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231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教案.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3.4测量降水量教案教学设计

4.测量降水量

【教材简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

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

小雨、中雨、大雨。

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

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10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

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

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

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小组:

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课件PPT]

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

提问:

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

(预设:

水通过阳光照射后蒸发到空气中,在空中形成云,最后变成雨降落到地面。

提问:

云除了会变成雨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

(预设:

云还会变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面。

2.出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提问:

这里三幅图,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

(预设:

雨是降水的形式。

提问:

那么雪和冰雹呢?

(预设:

也算是降水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

3.提问:

你们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

(预设:

雪和冰雹从天空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最后会变成水。

4.引出降水量工具。

提问:

如果哪天降雨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天的降水量?

如何测量呢?

5.揭示课题:

测量降水量(板书)

二、探索:

确定标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1.确定标准。

出示书本第47页图片。

提问:

我们会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我们也会把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

为什么?

(预设:

因为雨的大小不一样。

提问:

我们感觉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准判断雨的大小呢?

(预设:

用一个标准的容器把雨水收集起来,再来测量。

在气象站中,这种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

出示书本第48页图片,再出示制作过程图。

提示:

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

(建议:

首先明确三个要求,容器必须是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

而后出示过程步骤。

过程:

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

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

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学生活动,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3.练习使用雨量器。

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

出示喷壶,视频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

提问:

你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了吗?

(预设:

喷壶嘴与杯口保持大约5-10厘米距离均匀降雨。

学生活动,重复模拟降水三次,记录活动手册。

(建议:

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

4.提问:

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为什么不一样?

(预设:

气象学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

三、研讨:

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课件]

1.改进制作。

提问:

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

(预设:

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2.改进模拟降水。

提问:

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

(预设:

降水时喷壶嘴要远一点,要用花洒降水,降雨均匀,读数单位毫米不能忘记,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

3.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图片。

提问:

天空中降冰雹了,这种降水形式怎么测量?

(预设:

先让这些冰雹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

四、拓展:

连续十天测量降水量(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自制雨量器]

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

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水数据。

2.注意事项:

①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②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

③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④如果当地10天内没有降雨,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板书设计】

4.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式:

制作:

模拟降水:

雨直筒透明放平

雪毫米平视

冰雹“0”刻度对齐毫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课堂上填写用简易雨量器测量三次模拟降水的量。

2.课外利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连续测量十天的降水量并记录在表中。

3.把测得的10天降水量数据绘制成柱状图。

(要求老师在下一次上课前做指导)

【作业设计】

1.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

A.厘米B.毫米C.毫升

2.选取制作雨量器的容器要求是()。

A.直筒透明B.上宽下窄C.不规则透明

3.刻度条“0”刻度必须与()对齐。

A.杯子外底部B.杯子内底部C.杯子顶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6.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

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

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

【学情分析】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

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

每个小组:

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

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

(预设: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

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

(预设:

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

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

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

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

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

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

(预设:

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

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

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

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

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2.“热力”升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