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的职能.docx
《纸币的职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币的职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纸币的职能
关于纸币的职能
————————————————————————————————作者:
————————————————————————————————日期:
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问题分析
1.关于商品
商品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概念。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这一定义的属概念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的(如空气)不是商品。
这一定义的种差是用于交换,凡不用于交换的(如母亲为自己织的毛衣)不是商品。
辨析商品概念,就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搞清楚。
例如:
阳光是不是商品?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工业品吗?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吗?
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吗?
通过辨析我们可以完整准确地把握商品的概念。
(2)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教材虽然没有把这一内容与商品的定义一起讲,但是学生应该掌握。
2.货币的本质
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联结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
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要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等价物的含义。
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一个商品充当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并和它相交换,我们就说这种商品是等价物。
例如,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机,电视机就是电脑的等价物。
(2)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理解一般等价物的关键是理解“一般”的含义。
所谓一般,指它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可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在该市场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
例如:
在我国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在隋唐时期还以布帛作为一般等价物;古希腊、罗马曾以牛作为一般等价物;太平洋上的雅普岛以大石头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在许多金融学教科书上,一般等价物与货币是等价的,实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就叫实物货币。
但是,我们的教材沿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说法,即只有贵金属金银等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我们才说货币出现了。
一般来说,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价值比较大,用较少的物品能进行较大量的交换;易于分割,分割之后既不会减少价值,又给交换带来方便;易于保存,不会因为保存时间的长短而使价值发生变化;便于携带,以便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易。
实物一般等价物只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上述某些特征。
商品交换关系不很发达时,实物一般等价物的缺点并不是不可容忍的。
当商品交换关系很发达时,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
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4)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选择金银充当货币材料,不是某个先贤或聪明的国王选择的结果,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明确这一点,是因为在我国历史上曾有人认为货币是某个人发明的。
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的材料也会发生变化。
尽管贵金属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悠久的货币材料,但在现代社会货币材料仍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依然根据货币材料所要具备的特征来决定。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
现实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理解货币的职能应重点放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基本职能上。
(1)价值尺度职能。
○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在教学时,教师要强调“一切”二字。
如果不是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只是一个或几个,那就不是货币,只是等价物。
○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
○ 价值尺度与价格的关系。
一般来说,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对货币来说,货币在这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对商品价值而言,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这一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观念上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即可,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自身必须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货币单位。
(2)流通手段职能。
○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这一职能又叫购买手段。
○ 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关系。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强调交换的形式。
对此,学生如果死记硬背,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真正分清二者的关系。
○ 初期的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初期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可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货币出现后,交换就以货币为媒介,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前者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后者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第二,前者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了,后者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的。
第三,前者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后者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是分离的。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这里要注意与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所需的观念上的货币相区别。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之成正比)和货币的流通速度(与之成反比)所决定。
在此应明确价格总额=商品价格×商品数量,明确货币流通速度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
对于这一点,学生了解即可,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
4.纸币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人民币就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在今天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货币之一就是纸币。
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1)纸币的含义。
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这里要强调几点。
一是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
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
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
二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力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
因此,后来纸币都由国家垄断发行权,因为国家的信誉高,具有强制力。
三是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国家必须控制好发行量,否则纸币会贬值,影响纸币的信誉。
此外,非主权国家的地区政府,如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也有本地强制使用的纸币。
欧元是欧元区国家的政府联合发行并在本地区强制使用的纸币。
(2)纸币作为现行的货币,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在现行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下,纸币的这些职能,是从它取代黄金的流通手段职能开始,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这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
(3)与铸币相比,纸币具备的优点。
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4)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在金属货币时代,一般只会由于金属供给量不足导致通货紧缩。
随着纸币的普遍使用,通货膨胀问题开始变得引人注意。
①共同点。
第一,纸币的发行量有客观的规律性要求,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
第二,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②不同点。
第一,含义与实质不同。
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定要注意,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货膨胀,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
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地下跌。
第二,危害性不同。
通货膨胀的出现,直接引起纸币贬值。
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
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
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大量资金闲置;加剧生产经营者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
第三,解决办法不同。
解决通货膨胀的举措有:
其一,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其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增收节支,同时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其三,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其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解决通货紧缩的举措有:
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外贸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只让学生知道有这两种经济现象即可。
(二)难点问题分析
1.信用卡
信用卡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而且处在快速发展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种种分歧,以致我们的教材介绍它、学生把握它有难度。
这种困难,不是理论上的困难,而是缘于世人看法的不同。
(1)什么是信用卡。
狭义的信用,仅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债权债务关系。
据此有人认为,只有那些银行贷记卡才是真正的信用卡。
更多的人认为,履行约定就是信用。
据此那些银行借记卡、校园卡、消费卡甚至电话卡都算信用卡。
信用卡的用途在迅速扩展着,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也会不断发展。
我们教材对信用卡的解释,采用的就是对信用的广义理解。
教材这样定义信用卡──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这种界定,既包括了那些从狭义上理解信用的贷记卡,也包括了我们生活中大量使用的各种电子支付卡。
(2)使用信用卡的便利。
使用信用卡给人带来许多方便──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消费购物,增强消费安全。
信用卡的使用主要是实践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
对于信用卡这个难点,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使用信用卡的诸多问题,待学生实际使用时再进一步学习。
2.外汇
(1)外汇的含义。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这里所说的“支付手段”,与货币职能中所说的“支付手段”不同,前者是广义的,后者是狭义的。
1996年1月,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欧元现已取代欧洲货币单位);其他外汇资产。
”
(2)外币与外汇。
从外汇含义的分析可见,外币与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
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
一种外币要成为外汇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其一,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本币。
其二,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能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
其三,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能够保证得到偿付。
此外,在理解外汇这一概念时,还应注意其中的债权内涵。
我们持有外汇,意味着对外汇发行国拥有债权。
持有外汇过多,一方面意味着国际支付能力强和有可能对外汇发行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大量该由本国享受的资源,被借给外国利用,并要承担外汇贬值的风险。
对于外汇,只要求学生理解其含义,以上关于外汇的扩展性介绍,不要求学生掌握。
3.汇率
(1)汇率的含义。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其实就是用一种货币单位表示的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所以汇率又称汇价。
(2)汇率标价的两种方式。
其一,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这相当于计算购买一定单位外币应付多少本币,所以又叫应付标价法。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少于前期,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外汇汇率下跌。
其二,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
它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
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英镑等均为间接标价法。
在间接标价法中,本国货币的数额保持不变,外国货币的数额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对比变化而变动。
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少,这表明外币币值上升、本币币值下降,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数额的本币能兑换的外币数额比前期多,则说明外币币值下降、本币币值上升,即外汇汇率下跌。
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之间存在着一种倒数互换关系。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即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本国货币与外币相比发生贬值或升值两方面的变动。
(4)汇率变动的影响。
汇率的变动包括本国货币贬值和升值两个方面。
现以本国货币贬值为例说明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会提高本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会有更多的国内产品出口国外同国外产品竞争。
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
一方面,出口扩大会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的影响会逐渐扩大到所有商品,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商品的价格,可以使外国人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使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因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资金会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
第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
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
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要收进贬值货币的一方会遭受损失,而将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
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
(5)中国政府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及其重要意义。
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金融的稳定发展。
从根本上说,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做法提高了人民币的信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吸引了外商投资。
对于汇率这一复杂问题,只要求学生掌握汇率的含义、汇率升高和汇率跌落意味着什么就可以了。
至于上述扩展性的介绍,仅供教师教学时参考,对学生不作要求。
4.正确对待货币
从理论上讲正确对待货币,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和行为的存在,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正确对待货币是本课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点,也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
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
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
(2)货币并不神秘。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它本身只是一种普通的商品;从货币的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的作用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是: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3)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材料,用实例阐述不同金钱观对人生的不同作用。
(4)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的教育。
要强调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要实事求是,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调查,其次可针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进行专题讨论或辩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引导。
2009-07-14 人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