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83171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docx

金针菇生产工艺详细讲解

金针菇生产工艺

食用菌按其栽培所需的原材料可分为草腐菌和木腐菌,草腐菌所需栽培主要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禾木科秸秆原料,木腐菌栽培的主要原料为阔叶树的木屑和棉籽壳。

草腐菌

草腐菌类主要有双孢蘑菇、高温蘑菇、棕色蘑菇、姬松茸、草菇和鸡腿蘑等。

木腐菌有金针菇、香菇、木耳、平菇、灵芝和猴头菇等。

木腐菌

金针菇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小火焰菌属(或金钱菌等)。

金针菇生产时,产地环境应选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

远离“三废”污染的地区,其环境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自然条件应符合NY5358-2007标准执行。

金针菇一般采用工厂化层架式培养,因为它的生物学特性是喜阴暗、耐二氧化碳。

由于金针菇属于低温型菇种,工厂化栽培由于采用设施控温,所以可以实现周年化生产。

概述

一、生产概况

日本:

1928年,森木彦三郎发明了瓶栽法,现已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周年生产;

中国:

原始栽培起始于唐代,1964年,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出了三明1号,从20世纪80年代始用塑料袋栽培法,80年代未以前,栽培的主要是黄色品种,现栽培的有黄色和白色两大系列。

白色金针菇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弱木腐菌:

木屑应陈旧、发酵;

喜高氮:

用麦麸、玉米面等补充;

2.温度

低温型,菌丝体:

23℃左右;子实体:

8~14℃(因种而异)

3.湿度

喜湿性菌类:

培养料湿度:

65%~70%;子实体生长空气湿度:

85%~95%。

4.空气

因CO2可抑制菌盖生长,促进菌柄伸长。

故菌丝生长期、子实体分化期要注意通气;子实体生长期要控制通气。

CO2含量对子实体的影响

5.光照

属厌光性菌类:

菌丝生长期:

黑暗;子实体分化期:

散射光;子实体生长期:

弱光。

三、品种:

黄色、白色和浅黄色

三色品系对温度需求特点(下图)主要品种(下图)

四、设施要求

工厂化生产金针菇,应使用瓶栽,因此,除必要的原材料存放、办公等设施外,必须建造拌料装瓶室、灭菌室、冷却室、接种室、发菌室、搔菌室、催蕾室、控制室、生长室等,以及生产后期的分级包装室、废培养基清除室等。

全室内自动操作,不得有露天作业。

第一部分品种选择及菌种制作

一、品种选用

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当地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金针菇品种。

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色型的品种。

二、菌种制作

(一)菌种质量要求

1.金针菇成品母种要求菌丝健壮、整齐、生长旺盛、粉孢子少、菌落均匀,在适温下10天左右菌丝长满斜面;

2.原种应菌丝粗壮、洁白、有浓密的细粉状菌丝;

3.栽培种要求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菌龄适宜,无老化现象。

(二)菌种制作

菌种的制作是食用菌栽培的前提和重要环节,菌种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关系到生产的成败。

菌种是指经人工培养并可供进一步繁殖或栽培使用的食用菌菌丝体,常常包括供菌丝体生长的基质在内,共同组成繁殖材料。

食用菌的菌种类型主要分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两类。

我国目前食用菌栽培中所用的菌种绝大部分为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尚未大面积应用。

食用菌的菌种分三级,即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1.母种,是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一级菌种或试管种

A.常用的母种培养基配方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马铃薯(去皮)200g,

葡萄糖20g,

琼脂18-20g,pH值自然,

母种

水用量/1000ml

B.母种培养基的配制

原料配方:

去皮马铃薯200克,切成1cm见方的小块或2mm厚的薄片,加水约1000ml煮沸,再用文火煮20~30min,并适当搅拌,用四层或八层预湿的纱布过滤,取滤液并加水至1000ml。

向滤液中加入琼脂和葡萄糖,小火加热,搅拌至琼脂完全溶化。

C.营养液分装。

流程:

(1)分装试管:

18mm×180mm或20mm×200mm的玻璃试管,分装量掌握在试管长度的1/4-1/5,原则上是摆放成斜面后,斜面的长度为试管长度的1/2-2/3。

(2)塞棉塞:

棉塞松紧适度,1/3在管外,2/3在管内。

(3)打捆:

7-10支试管捆在一起,棉塞上包好防水纸,直立放入高压灭菌锅中。

(4)灭菌:

母种培养基灭菌时,需用1.05~1.1kg/cm2的压强,温度为121℃,灭菌(保持121℃)30min。

(5)摆斜面:

灭菌结束后锅盖开1/5的小缝,用余热烘干报纸和棉塞,然后摆斜面。

斜面长是试管总长的1/2

D.母种的转接

母种转接,也称转管、母种的继代培养。

由于分离或引进的原始母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所需,因此,需进行扩大培养,通常原始母种允许扩大转接3~4次。

母种的转管次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菌种的生活力,影响栽培效果。

不具备条件和技术的部门不应扩接母种。

E.培养

菌种培养关键是控制好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等条件,其中以温度最为重要。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培养室的湿度过低时,可适当喷水,湿度过高时,应加强通风排湿,或向地面洒生石灰吸潮,以防杂菌滋生污染棉塞或培养基;同时避光并保持空气新鲜,从而使菌丝生长健壮。

2-3d后,检查菌丝的生长及杂菌污染情况,若在远离接种块的培养基表面出现独立的小菌落或奶油状小点,即为污染,应立即淘汰;

一般母种经7-10d可长满培养基,然后用于进一步扩繁或置4℃冰箱中冷藏备用。

F.菌种分离

采用无菌操作,将某种食用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菌丝体的方法,称为菌种分离,分离所得的纯菌丝体即为原始母种。

依据分离材料的不同,菌种分离的方法可分为三类,即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

G.优质母种的一般标准

(1)菌种纯正,无杂菌污染。

(2)菌丝洁白浓密,气生菌丝量多。

(3)菌丝不老化变色,培养基不萎缩失水。

(4)菌龄要适宜,一般室温保藏不超过15d,4℃下冷藏不超过3个月。

2.原种:

原种由母种扩大繁殖而成,主要用于制作栽培种,也可直接用于接种栽培袋。

原种培养基常以谷粒、棉子壳、锯木屑、蔗渣和粪草等天然营养物质作为主料,以麸皮、玉米粉、蔗糖及石膏等作为辅料,培养基配方种类很多,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应选择自身适宜的原种培养基配方。

原种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配料、装瓶(袋)、灭菌、接种等工艺流程。

(1)配方:

配方1:

玉米芯60%,麸皮20%,碳酸钙2%,玉米面5%,棉子壳15%,豆饼8%.水60%(料︰水=1︰1.2),PH自然;

配方2:

棉子壳60%、麸皮20%、碳酸钙2%(风化),石膏2%(食用)、蔗糖1%,锯木屑15%,水65%(料︰水=1︰1.1),PH自然。

(2)拌料:

主料摊薄,均匀拌入主料。

(3)装袋:

袋勿太大,以免污染率高,菌柄易倒伏装料要上紧下松,外紧内松,袋壁光滑,无微凹。

装袋方法:

从一端装料,边装边压实。

可人工装袋,或机械装袋。

(4)灭菌:

有常压灭菌和高压灭菌。

(5)接种:

单开口袋:

一端接种

双开口袋:

两端接种

(6)优质原种的标准:

菌种纯正,无杂菌污染;菌丝粗壮,生长势强;菌龄要适宜,一般室温下保藏不超过15d,不能有原基和幼菇出现

3.栽培种的制作

栽培种是把原种转接到相同或相似的培养基上扩大培养而成的,直接应用于生产栽培。

使用量较大,不易长期保存,因此制种的时间和数量必须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规模计划进行。

栽培种的容器和制作过程与原种的相似或相同,生产量大时需要大型灭菌锅。

4.液体菌种

液体菌种是指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而得到的纯双核菌丝体。

菌丝体在培养基中呈絮状或球状。

(1)原理:

食用菌液体菌种制作是在发酵罐中,采用液体培养基通入无菌空气并加以搅拌,增加培养基中溶氧含量,提供食用菌菌体呼吸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并控制适宜的外界条件,获得大量的菌丝体或代谢产物。

(2)液体菌种制作的特点

A.液体菌种可以作为原种或栽培种直接接种栽培袋,简化了生产工艺。

B.生产周期短:

食用菌深层发酵一般仅需2-7d就可获得大量的菌丝体,而固体培养则需30-60d。

C.工厂化生产、无季节性:

食用菌深层发酵是在发酵罐内、控制最佳条件来培养菌体的,不受季节性限制。

D.液体菌种便于进行机械化接种,在工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的部门具有明显优势。

E.生产液体菌种需要专门的设备和较高的技术。

第二部分出菇管理

1.培养

接种后温度控制在18-20℃,空气湿度为75%,每日通过换气2次,每次30分钟,一般18-20天培养结束。

2.搔菌

所谓搔菌即去除老菌种块,可采用搔菌机,也可用勺(手工)挖掉老菌,这样培养基上的新菌丝长出的子实体就均匀。

搔菌后即进入催蕾室催蕾。

3.催蕾

催蕾室温度保持在13℃、空气湿度95%,用超声波增湿器加湿。

催蕾时每3.3m²叠放800袋,催蕾约7天左右,可看到象鱼子一样的许多菇蕾,正常的菇体呈圆形。

催蕾时要注意CO2的浓度,适当通风,如CO2浓度过高,菇体呈针尖状。

4.抑制

菇蕾形成后移入抑制室。

抑制室温度为3℃左右,空气湿度75%,3.3平米放置500袋,用移动风扇对准菇体吹拂。

在这样的条件下,菇体生长缓慢,但很整齐、强壮、坚挺。

待菇体长至袋口即可移至卷纸室,室温为6℃,空气湿度75%,当菇体长出袋口3厘米时,即可用纸圈圈住菇体移至出菇室。

第三部分采收包装

1.采收

采收质量标准是菇体洁白、坚挺、菌盖小、菌柄嫩。

日本品种金针菇只采收一次,优质菇菌柄长13-14cm,整齐,菌柄根根清晰,圆整挺拔,菌盖直径1cm左右,边缘内卷,没有畸形、变形,菇体干燥无水菇,菌柄和盖都不呈水渍状,全体纯白,菇体结实。

在上述质量要求中,以不能含有水菇最为重要,因含水量会严重影响质量和上市后的寿命。

采收前几天要检查菌盖含水量,如果含有较多水分,采收前2天开排风扇促使水分蒸发,采收后把菌柄基部和培养基连接的部分、培养基及生长不良的菇剔除,按市场要求进行小包装,用聚乙烯薄膜袋抽气密封、包装后低温保藏,分批上市。

2.分级

金针菇菜收后即进行分级,分级标准如下:

一级菇菌柄长15厘米、菌盖直径约在1厘米以下,内卷、白色(或菇体2/3白色、1/3淡黄色),圆整、无畸形菇、无腐烂变质、无病虫害。

二级菇菌柄长13厘米、菌盖直径约在1.5厘米以下,菌盖内卷、菇体白色(或菇体1/2白色、1/2为淡黄色或金黄色)、圆整、无畸形菇、无病虫害、无腐烂变质的。

三级菇菌柄长短于6厘米或长于20厘米,菌盖直径不超过2.5厘米,菇体金黄色或淡咖啡色,并且无畸形,无病虫害、无腐烂变质。

3.保鲜与加工

金针菇的保鲜可采用抽真空后低温(4℃)保藏,时间为25-30℃。

另外,也可制成清水灌头、烤成干品和进行盐渍加工。

4.运输

运输过程中需有防挤压、防潮、防晒、防污染措施。

运输途中需0-3℃下冷藏。

5.贮存

金针菇鲜品贮存要求温度在(0~5)℃之间,不得与其它物品混合贮存。

第四部分金针菇出菇异常的原因及对策

  金针菇在出菇管理中稍有疏忽,很容易发生异常,影响产量和质量。

  1.肥胖菇。

菌盖肥大,菌柄粗短。

原因:

①菌种块上出菇;②搔菌过晚或现蕾后搔菌;③料面干燥,菇蕾稀少或只在沿袋壁四周出现少量菇蕾。

防止办法:

①适时搔菌,刺激料面同步现蕾;②在菇蕾出现后再撑开袋筒,防止料面干燥;③在沿袋壁四周见有菇蕾时,将其压死,防止肥胖菇发生。

  2.针头菇。

无菌盖,菇体似针头状。

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只长菌柄,不长菌盖。

防止办法:

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3.水菇。

似水浸样,颜色发暗,呈半透明。

原因:

喷水过多,温度过高,蒸腾作用减弱,水分滞留菇体。

防止办法:

定期通风,减少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5%~80%为宜。

  4.疲软菇。

菇体软而不挺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