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30277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docx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

这是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第1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再现了苏轼命途多舛的一生,但他并没有被命运击垮,而始终以一颗平常心,优雅地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境界,即便是他人生最不称意的时候,他依然从容镇定,携着半生的荣辱华丽地转身,潇潇洒洒走遍了半壁江山,留下了后人无法企及的篇章,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同词人共游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词人的旷达情怀。

二、请同学交流课后自主学习成果:

1、知人论世

明确:

早年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107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2年,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赋、一词。

(多媒体展示)

2、重点字词:

公瑾羽扇纶巾还酹江月

3、诵读本词

学生诵读本词,指导学生如何诵读豪放词。

引典故以加深学生对苏词豪放特点的感悟: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

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

对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多媒体展示)

充分说明了苏词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特点,这与低沉感伤,绮罗香泽的婉约派不同,读词时要感受。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解题

通过题目就可感知这是一首怀古词,借游览赤壁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那词中哪些内容直接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明确: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为写赤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为是怀古。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的作用?

明确:

过片承上启下

四、分析上片

问题1:

词的前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写的非常有气势,这种气势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分析:

长江波涛滚滚向东流去,空间上给人以空旷辽远之感;千古英雄人物都随江水逝去,时间上思接千载缅怀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明确:

词的开头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英雄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问题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从哪些角度描写这幅画面的?

描写这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把眼前的大好河山描绘得宏伟、壮阔、气势磅礴。

角度有:

1)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乱、穿、惊、拍、卷

2)写作视角的变化:

仰视与俯视相结合

3)感觉上的变化

视觉和听觉相结合

4)多种修辞结合

夸张比喻

作用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

问题3:

进一步强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结构作用。

结构作用:

“江山如画”总结上片景物描写,“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文所

咏怀的人物。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结尾“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

竞折腰”作用一样。

五、分析下片

问题1:

先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词句,分析周瑜的形象?

明确: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以美女衬托英雄,更显周瑜年少英俊,奋发有为。

“羽扇纶巾”写服饰,更显周瑜儒雅风度,从容不迫。

“谈笑间”写神态,更显周瑜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文韬武略,卓越战功。

问题2: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在今苏轼游赤壁,咏周瑜之时,作者的心境如何?

明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看来怀古的目的是要为了伤己。

问题3:

可咏怀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怀念周瑜?

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屡遭贬谪

外貌:

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

功成名就仕途坎坷

周瑜这样的一生是苏轼的理想人生,但落魄失意是苏轼现实的人生。

感情基调的矛盾,其实是苏轼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多媒体展示)

问题4:

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本词结句传达出消极情绪,你如何理解?

明确: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也许苏轼在想:

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可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今将相今何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

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六、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

体会

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

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一交流热身

二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

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

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学生回答

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

比如“淘”、“乱”、“穿”、“拍”、“卷”等。

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

第一次反思

1、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2、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赤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转,引出词人自己。

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

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

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

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作者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1、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

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2、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周瑜之笑,饱含着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

资料二:

1、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同年,周瑜迎娶天姿国色的小乔。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

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游赤壁时的怀古之作,这时作者四十七岁。

3、(在黄州期间他开垦“东坡”,建造“雪堂”,参禅悟道、研习书法、广交朋友)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

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我们很难看做是一种惩处,或是官方的监禁。

他享受这种生活时,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承天寺夜游》。

(林语堂《苏东坡传》)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阅读资料链接,结合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断句的理解和背景知识,你认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流露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诵读指导: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最后我们一起再铿锵有力地诵读全词,感受诗人的豪放、旷达之情。

四、教师总结:

第二次反思:

联系课堂学习的环节,进行反思:

2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否给你了这样的启示:

读一首怀古词,需要自己去关注写景、咏史、抒情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怀古词的阅读图式)

教师总结:

诗人创作怀古篇章,并非单纯是为了抒发“思古之情”,而是站在现实的岸边,去体察历史。

在历史中衬托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回声”,这也正是本专题的精髓所在。

我们在学习这个专题的其他课文时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五、应用与拓展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还有学者认为,断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是诗人做梦回到家乡,“多情人”是指苏轼的亡妻。

“笑我”、“早生华发”句,是对小乔夫婿之雄姿英发而言。

结合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谈谈你的看法.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第3篇

教学目标

  一、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二、朗读全文

  1、一位同学读,正音。

  2、齐读,感受文章。

  三、疏通词语

  1、千古:

长远的年代。

  2、风流:

有文采有功绩。

  3、樯橹:

樯,桅杆;橹,浆。

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4、灰飞烟灭:

像灰烟那样消失。

  5、华发:

白头发。

  6、酹:

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四、课文分析

  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A.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用了什么修辞?

从几个角度?

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迈

  奔

  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

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

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赤壁怀古教案设计一等奖第4篇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难点:

领悟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讲读

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语: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也正是由于这场战争,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因而后人描写同赤壁有关的诗、词、文很多,仅苏轼就写下了名篇《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

二、问题思考(见课件)

三、作品朗读(要求:

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

(内容见课件)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

(师生问答、讨论)

问:

第一句“大*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的意思是:

滚滚的长*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水中的风流人物。

这样解释对不对?

[这样解释不对]

问:

“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

[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

问:

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

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

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

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有这样两句歌词:

“滚滚长*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

“滚滚长*东逝水”就是“大*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么,我们就用这两句来改写苏轼这两句,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不可以?

为什么可以?

道理是什么?

[如果可以换用的话,那么苏轼为何不干脆用“英雄人物”呢?

虽然“英雄人物”跟“风流人物”都指的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但苏轼心中其实是不等同的。

究竟怎样不同,接着往下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

分别看看。

问:

“大*”具体化为“故垒”,“千古”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小场景、近景]

问: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青的感觉。

问:

“郎”字,显得特别年青潇洒,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

不闻名。

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

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

我们接着看。

问: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比如,“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问:

“惊”的繁体字是“?

”,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倒海,这是一*怒涛。

想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乱石穿空”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浪花如雪一样。

这样,由岸边到*面,由*面到大*深处。

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山图就形成了。

所以,“*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

“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问:

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单写周瑜?

[周瑜是统帅,而且他年轻有为]

问:

我们再试着修改一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不能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换成“出嫁”?

[不能]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有句话,新婚燕尔!

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问:

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

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问: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

“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因为这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这表面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的儒雅风度。

问:

如果说,“雄姿英发”与“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又写周瑜什么呢?

[能文,又能武。

问:

接下来,词人仍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应当属于——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反衬他的指挥艺术]到这时,一幅赤壁豪杰图就画成了。

那么,我们再考虑开始的那两道思考题,自然景物就是赤壁*山图,社会场景就是赤壁豪杰图。

最后几句:

问:

“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

周瑜还是苏轼?

[苏轼,苏轼来到大*边,观看长*的景观,又怀想英雄豪杰,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应是苏轼在“神游”。

问:

“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多愁善感]

问: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月”?

[有人认为苏轼借酒浇愁,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但纵观全词,格调昂扬向上,且在作者简介时我强调了好几个地方,苏轼在写这首词时已经有了达观的人生态度,虽然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山,有一种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再看看人家周瑜,在三十几岁时,就已名垂青史,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同周瑜一样吗?

有些消沉之情,但他又能真正看开,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消失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

人生就如同梦一般,何必过于执著,所以他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月,这就是苏轼的壮志难酬情。

到这里,我们的意和境就应该出来了吧。

五、课后总结(内容见课件)

六、板书设计:

赤壁*山图

小乔初嫁柔

赤壁豪杰图雄姿英发刚境

羽扇纶巾文

壮志难酬情意

七、作业布置(见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