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2045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docx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20XX年——2104年第2学期《实用心理学》复习范围

填空(15分)、判断(15分)、选择(20分)、简答(20分)、案例分析(20分)、论述(10分)

第一章认识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产生

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把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法用于心理学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心理活动的内容

1、心理过程主要指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从开始到结束

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需要】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四、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动力心理学研究取向2、行为主义研究取向

3、人本主义研究取向4、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

5、生物心理学研究取向6、进化心理学研究取向

7、积极心理学研究取向8、文化心理学研究取向

五、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章认知过程(上)

一、注意的概述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与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朝向一定对象或活动而离开其他对象,使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特定对象或活动而离开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程度。

2、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与教学

1、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更多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它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它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合理安排组织利用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二是注意排除无关因素干扰,避免学生受到与教学无关的会吸引学生注意的因素影响,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要明确并突出活动的目的性与任务;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

(4)合理的组织教学活动;

(5)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有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注意的品质:

注意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等。

1、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品质特征,其标志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

训练:

(1)意志锻炼法:

规定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量;

(2)干扰训练法:

让自己在外界有干扰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3)确定注意目标法:

即在教师的帮助或指导下学生给自己设置一个注意稳定性的目标,要求自己集中注意于一个活动并保持一定时间。

2、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指在一瞬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训练注意广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整体知觉能力。

3、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转移是指根据当前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在同一活动中从一种操作转移到另一种操作。

改善注意转移的品质可以通过提高主体的自我控制能力来实现。

四、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的来源,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2、知觉的种类:

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

五、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六、感知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强化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问题融入到生活当中;将零碎的知识整理成整体,帮助理解)

2、内部感知的外化

3、利用感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是等良好精神品质

4、利用感知培养思维力、想象力等,实现感知向高水平认知的转化

5、形成对感知的期待

6、科学利用感知规律

7、通过变式与比较进行感知(变式:

从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比较:

将不同的变式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质属性的认识;更适用于下定义的时候)

第四章认知过程(下)

一、记忆的概述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包括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3、记忆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心理过程,同时在记忆过程中信息会被加工处理,由此发生质和量的变化。

换言之,被贮存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不断得到加工、改造,与个体在识记前和识记后的经验建立各种联系。

二、记忆的种类

1、按记忆手段或主要感官,可将它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

大多数人的记忆类型为混合型,单纯为某种记忆类型的人不多。

2、按记忆内容,可将它分为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情境记忆、逻辑记忆。

(1)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即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机能的记忆。

(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即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3)情绪记忆又叫情感记忆。

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即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情境记忆是对亲身体验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5)逻辑记忆又称语义记忆(或言语——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即用词语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3、按记忆信息保留的时间长短,把记忆分为三种记忆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三种记忆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记忆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以感觉映像的形式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一般把视觉的瞬时记忆称为图像记忆,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做声像记忆。

其特点为:

①鲜明形象性;②容量大但保留时间很短;③可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操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或是几分钟的记忆。

其特点为:

①容量有限;②以听觉编码为主;③可被意识到的;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较完全的;⑤可进入到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其特点为:

①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②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③一般意识不到;④尝试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三者关系: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没注意便消失。

如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不及时复述则遗忘。

如加以复述,并编码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尝试记忆内储存。

在一定条件下又被提取出来。

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回到短时记忆,从而被意识到。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受干扰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遗忘。

四、记忆过程

(一)识记

1、识记的概念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获得和巩固经验的过程。

2、识记的方法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有明确的识记目的

(3)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相结合(4)集中识记与分散识记相结合

(5)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6)多种感官并用

(二)保持与遗忘

保持是指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与巩固的过程,是记忆的中间环节。

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提高保持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1)复述;

(2)过度学习;

(3)复习:

①及时复习;②清晨起床和睡前复习;

③把握好复习时间间隔;④试图回忆;⑤过电影

五、思维的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两个基本特性:

间接性、概括性)

六、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授解题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七、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

1、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

(3)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八、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式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九、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

2、有意想象是预先有目的,在一定条件下还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它是一种富于主动性、有一定程度自觉性和计划性的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第五章情感与意志

一、什么是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首先,情感是指个体的一种体验,即反映一个人的内感受;其次,态度影响人的情感;再次,情感与需要密切相关。

二、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

1、表情的类别:

面部表情、声调表情、体态表情

2、表情的主要特性:

先天遗传性、社会制约性、时代性

三、情绪状态的类别

1、心境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心情,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四、情感的类别

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食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五、情绪情感的调节

1、驾驭欲望2、恰当比较3、悦纳自己

4、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5、认知调整法6、合理地宣泄情绪

六、意志的概念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性的行动;

(2)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七、意志行动的过程

意志行动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也叫准备阶段,包括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和制定行动计划等环节。

2、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

八、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质,是衡量人的意志是否坚强的标准。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九、受挫者常见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1、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反向作用、倒退、固执、冷漠、投射、攻击);

2、妥协的心理防御机制(压抑、逃避、合理化、表同作用);

3、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幽默、补偿、升华)。

十、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2、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3、榜样示范法4、重视生死观的教育

5、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6、合理地调节由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

第六章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理论

1、行为动力理论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

启动性、持久性、方向性、强度)。

2、关于行为动力的几种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

(2)动机的驱力理论;

(3)动机的强化理论;(4)动机的认知理论。

二、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三、需要的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勒温的需要理论3、默里的需要理论

4、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5、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四、动机的种类

1、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五、动机的相互作用

1、动机的联合

2、动机的冲突(双趋式的动机冲突、双避式的动机冲突、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

1、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

(1)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

(2)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

2、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七章能力与智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二、智力的界定

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

智力是指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三、智力结构理论

1、“二因素结构”理论;2、“群因素结构”理论;3、“智慧结构”理论。

四、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指用标准化测量工具评定个人智力的高低。

在西方,最早、最著名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为了鉴定低能儿于1905年编织的一套智力测量表,称为比奈——西蒙量表。

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1、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非智力因素)

2、青少年学生的能力培养

(1)根据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把握时机,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

(2)在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创设能力发展的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4)重视和抓紧能力的早期培养。

六、能力的差异与教育

1、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2)特殊能力的差异;(3)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4)不同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5)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2、能力差异的因材施教

(1)适应能力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适应能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3)适应个体差异的教学手段。

第八章人格

一、人格的界定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2、稳定性和可塑性;3、独特性和共同性;4、价值性。

三、气质的概述

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它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而独特的个人色彩。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等特点)

四、气质类型的特征

【希波克拉底】

1、多血质的人表现为:

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情感丰富、外露且不稳定,行动敏捷,反应迅速,言语丰富,兴趣多样但不持久,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但交情不深,适应环境比较快;做事缺乏耐性和毅力,稳定性差,容易改变想法。

2、黏液质的人表现为:

情绪稳定且不外露,表情平淡,沉默寡言,安静稳重,耐受力高,自制力强,踏实做事,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喜欢沉思且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交往适度,交情深厚;行动上主动性差,缺少生机,行动迟缓。

3、胆汁质的人表现为:

为人直率、真诚、表里如一,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言辞强烈,精神旺盛,行动有力,反应迅速,敢作敢当,争强好胜,冲动。

易情感用事而不计后果,做事不考虑细节,方法简单。

4、抑郁质的人表现为:

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世界,情绪体验深刻、细腻但以消极情绪为主,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善于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细节,不善交际,行为孤僻,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行动迟缓,柔弱胆小,优柔寡断。

五、正确认识气质在生活中的作用

1、气质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2、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

3、个人的气质与职业活动要求相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

六、性格的概述

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七、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气质特征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特点有好坏之别;

2、气质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的;

3、气质表现的范围较小而性格的表现范围广泛;

4、气质的稳定性较大而性格的可塑性更强。

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1、气质对性格的形成起促进或妨碍的作用;

2、气质会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

八、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

九、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遗传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因素;4、社会文化因素;5、早期经验

十、健全人格的培养

1、利用多种途径推进人格教育;

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