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83216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8.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危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申请材料

 

***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申报单位:

****局

编制单位:

*****公司

勘查证书:

甲级(国土资地灾勘资字第号)

设计证书:

甲级(国土资地灾设资字第号)

 

二〇一五年八月

附图件:

附件:

工程投资估算

附图1:

治理平面图

附图2:

危岩静态爆破设计图

附图3:

全封闭式施工脚手架平面、剖面图

附图4:

全封闭式施工脚手架设计图

 

1.前言

1.1任务由来

拟申请的***屯危岩体治理工程治理区位于**区***屯后山居民密集区。

****县境内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地质构造复杂,山体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阶(P1m)灰岩,属较纯碳酸盐岩,具一定的可溶性,地质环境相对脆弱。

根据***屯居民来访上报发生后山岩石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全屯20户80人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能及时有效地对该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防止灾害的突然发生,保护群众的安全,受****局委托,*****公司先后多次派出工程技术人员会同有关专家到地质灾害点现场对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初步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该项目可研方案。

1.2目的与任务

该方案为可行性研究阶段,其目的是:

根据****局提出的要求和现行国标、行业标准所提出的工作目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屯危岩灾害点治理工作的布置和安排,根据***屯各危岩灾害点形成条件、物源的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对其进行科学评价,以保证地质灾害点范围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性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上对防治工程进行分析论证,进行投资估算,推荐优化方案。

主要任务为:

(1)对危岩体的危害性和实施治理工程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

(2)论证工程实施的可能性;

(3)进行治理工程比选方案可行性研究;

(4)防治工程效果及效益评价。

1.3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

本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主要依据以下现行有关规程规范进行设计:

1.3.1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1)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

(3)《*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4)《*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

1.3.2技术规范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11-2006)。

(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8)《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2-90);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0)《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DB45/T382-2006);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1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6)《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设计规范》(GB50086-2001);

1.4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查在综合收集已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地形测绘、专业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地质灾害测量、GPS定位等方法,并进行了野外丈量核实,以保证各项成果的准确性,基本查明各危岩的分布情况、危岩方量、危胁对象、危害等级、工程地质条件等各项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各危岩进行应急治理设计方案,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1。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表1-1

序号

勘查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1

地面

测量

1:

1000地形图数字化

km2

0.5

1:

1000地质剖面测量

km

0.2

1:

100危岩立面测量

组日

1

地质点定位测量

组日

1

GPS定位测量

组日

1

2

工程

测绘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1:

1000)

km2

0.15

危岩立面测绘(1:

200)

m2

600

地形剖面测绘(1:

200)

km

0.6

2.自然环境概况

2.1灾害点位置

治理区位于***屯,行政区划隶属****县***乡所辖。

交通非常方便(见图2-1)。

治理区地理坐标:

东经*°*′*″,北纬*°*′*″。

距离***乡约4.6km,有村道相通,交通条件较好。

图2-1交通位置示意图

2.2区域经济社会状况

***乡位于****县的北部,距****县城118公里,地处四县交界,东与***县的下坳、**乡接壤,东北部与*市相接,西北部与****县的**乡交界,西南与本县的**乡隔河相望,南邻本县的**乡。

全乡幅员面积300km2,耕地面积16388亩,其中早地15152亩,水田1235亩。

辖区内有13个行政村,294个村民小组,5191户,总人口24644人,其中*族490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9.9%、*族10745人占总人口43.6%,汉族8995人,占全乡人口36.5%。

***乡地处四县交界,物产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全乡13个行政村村驻地均实“三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境内盛产玉米酒、鸽鸟、山羊、黄牛、土鸡、火麻等农副产品直销县内外。

2.3气象水文

2.3.1气象

****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气候温和,雨热同季。

年平均气温18.2~21.7℃,年降雨量为1249~1673mm之间。

对治理区地质灾害发生有较大影响的气象特征主要是强降水的暴雨天气,尤其是久旱突遇大风大暴雨,常会引发滑坡、崩塌灾害。

2.3.2水文

****县境内河流均属于**江水系,主要河流为**河。

**河纵贯全境,河流总长92km。

较大支流有*河、*河、*河等29条,总长约340km(不包括红水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07×108m3,最大流量1232.6m3/s。

*河年径流量约553×108m3,最大流量16555m3/s,最枯流量1823m3/s。

距离治理区较远,对山体基本不构成洪涝威胁。

2.4地形地貌

治理区区域属构造-溶蚀溶蚀峰丛谷地地貌。

谷地两侧为峰丛,谷地中有季节性河流。

治理区所处山顶标高927m,谷地标高674.4m,相对高差约252.6m,地形较陡,山坡坡度约40~75°。

易形成地质灾害。

2.5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层岩性及野外勘查,本区地层岩性比较简单,项目范围内地层岩性单一,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阶(P1m)灰岩,描述如下:

二叠系下统茅口阶灰岩(P1m):

岩性为浅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厚642m。

据区域地质资料,岩层产状357°∠35°。

主要分布整个治理区。

2.6水文地质

据区域资料、野外调查,治理区内地下水类型为主要为较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主要赋存于灰岩裂隙溶洞中。

据区域资料,此含水岩组岩溶中等发育,枯季地下径流模数1.92-9.523L/S•km2,泉水出露少,富水性中等。

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矿化度0.25g/L。

主要受大气降水垂向分散渗入补给,地下水主要在溶蚀裂隙中迳流,迳流方向自四周向地势较低的洼地汇集,大致由北向南流出治理区外。

地下水一般呈无压状态,水力坡度小,地下水排泄方式以下地下河形式为主。

治理区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2.7地质构造与地震

2.7.1地质构造

****县境内地质构造较发育,构造线走向以北西向构造为主,构造较发育。

经历了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山三大地壳运动,形成了较多褶皱、断层等构造形迹。

主要发育有*-*正断层等,描述如下:

*-*正断层:

属北西向构造带派生的北西向压扭性断层,并起源于东吴运动,长91Km,走向320~340°,倾向北东,倾角80°,错断地层泥盆-三叠系,上盘下降,断距约100~200m,向南东延伸至大兴附近与主干断裂斜街“入”字型,沿断层线常见岩层褶皱、破碎及牵引构造,岩溶槽谷、泉水、地下河均发育。

距离治理区约4.5km,对其影响较小。

据区域资料,第四纪以来,****县长期处于抬升状态,其抬升过程具有间歇性,上升幅度具时大时小甚至趋于稳定的特点,抬升形迹不明显。

治理区内无断层及活动性断裂通过,治理区内属单斜构造。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极为破碎。

2.7.2地震

据区域资料,第四纪以来,****县地壳变动仍以上升运动为主,上升幅度时大时小并具趋向稳定的特点。

县内地震较少,强度较小。

历史上有记载的地震只有三次,分别发生于1961年,震级为5.0级,震中在田阳,1962年,震级为5.0级,震中在*ian,1977年10月,震级为5.0级,震中在*ian。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区内地震烈度为Ⅵ度,属地壳基本稳定区。

2.8人类工程活动

根据对治理区进行实地调查,**屯后山山高坡陡,人类工程活动有所受限制,主要表现在村屯建设及农业生产等方面。

村屯建设主要表现在民房建设等,需平整场地,形成了高度小于5m的人工切坡;农业生产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山脚或低洼地带种植农作物及山体上种植竹子、树木等。

在自然条件下斜坡产生地质灾害较少,但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深入,必将诱发出各种新的地质灾害。

综上,项目区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3.地质灾害概况

3.1危岩体分布位置、规模、范围

根据勘查设计单位对**屯危岩隐患初步调查,该危岩体所在山体岩石风化强烈,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尤其是山体垂直节理及其发育,且相互切割,岩体分离、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危岩体,有的已经与母岩完全分离,目前只是依靠在母岩上,有的未崩塌到山脚部位,已形成孤立危岩;有的体积稍大危岩被切割后,四分五裂,形成了现在的危岩群;有的危岩虽然现在还与母岩相连,但与母岩之间的裂隙正持续加深加宽。

根据经走访当地居民平时巡视状况、本次野外勘查结果,本次确定有7块危岩单体,野外编号分别为W1、W2、W3、W4、W5、W6、W7,均分布于**屯后山山体中部位置,分布高程为726m~800m。

危岩分布位置详见附图1。

本次勘查的的危岩总体积为4500m3。

各危岩体主要受岩层产状及节理裂隙切割控制,体积70m3~1170m3不等。

各危岩单体分布位置、规模、范围详见表3-1。

表3-1**屯危岩单体分布位置、规模一览表

编号

分布高程(m)

长度(m)

宽度(m)

厚度(m)

体积(m3)

距村屯高差(m)

位置

W1

734~726

8

4.6

3.2

117.76

26

村屯北侧山体

W2

745~740

5.6

2.5

1.8

25.2

40

W3

775~766

9

6

3.3

178.2

66

W4

780~770

10

6.5

2.6

169

70

W5

776~771

5

3.7

2.1

38.85

71

W6

789~785

4.6

3.5

2.5

40.25

85

W7

805~800

5

4.1

2.4

49.2

100

总体积(m3)

618.46

上述危岩均处于极不稳定稳定状态,稳定性差,在不利的气候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小,危岩极有可能发生崩塌,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将直接威胁山下的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该区域危岩密布,治理难度较大,治理紧迫性强。

各地质灾害体位置、范围见图1。

3.2主要危害及对象

***屯后山危岩体隐患点均位于**屯后山。

危岩段内危害的主要对象有居民区、道路、行人及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