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五0006标准答案.docx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五0006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五0006标准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秋山西电大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五0006标准答案
新地域文化(本)形考作业(五)_0006
山西电大省开课课程代码:
1405557
、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
1.
()以她的堂外甥宗秦客所献的新字“曌”为名,其原名不为后人所知。
A.武则天
B.卫夫人
C.王重阳
D.吕洞宾
参考答案:
A
2.隋()帝一生曾3次巡游山西。
A.惠
B.炀
C.文
D.武
参考答案:
B
3.冯太后是()的祖母,是汉人,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
A.孝文帝
B.汉武帝
C.梁武帝
D.
汉景帝
参考答案:
A
4.继佛图澄之后在北方传教的佛教代表人物是()。
A.释道安
B.法显
C.唐三藏
D.裴松之
参考答案:
A
5.()与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
A.五台山
B.王屋山
C.恒山
D.中条山
参考答案:
A
6.李渊从太原起兵,夺取了()室江山,太原也成为李唐王朝的发祥之地。
A.隋
B.唐
C.北魏
D.秦
参考答案:
A
7.
(),并州文水人。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帝王,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A.武则天
B.卫夫人
C.王重阳
D.吕洞宾
参考答案:
A
8.
北朝是山西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时又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净土宗大师()。
A.唐僧
B.昙鸾
C.王重阳
D.法显
参考答案:
B
9.(),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时代的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也是中国第一个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A.唐僧
B.老子
C.王重阳
D.法显
参考答案:
D
10.嗣圣元年(684),()在为眉州刺史英公李敬业起草的《讨武曌檄》中也攻击武氏“地实寒微”。
A.李白
B.骆宾王
C.王维
D.杨炯
参考答案:
B
、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20分。
)
1.拓跋珪黄始二年(397),北魏攻占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占据了黄河以北的今山西、河北等地,一跃而为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2.裴子野受祖辈影响,自幼酷爱史学,精于南朝宋史。
他有感于沈约的《宋史》卷帙浩繁,不便阅读,就立志改编宋史,完成编年体《宋略》20卷。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3.山西的史学家除了三裴之外,还有王沈、孙盛等人。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4.郭璞,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在两晋的作家中,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文名甚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5.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觉于557年废北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史称北周。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A
6.卫恒写成了《四体书势》一书,探讨了汉字的构成、字形字体结构的演变,并对西晋以前的书法进行了评论,可以说是对西晋以前书法史的总结,也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经典文献。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7.南朝宋齐时期,河东闻喜的裴氏家族出现了著名的“史学三裴”,即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他们祖孙四代三人,因在史学上的杰出贡献,而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8.淝水战后,前秦瓦解,拓跋珪于386年乘机复国,即位为代王,建元登国。
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同年,拓跋珪称帝,为太祖道武帝,改元天兴。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9.王参,太原晋阳人,受诏与荀顗、阮籍共同主编《魏书》。
《魏书》为陈寿修《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都提供了大量的史亊资料。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A
10.卫觊是卫氏书法的奠基人。
A.错误
B.正确
参考答案:
B
、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20分。
)
1.
简述隋唐时期的山西
参考答案: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山西作为李唐王朝的发祥地、女皇武则天的桑梓地,还因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而倍受唐王朝的重视。
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多次巡幸山西,武则天定晋阳为北都,都表明山西在李唐王朝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这一时期的山西,如同李唐王朝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一样,也是山西古代历史发展比较辉煌的阶段。
2.简述裴秀的地图学。
参考答案:
裴秀出身于名门望族,晋武帝泰始四年(268)正月,裴秀担任司空,管理全国的户籍、土地、田赋。
因职务关系他非常专注于地图的绘制工作,认识到舆图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用了三年的时间,组织和主持绘制了《禹贡地域图》18篇。
据说,裴秀还将原来用80匹缣绘成的《天下大图》,改绘成易于收藏、携带、参阅的《方丈图》,比例为一分十里、一寸百里。
《禹贡地域图》是中国历史上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可惜早已亡佚,其“制图六体”的理论被保存在《晋书·裴秀传》。
“制图六体”,实质上就是裴秀创造性地提出的关于编绘地图的六条科学理论原则。
“一曰分率”,即比例尺,在地图上以一分或一寸来代表实际的地面距离长度,“所以辨广轮之度也”。
“二曰准望”,即方位,在地图上确定各地的方位,“所以正彼此之体也”。
“三曰道里”,即道路的距离长度和走向路线,“所以定所由之数也”。
“四曰高下”,即地势的高低。
“五曰方邪”,指道路的形状,方指道路如矩,邪指道路如弓。
“六曰迂直”,即道路的曲直。
后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裴秀的“制图六体”,是中国古代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对后世的地图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三世纪直至明代西方地图及其编绘方法输入中国之前,一千余年间,中国的地图绘制,在方法上基本未能超越裴秀的“制图六体”。
如此卓越的成就和伟大贡献,使裴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地图学家。
、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30分。
)
1.
请分析论述太和改制与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
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逐渐巩固了对北方的统治。
随着统一战争的结束,北魏社会发展的重点目标也发生了转移,同时,在战时所实施的一些政策的弊端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北魏政府必须改弦更张,改变原来的统治制度和办法,以稳定社会,进行有效的统治。
这种历史的环境和社会的要求把冯太后、孝文帝推向了变革的前沿。
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是汉人。
冯氏自幼聪明出众,知书达理,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她受到良好的教育。
冯氏先为官奴,因为貌美,被收入后宫,为文成帝拓跋濬贵人,后被立为皇后。
文成帝去世后,年幼的献文帝拓跋弘即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
六年后,冯太后逼迫献文帝传位给他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宏,为孝文帝,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称制,直到490年去世。
冯太后聪明贤达,富有才干,是她把孝文帝抚养长大,又教会他治国方略,培养他汉化思维。
孝文帝聪明过人,成为一个深谋远虑、机智权变的政治。
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共同推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城改制开始了。
改制是分两期进行的。
第一期始于太和八年,由冯太后主持,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期在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以后,由孝文帝主持,着重于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俗,实行汉化,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北魏前期,吏制混乱,地方守宰不论治绩好坏,任期都是六年。
官吏没有俸禄,致使其任意搜刮民财,中饱私囊,民怨滔天,因此,改革首先从吏治入手。
太和八年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来定,不固定年限。
又制定俸禄制度,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级定期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定了惩治官吏贪污的办法。
经过整顿,吏治得到改善。
推行均田制,太和九年,发布均田诏令。
均田制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有利于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荫庇户,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自耕农的增多,也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
但均田制同时也把内迁的居民牢牢地束缚在了土地上,使他们的自由迁徙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实行三长制,太和十年,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重新建立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要选择本乡能办事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其职责是检查乡里农户的田地、户口数量、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用以代替宗主的统治。
这项改革所针对的已不仅仅是对拓跋部传统政治模式的改造,而是直接针对东汉以来形成的豪强地主坞堡组织进行的政治变革,它的直接目的是向汉族世家大族索取基层管理权力。
这项制度的颁行标志着北魏政权的成熟和完善。
实行定额租调制,太和十年,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调制。
新的租调制对于自耕农来说,负担比过去减轻了一些,对于大地主来说,由于户调征收到奴婢和耕牛,虽然比率较低,但毕竟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实质是政府与豪强地主调整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形式。
迁都洛阳,太和十四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为何要迁都,一是平城处在贫瘠落后的地区,交通不便,人口日增,粮食供应困难。
二是平城为都近百年,存在鲜卑贵族守旧势力的羁绊和干扰,不利于改革的深入。
三是平城远离中原,难于有效地全面控制国家。
四是北方柔然开始强大,有一定的军事威胁。
总之,迁都对能否继续深入改革有重要意义。
太和十七年,孝文帝克服阻力,终于完成了迁都。
迁都本身虽不属于制度上的改革,但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此举成功,其它工作就容易进行。
改易旧俗,迁都洛阳后,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生活习俗,促使其汉化。
主要内容为:
(1)改官制,一依汉制。
(2)禁胡服,服饰一依汉制。
(3)断北语,汉语为“正音”。
(4)改姓氏,定门第。
把鲜卑人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字姓。
积极推行门第相当的胡汉大族通婚,使胡汉高门阶层融汇起来。
孝文帝的改革主要着眼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产生了重大的意义:
改革顺应了社会需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维持了封建社会上升的势头;打击了门阀士族;促进了鲜卑拓跋部的文明与进步,这说明征服了汉族的鲜卑拓跋部,不得不被先进的汉文化所征服;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民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是十六国以来民族融合的大总结、大推进、大飞跃。
孝文帝以罕见的魄力,放弃了狭隘的民族旧俗,冲破重重阻碍,以大义为重,不惜诛杀爱子,毅然坚定地进行改革,实属难能可贵。
他锐意推行民族和睦亲善政策,特别是文化上的汉化主张,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得力的一员,也对华夏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孝文帝不愧为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