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1977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docx

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申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十月

 

前言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提升我国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水平,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重点项目。

本项目旨在通过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改变我国特色杂粮生产与加工利用严重滞后的现状,建立高效育种与产业发展技术平台,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特色杂粮作物新品种,促进特色杂粮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延长杂粮产业链,带动杂粮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为了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课题承担单位,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课题申请指南》。

 

第一章申报须知

一、总体目标

面对我国特色杂粮生产与加工利用严重滞后的现状,按照市场发展需求,以覆盖杂粮作物90%面积的谷子、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糜子、食用杂豆等7种(类)为主要攻关对象,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集成与融合,传统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建立高效育种与产业发展技术平台,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特色杂粮作物新品种;研发示范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特色杂粮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加强杂粮加工利用工程化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应用,有效延长杂粮产业链,带动杂粮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申报课题

课题1.主要杂粮加工品质评价系统及加工适用性研究

课题2.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与增值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课题3.高淀粉酿造高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

课题4.专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与规范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课题5.功能型燕麦新品种选育与新型健康食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课题6.荞麦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课题7.糜子优质品种筛选及产业化示范

课题8.出口杂豆品种改良及产业化示范

课题9.特色杂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

三、申请管理

1、由承担课题任务的省(区)科技厅组成省际联盟负责项目实施的总体协调。

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委托基础条件好的科研、教学或企业单位,进行跨部门、跨专业联合攻关。

四、资金来源

本项目国家拨款3500万元,第一承担单位所在地方科技厅按课题国拨经费数1∶1提供配套资金,同时要求承担企业按课题国拨经费数不少于1∶1提供配套资金。

五、实施年限

本项目实施年限为5年(2006年-2010年)。

六、申报要求

(一)申报单位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

课题申报必须以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为申请单元,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实现责任和风险共担、知识产权和利益共享。

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6个法人单位,其中企业和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分别不超过3个。

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

2.申报课题单位必须具有能够承担本项目有关研究任务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和年龄学科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技术队伍;具有开展此项工作所必需的育种资源材料、科研设施条件及运行管理经验;同时鼓励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课题负责人;

3.申报课题的企业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

承担新品种开发与产业化示范课题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且经国家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排名2005年度相关产品销售额位于行业前二十位。

(2)企业技术需求与课题的目标一致;

(3)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

(4)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

(5)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常设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其它条件;

(6)通过课题的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项目或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

4.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5.成果查新证明须由有资质的国家或部省级查新单位出具。

(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和要求

(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6年9月底),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

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

(2)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

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3)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

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申请文件编写:

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文的规格要求:

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同时附上电子版。

3、申请文件构成:

(1)申请函

(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3)课题申报书

(4)课题预算书

(5)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申请单位资格申明函、申请单位资信证明、地方配套经费承诺函、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等)

4、课题预算书须单独装订,与申报书一并提交。

编制要求参照《关于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财函[2006]12号)(见科技部网站)。

课题申请单位在递交课题预算书的同时必须完成课题预算的网上申报工作(见网站

5、课题申报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联系人及注明“不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

6、申请文件一式15份,正本1份,副本14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

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

7、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

《申请指南》可向科技部农村中心索取,或从科技部网站()上直接下载。

8、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

2006年10月27日16:

00时整。

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邮寄的申请文件。

申请文件受理单位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

寄送地点: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攻关处564房间(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北京2143信箱。

邮编:

100045)。

9、联系人和电话:

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农业攻关处

戴炳业王学勤(010)6851184368529736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处

李树辉(010)58881440

八、课题管理

1、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科技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

2、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

3、课题执行期间,省际联盟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省际联盟有权终止合同。

4、课题完成后,由省际联盟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

 

第二章申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课题1、主要杂粮加工品质评价系统及加工适用性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重点开展杂豆、燕麦、荞麦、谷子、高粱等主要杂粮原料的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与相应的评价方法研究,按照不同的加工用途系统构建我国主要杂粮的加工品质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体系,并开展应用示范。

2、重点开展我国杂粮主产区主要杂粮原料的深加工适用性研究,并对我国不同产地的杂豆、燕麦、荞麦、谷子、高粱等原料中主要生理活性组分指标进行评价研究。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建立杂豆、燕麦、荞麦、谷子、高粱等4~5种主要杂粮的品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并在1~2条产业化生产线上进行应用示范。

2、根据不同加工用途,完成杂豆、燕麦、荞麦、谷子、高粱等4~5种杂粮原料在4~5种健康营养食品加工中的适用性评价。

明确4~5种不同优势产区杂粮原料中2~3种主要生理活性组分指标的分布变化规律。

3、培养研究生8~10人,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5项。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300万元。

课题2、优质谷子新品种选育与增值利用技术研究开发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谷子育种的新方法,标记重要功能基因,创制具有特殊有益性状的新种质。

2、培育优质、多抗、专用、高产、适合产业化简化栽培的春、夏谷新品种和适合主食化应用的品种。

3、研究、集成谷子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建立谷子产业化生产技术规范和产业化示范区。

4、研究以谷子为主料的方便营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形成新的专利,建立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进行产业化示范。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研究谷子育种新技术,提高谷子育种和种质创新效率;对2~3个谷子功能基因进行标记,创制和筛选具有特殊有益性状的新材料6~8份。

2、选育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春夏谷新品种、杂交种7~9个:

其中高产多抗类型和杂交种3~4个,抗除草剂型谷子新品种2~3个,优质、专用型谷子新品种2~3个。

3、研究谷子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针对不同生态区建立谷子产业化生产技术规范3~4项;在谷子不同生态主产区建设谷子高效生产的产业化示范区3~4个。

在示范区内谷子生产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整个谷子产业的发展,使谷子的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500万亩。

4、研究出以谷子为主要原料的新型营养食品3~4种,建立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申请相关专利2~3项;开发2种以上的新产品形成知名品牌。

5、培养研究生8~10人,发表研究论文8~10篇。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550万元。

课题3、高淀粉酿造高粱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开展优异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恢复系创造,研究高粱航天育种、克隆变异、杂种优势固定新技术和高粱群体改良技术,研究不同细胞质应用技术及主要抗病虫性状分子标记育种技术。

2、引进优异种质资源并加强创新,培育淀粉含量高、多抗新品种。

3、根据不同高粱品种、不同生态区域,研究高产、节水、高效、无公害规范化栽培技术,通过技术的集成组装、示范与推广,实现规模化生产。

4、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企业联合进行产业化开发,建立名酒(醋)专用高梁生产基地。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选育酿造型高粱杂交种5个,产量比对照提高5%以上,品质性状或抗性性状明显优于对照;抗高粱丝黑穗病、抗叶斑病、抗倒伏;籽粒淀粉含量在70%以上,脂肪含量低于4.0%,单宁含量在1%左右。

满足名酒名醋企业的酿造需求。

2、集成组装不同品种类型、不同生态区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4套,建立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累计示范推广400万亩以上。

3、培养研究生3~5人,发表论文20篇,创建名牌产品1~2个。

三、课题经费

国拨经费500万元。

课题4、专用型大麦新品种选育与规范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大麦分子育种技术和品质快速鉴定筛选技术,并与常规育种技术和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有机结合,探索大麦专用品质定向选育的有效途径,建立大麦高效育种技术创新体系。

2、以改善品质为重点,发掘和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大麦新品种。

3、研究专用大麦栽培、生产和质量评价技术,集成专用型大麦标准化生产技术,采用科研—基地--企业联合的模式,在全国适宜地区进行专用型大麦的规模化示范、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研发大麦高效育种新技术1~2项,对2~3个品质基因进行标记。

2、创制出优质、养分高效利用、抗病、耐寒等各类特色育种材料15~20份,要求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并可用于新品种选育研究。

3、选育出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大麦新品种5~6个,申报和获得新品种保护权2~3个。

其中适于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西北和东北啤酒大麦生产区的专用品种4~5个、适于我国高原寒冷青稞生产区的专用品种1~2个。

啤酒大麦品种的麦芽浸出率达到80%,糖化力300WK,千粒重40克以上,蛋白质含量12.0%以下,库尔巴哈值45左右,发芽率95%以上,大于2.5mm的麦粒达到85%以上,籽粒色浅、壳薄;食用青稞品种的β-葡聚糖含量达到5~6%,蛋白质含量13%以上,高生物活性物质;酒用青稞品种的淀粉含量65%以上,蛋白质含量12%以下。

育成品种产量比对照种增产5%以上,抗当地三种以上主要病害。

4、集成专用型大麦规范化栽培、生产和质量评价技术规程2项,申报国家或行业标准1项;完成新品种产业化示范500万亩。

5、发表论文15~20篇,其中SCI收录3篇,培养博士1~2名。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

课题5、功能型燕麦新品种选育与新型健康食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一、研究内容

1、开展燕麦核不育利用、组织培养等育种技术创新研究;通过燕麦种质资源中富含β-葡聚糖的品种筛选、性状改良、区域鉴定、生产示范等研究,选育出适合燕麦加工专用的优质新品种。

2、结合新品种推广,以提高出苗率为目标,开发燕麦抗旱型种子包衣剂应用技术;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开发适用于燕麦生产的杂草控制技术和以有机肥为主体的平衡施肥技术。

3、研究燕麦高效制粉工艺与食品配料加工技术,开发燕麦乳、燕麦油胶囊、燕麦脂肪替代品、燕麦营养素等新型健康营养食品,进行产业化生产示范。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选育蛋白质含量16%以上、亚油酸含量40%以上、β-葡聚糖含量5%以上、千粒重23克以上、比主栽品种增产5%以上的燕麦新品种2~3个。

2、建成3-4个燕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累计示范推广300万亩。

3、联合企业建设燕麦高效制粉示范生产线,开发3种新型燕麦健康食品和2种食品配料加工技术,进行生产示范。

4、申报专利2~3项,发表论文3~5篇,培养研究生1~2人。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350万元。

课题6、荞麦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荞麦育种新方法,创制优异种质材料,选育适应性广、黄酮含量高、抗性好、落粒轻、加工品质优良、符合出口和深加工要求的大粒型荞麦新品种。

2、研究荞麦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和采用有机农产品生产、GAP生产等质量管理技术,建设规范化荞麦生产示范园、示范区,大力提升商品荞麦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集成荞麦食品配料加工应用技术,研究荞麦麸皮、茎叶等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增值技术,开发苦荞茶、苦荞醋、营养强化面粉、保鲜湿面等大众化健康营养食品,进行产业化示范。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创制荞麦优异种质新材料5~6份,选育3~5个高黄酮荞麦品种,产量比对照提高5%以上,总黄酮含量比对照提高10%以上。

2、集成荞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3~4项,建成3~4个荞麦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200万亩。

3、联合企业建设食品配料、营养强化面食制品、醋类调味品、创汇型荞麦米和茶类饮料等产业化生产示范线。

4、申报专利5~6项,制定产品标准5~6项,培养研究生2~3人,发表论文8~10篇。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00万元。

课题7、糜子优质品种筛选及产业化示范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选育抗旱性强、适应性广、耐落粒、抗倒伏、适口性好、制米品质优良的糜子新品种。

2、研究糜子的落粒性、适口性、抗旱性等重要性状遗传规律,创制糜子优异种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糜子遗传多样性等相关研究。

3、研究制定旱地优质糜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旱地优质糜子生产示范区。

4、对糜子地方性食品(饮料)进行研究,研制糜子商品化产品并进行产业化开发。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选育优质糜子品种3~5个。

其中适口性好、制米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12%以上、脂肪含量4%以上、产量高于对照5%的粳性糜子品种2~3个;制米品质优良、商品性好、蛋白质含量13%以上、脂肪含量4%以上、支链淀粉含量99%以上、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的糯性糜子新品种1~2个。

创制优异种质材料3~5份。

2、集成旱地优质糜子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优质糜子生产示范基地4~5个,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100万亩。

3、研制糜子商品化产品1~2个,并进行产业化开发。

4、发表研究论文5~10篇,创建名牌产品1~2个。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200万元。

课题8、出口杂豆品种改良及产业化示范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采用杂交、回交、聚合杂交、种间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培育具有特殊目标性状的新种质。

2、选育商品性好、高产、多抗的芸豆、小豆、绿豆、蚕豆、豌豆等新品种。

3、集成优质杂豆新品种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联合出口企业结合进行产业化开发,建立名品杂豆出口生产基地。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创制分别具有早熟、直立、特大粒、抗豆象的杂豆新种质,育成新材料15-20份。

2、选育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芸豆、绿豆、小豆、蚕豆、豌豆、新品种10~12个。

育成品种结荚集中、成熟一致,产量较对照增产5%以上,对当地主要病害达中抗以上。

3、研究集成杂豆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组装集成5~8项杂豆类生产技术规程,累计示范推广500万亩。

4、建立5~8个芸豆、红小豆、绿豆、蚕豆和豌豆示范区,出口豆类产品50万吨。

5、培养研究生2~3名,发表论文8~10篇。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450万元。

课题9、特色杂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1、特色杂粮种质资源创新平台建设

以离子束生物技术等为核心,综合运用离子注入、辐射、生物转基因等设施和技术,通过整合配套建立面向全国的特色杂粮种质资源创新技术共享平台,重点开发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种质资源诱变创新技术,建成领域特征明显、全方位开放、高效运作的特色杂粮种质资源创新平台。

2、特色杂粮技术数据库建设

全面搜集国内外杂粮技术与基础数据,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建设特色杂粮技术数据库;密切关注特色杂粮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研究动向和产业发展趋势,为生产和加工利用提供信息与技术共享平台。

3、特色杂粮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在发掘杂粮文化和总结、凝练“十五”、“十一五”杂粮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特色杂粮“十二五”发展战略;构建特色杂粮生产和加工利用技术扩散与产业化推进体系并进行机制与政策研究,为国家相关战略决策与政策制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中心,促进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有效支撑杂粮产业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提升。

2、构建特色杂粮种质资源创新平台,不断开发产业发展急需的新种质。

3、提出特色杂粮产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确定“十二五”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构建技术扩散与产业化体系、运作机制。

三、课题国拨经费

国拨经费350万元。

 

第三章申报文件编制

一、申请函

根据《课题申请指南》,我单位(全称及地址)授权(姓名)(职务、职称)作为全权代表,提报下述内容:

1.我方愿意按照《课题申请指南》中规定的条款和技术经济指标,提供下列文件15份,其中正本1份,副本14份。

(1)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2)课题申报书

(3)食品加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框架

(4)相关附件

(5)课题预算申报书

2.我方愿意向申请主持部门提供任何与该项申请有关的数据和信息;

3.有关本申请的所有正式通讯应致:

地址:

邮编:

电话:

手机:

传真:

申请人名称:

(公章)

法人(或授权代表)姓名:

签字:

年月日

二、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

(一)申请单位概况

名称:

电话:

地址:

邮政编码:

开户银行及帐号:

单位负责人姓名:

职务:

技术职称:

(二)申请单位简况

(联合申请单位在此处须分别对所有规定内容进行详述)

1、申请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历史沿革、批准成立部门等);

2、课题负责人的姓名、职称、技术简历、学术水平;

3、参加课题工作的科技人员数量、素质及专业构成;

4、近期从事同类研究或开发项目的名称及成果;

5、承担该课题的主要物质条件和经济状况(包括上年度财务经营状况)。

 

三、课题申报书格式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书

 

项目名称:

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课题名称:

项目组织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课题申报单位:

课题负责人:

起止年限: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月

 

编写说明

1.本申报书由课题申报单位组织编写,经单位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科技司(局),地方科技厅(委、局)]审核同意后上报项目组织单位。

2.编写要求:

(1)课题目标符合项目的课题申报指南的要求,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考核;

(2)课题任务明确,要充分考虑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

(3)课题管理与实施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4)课题所需国拨经费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和使用,并另编制《国家科研项目(课题)预算申报书》;

3.课题申报书A4纸双面打印,由项目组织单位确定上报份数。

课题信息表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申报形式

□投标□有限择优□指定□其它

课题申报单位

名称

单位所在地

省(市、区)

代码

通讯地址

邮编

单位类别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其他

代码

单位主管部门

代码

其他主要参加单位

序号

单位名称

课题负责人

姓名

性别□男□女

出生年

学历

□研究生□大学□大专□中专□其他

职称

□高级□中级□初级□其他

联系电话

E-mail

课题组人数

高级

中级

初级

其他

起始时间

年月

终止时间

年月

课题活动类型

□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开发□其它

所属技术领域

□能源□资源□环境□农业□材料□制造业

□交通运输□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健康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与其他社会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