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609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 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面积解决问题》教案公开课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例8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应用面积计算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家的新房)。

师:

小明家买了新房,想铺地砖,你能帮他设计一下怎么铺吗?

2.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铺地砖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教师出示教材第72页例8情境图。

1.同桌合作交流,得出解决方案。

2.指名学生反馈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方法一:

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方法二:

6米=60分米3米=30分米

60÷3=20(块)30÷3=10(块)

20×10=200(块)

学生汇报时要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我们用两种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谁会验证?

学生思考,指名汇报。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解答,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适当引导。

五、拓展提升

在一个边长为5米的大花坛外围四周铺上宽为1米的碎石路。

碎石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1×4+1×1×4=24(平方米)

六、课堂总结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不知道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呢?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六第4、6、7题。

 

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计算,推导。

教师适时引导。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8方法一:

6×3=18(平方米)

3×3=9(平方分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方法二:

6米=60分米3米=30分米

60÷3=20(块)30÷3=10(块)

20×10=200(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已有的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师用示意图清晰地表达了两种解决思路,为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直观模型。

不足之处:

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思路可能会不清晰。

教学建议:

在学生的解题方法上多给予指导。

本课是参加《2021年全国公开课邀请赛》的获奖作品,本次大赛共设奖项130名,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比例约占30%。

本次大赛汇集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4名优秀教师参与,分为线上授课和线下教学两部分进行。

比赛于2021年5月正式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涌现出大量的优质课和优秀教案,经过作者同意,特将获奖作品进行分享,以期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奉献一份力量。

通过本次大赛,使老师们的备课与授课水平都能有相应的提升,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育事业贡献出教育人的一份力量!

 

课题:

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P62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够利用列举的方法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概念形成和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

3.发展探究精神,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能够利用列举的方法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经历概念形成和找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观察探索,揭示概念

1.提出问题

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

“可以有几种截法?

”就是要找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哪几个?

“每根小棒最长是多少厘米?

”就是要找它们的因数中公有的最大因数是多少?

2.提出要求

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3.独立探究

学生自主活动

4.反馈交流

预设1:

预设2:

预设3:

追问:

看懂这位同学的想法了吗?

两个集合圈套在一起了,1,2,4写在了重合的部分这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

这三个数既是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5.提升认识

小结: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1,2,4既是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那我们就把它们叫做8和12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吗?

预设:

公因数是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因数;最大公因数就是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个数。

6.巩固练习

把16和24的因数、公因数分别填在相应的位置,再圈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24的因数16的因数24的因数

16和24的公因数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提出问题

提问:

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独立探究

学生自主活动

3.交流方法

预设1:

列举法

预设2:

筛选法

预设3:

分解质因数法

18=2×3×3

27=3×3×3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3=9

预设4:

短除法

31827

369

23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3=9

4.提升认识:

1.对比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个?

说说你的理由。

2.观察一下,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两个数的公因数都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倍数

四、应用知识,巩固练习

1.在相应的括号里写出相邻阶梯上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先用“√”画出第一列各个数的因数,再填空。

 

(1)8和16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_。

(2)8和20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_。

(3)16和20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_。

(4)8、16和20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_。

五、全课总结,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预设:

1.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发现了规律,并进行了验证。

3.可以用列举、筛选、分解质因数、短除等方法求最大公因数。

课后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中,内容比较新颖,而且非常重要的一课。

在整个课本中,也属于重要的启下承上的课程。

如果本单元内容学习的充实,无论后期的高深知识学习,还是承接前两个单元的学习,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

本课的设计思路,完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分级指标。

对于中小学来说,基础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好坏。

所以我们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出发,把游戏和引导作为本课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一环,现在看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这正是他们提高的重要一环。

我们乡村学校,基础与城内学生有很大差距,这部分学生的提高,能够提高整体学生的质量。

本课是参加《2021年全国公开课邀请赛》的获奖作品,本次大赛共设奖项130名,其中一等奖和二等奖比例约占30%。

本次大赛汇集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4名优秀教师参与,分为线上授课和线下教学两部分进行。

比赛于2021年5月正式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涌现出大量的优质课和优秀教案,经过作者同意,特将获奖作品进行分享,以期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奉献一份力量。

通过本次大赛,使老师们的备课与授课水平都能有相应的提升,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育事业贡献出教育人的一份力量!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

, 

里有( )个

3个

是( ),  

是4个( )。

3.切入:

今天我们继续探究有关分数的知识。

二、探究与解决一

探究一:

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

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出示例1,让学生观察情景图,看看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

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计算?

2.借助整数加法含义列出算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独立思考,根据整数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教师板书:

+

,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3.书写计算过程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学具),然后再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

学生的列式可能是:

+

=

(会正确写出结果,不会写过程);

+

=1个

+3个

=4个

=

(说理过程)。

在学生理解算理后,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出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规范书写过程:

+

=

=

指出,

这一过程计算熟练后可以省略。

4.结果化成最简分数

利用圆形直观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

就是

师强调: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并在上面算式的后面补上“=

”)。

5.推出分数加法的含义

提出问题:

想想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内交流,再汇报。

引导学生概况:

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探究二:

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

出示例2,让学生观察,看看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

6.提出问题:

如何计算

-

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7.尝试计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根据例1的经验自主写出全过程。

8.全班交流:

重点说出计算的方法。

9.概括总结:

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三、探究与解决二

探究三: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1.提出问题:

(1)观察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让学生观察、思考。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归纳概括: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小结与提高

1.总结学习收获

2.评价学习表现

课后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中,内容比较新颖,而且非常重要的一课。

在整个课本中,也属于重要的启下承上的课程。

如果本单元内容学习的充实,无论后期的高深知识学习,还是承接前两个单元的学习,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

本课的设计思路,完全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分级指标。

对于中小学来说,基础的好坏能够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好坏。

所以我们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出发,把游戏和引导作为本课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一环,现在看来,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这正是他们提高的重要一环。

我们乡村学校,基础与城内学生有很大差距,这部分学生的提高,能够提高整体学生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