

“伏查英夷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乃载运鸦片。

”由此可知,该官员(  )

A.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清晰的认识

B..对鸦片战争的失败负有主要责任

C..判断敌情失误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D..认为英国鸦片走私行为不足为虑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官员不相信英国人会派军舰来侵略中国,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缺乏认识和思想准备。

B.材料看不出,该官员负有主要责任,只是认识上的不足。

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原因,而不是敌情判断的失误。

D.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认为鸦片走私不足为虑。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和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还要搞清楚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特点。

13.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6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1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000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答案】A

【解析】由表格的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军队执行情况来看,时间间隔大,调出、调往省份路途遥远,可以得出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缺乏统畴,故A项符合题意。

B项不符合史实;C、D两项题目材料没有体现。

故选:

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考查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

(2)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3)结果: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曾国藩指出:

“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

这次“换约”事件(  )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人中国内地。

B.《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

C.《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C项;

D.《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D项。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列强对华的侵略,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确定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由这次战争的影响来确定答案。

15.出现下表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资料编制

A.自然经济的解体B.列强入侵的破坏

C.经济重心的转移D.江南战乱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自然经济的解体不会导致人口的减少。

B.列强的入侵,没有涉及到江西地区。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难以完成。

D.材料反映1857年前后江西人口下降。

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西征到达江西,战乱导致人口减少。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列强侵略的影响。

16.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

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

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答案】D

【解析】A.《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

材料反映的是1858年的事情。

B.太平天国,并不知道外国国际水陆交通的规则。

C.材料体现不出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D.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对西方列强的态度比较好,英国人的军舰在长江流域航行,明显是侵略行为,太平天国没有认识到他们侵略的本质。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对外政策的特点。

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征,其次搞清楚太平天国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政策特点。

17.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

西尔的报告(  )

A.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C.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D.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驻朝公使特别注意日本和中国军队在朝鲜的表现,并且向国会作了报告,说明美国政府关注这一事件。

B.材料体现不出,美国要维持均势。

C.材料的主旨不是日本要挑起战争。

D.材料看不出美国是否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过程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准确把握,其次,要搞清楚当时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中国的政策。

18.“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上述材料重的“战争”指(  )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且“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也就是说参战国都是东亚的国家,且大清国被震撼到,因为中国被一个弹丸之国侵略,且中国战败,而且中日都是东亚的国家,也就是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

故选:

C。

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侧重于考查的是战争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之前的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到现在的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19.19 世纪60 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

20 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

“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

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答案】A

【解析】“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

20 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表明其产生的背景是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故A正确;

B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C是在19世纪末,排除;

D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未涉及外交,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

20 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20.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

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答案】B

【解析】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与材料1899年、1901年、1902年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B项正确。

据材料慈禧“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可知这是慈禧与光绪帝的个人恩怨,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而据材料“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可知,“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是受列强的指使,不能反映统治集团发生分裂,故C项错误。

据材料“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义和团运动与朝廷内争无关,朝廷惩办载漪等人是受西方侵略者指使,故D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认为“今若突倡分割,则义和之事,可为前车”,故而提出改善对华的“条约关系”,“以赢取朋友,及为将来的友好关系播下种子”。

列强得出如此认识是基于(  )

A.调和在华利益冲突B.清朝统治趋于崩溃

C.义和团运动的教训D.中国已被瓜分完毕

【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意思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列强认为瓜分中国是不可能的,应该要扶持中国的政府和中国做朋友,并不是要协调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冲突,而是为了防止中国人民的反抗,损害了他们在华的利益。

B.《辛丑条约》签订时清政府还没有崩溃,是辛亥革命让清政府趋向崩溃。

C.义和团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反帝力量的强大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企图,才会出现材料中改善对华关系的表现。

D.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和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影响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对清政府统治的影响。

22.“义和团多戏缘,不辨真幻。

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戏中人物如神附体,纵火上阵,特技招式。

亦如戏之所演。

”这反映了义和团(  )

A.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B.团民以江湖艺人为主

C.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D.团民都信仰民间宗教

【答案】A

【解析】“义和团多戏缘,不辨真幻。

聚众起事唱戏,练拳如演戏,戏中人物如神附体,纵火上阵,特技招式。

亦如戏之所演”表明义和团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故A正确;

BD与史实不符,排除;

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

23.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 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 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